第九十六章 秩序恢複

字數:4024   加入書籤

A+A-


    趙煦撿回了一條命,大宋的官家仍是官家。
    那麽接下來,這位大宋的官家便要處理這場天災了。
    天下亂了,中原亂了,朝廷不能亂。
    漁船朝西南方向行進,目的地是尉氏縣,陳守和張小乙輪流撐船,趙煦和趙孝騫坐在船艙內也沒閑著,趙孝騫好奇地問起趙煦為何會漂到汴京城的東南麵。
    趙煦神情灰敗,唉聲歎氣。
    說來並不複雜,趙煦出城後僅隻幾艘漁船跟隨,而當時水位上漲得厲害,水下也是暗流湧動。
    再加上當時天還沒亮,趙煦一行人竟不知不覺被水下的暗流帶偏了方向,等到察覺時,趙煦與後麵的船隻已失去了聯係,他的身邊隻剩鄭春和等幾名宦官。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暫時憩身的黃土包,結果差點要了他的命。
    趙孝騫歎氣,這就不怎麽好安慰了,沒笑出聲已經是對大宋官家最大的尊重。
    誰敢相信號令天下的大宋官家,出了宮跟清澈的大學生一樣,連方向都搞不清楚了。
    這要是在戰場上,趙煦能指揮千軍萬馬掉頭攻打自家的城池。
    漁船往回走,趙孝騫在半路上與馮氏和狄瑩等人會合,兩艘船並行後繼續朝西南方向行進。
    直到中午時分,趙孝騫一行人終於與魏節等部屬會合。
    見官家完好無恙被找回,魏節等皇城司和禁軍所屬激動得山呼萬歲,然後魏節派出人馬,將附近範圍內尋找官家的禁軍召回。
    隊伍越往西南走,規模越大。
    而隊伍的糧食飲水問題,也慢慢得到了解決。
    汴京城裏有很多糧倉,洪水來襲之時,守倉的差役和民夫緊急搶了一批糧食堆積在高地,隨後出城的禁軍順手便將糧食帶走了。
    趙煦一行人的糧食,便是從汴京的永豐倉和順城倉兩座官倉運來的,這兩座官倉就在東城通津門內,距離趙煦目前所在的位置並不遠。
    糧食解決了,眾人心中紛紛大定,距離洪水襲京已過了大半天,此時城內該逃的人也逃了,趙煦下旨,守城禁軍留下大部在城中巡弋,維持治安。
    而皇宮的諸班直及其殿前司禁軍則與趙煦會合,大約萬餘人於尉氏縣集結待命。
    又過了一日,汴京城逃出來的文武百官和權貴們也紛紛趕往尉氏縣。
    第三天,黃河洪峰已過,汴京城的水位降低了一些,但全城仍被淹在水裏,而這一天開始,汴京的兵馬司駕船在城內巡邏,開封府安置災民,在城頭上開粥棚賑災。
    遇與此同時,尉氏縣城外的一片尚未被水淹的空地上,近三萬禁軍紮營駐下,趙煦和趙孝騫以及文武百官暫時住在大營內。
    一道道旨意從大營發出去,包括調任工部官員治水,發動民夫修堤,從南方經漕運籌集賑糧,戶部官員回汴京統計受災傷亡及財產損失,並發下安民告示,以及嚴厲禁止商賈趁火打劫哄抬物價等等措施。
    經過最初三天的混亂,大災之後的秩序很快恢複起來,大宋朝廷繼續運轉。
    …………
    官家失聯後被找到,無疑是鼓舞人心的。
    這可是個失而複得的寶貝,禁軍和皇城司不敢再稍離趙煦半步,就連趙煦蹲坑,周圍都是人山人海盯著。
    也不知趙煦蹲坑時是何等臥槽的心情。
    至於趙煦在城外迷失方向,差點被淹死的事,當時在場的人不少,但沒人敢提,這終究有損官家光輝偉岸的形象。
    當然,趙孝騫救了趙煦的事,更是無人得知。
    隻不過明眼人看得出來,趙煦歸來後,對趙孝騫的態度愈見親密,每次見到趙孝騫時表情都不一樣,那是發自內心的一種不假掩飾的信任。
    更具體的表現是,當朝廷開始恢複運轉後,趙煦每次召集群臣議事,都讓趙孝騫參與旁聽。
    這般舉動引發了許多朝臣的不滿,畢竟趙孝騫的官職是皇城司勾當公事,區區一個正七品官銜,根本沒資格談論國事,連聽都沒資格聽。
    趙煦卻對朝臣的參劾和抗議充耳不聞,仍舊每日堅持讓趙孝騫旁聽,搞得趙孝騫左右為難,他是真沒興趣聽什麽國事,有這點時間去找狄瑩聊聊天,調調情不好嗎?
    現在趙煦要抬舉他,朝臣要參劾他,趙孝騫裏外不是人。
    於是趙孝騫果斷決定摸魚,君臣商議國事時要麽找借口不去,要麽站在趙煦旁邊嗬欠連天。
    趙煦對趙孝騫這種給臉不要臉的行為表示氣憤卻無可奈何,隻好揮手讓他滾了。
    出了營帳,趙孝騫像鳥兒一樣自由,腳步都歡快了許多。
    趙顥與趙孝騫早已會合,他的營帳也在大營裏。
    後來趙孝騫帶著馮氏歸來,趙顥與馮氏這對離異多年的夫妻終於見了麵。
    遺憾的是,昔日的夫妻見麵並不愉快,雙方都冷著臉,或是對對方視而不見,完全沒有藕斷絲連幽怨難舍的狗血情節。
    中年夫妻離異,那叫慧劍斬情絲,斷得非常徹底,重逢不過是相看兩厭,比活吞了蒼蠅還惡心。
    趙孝騫站在二人麵前,都張不開嘴調節氣氛,看到夫妻如此僵冷的關係,作為兒子,趙孝騫決定待雙親百年後,把他倆一個埋南極,一個埋北極,就是盡了最大的孝道了。
    事實上,趙孝騫也是這麽幹的。
    趙顥的營帳在大營的中間靠北的方向,於是趙孝騫把他母親馮氏的營帳安排到大營的南邊,二人的營帳相隔三裏路。
    夫妻倆夜半無眠意難平,想要抄刀殺了對方時,大約要衝破大營內禁軍的三道防線,三道!
    當兒子的做到這個地步,趙孝騫覺得後人應該給自己立個碑,作為第二十五孝的標杆模範,供後人憑吊瞻仰,以及毫無底線的讚頌。
    安排了馮氏的食宿後,趙孝騫又找了幾名王府丫鬟貼身侍候她,然後趙孝騫進了趙顥的營帳。
    趙顥的營帳頗為整潔,不是他愛幹淨,主要是隨身帶著十幾房侍妾,專門貼身侍候他。
    見趙孝騫進了營帳,帳內幾名侍妾紛紛後退行禮,不敢仰視。
    楚王世子在王府裏一直是無敵的存在,地位與楚王平齊,如今世子更是名滿汴京,本事大得出奇,又有聖眷官職在身,趙顥的侍妾們對趙孝騫愈發敬畏了。
    趙孝騫頷首與她們招呼示意,帳內的趙顥笑著剛要說話,卻見趙孝騫根本沒搭理他,徑自走向角落裏的一堆大大小小的箱子。
    趙顥的臉色頓時變了。
    大大小小的箱子裏都是銀子和珠寶,楚王府值錢的東西都在這裏了,這小子衝著錢來,究竟要幹啥?
    身材肥碩的趙顥此時無比矯健,一個健步衝上前,整個人趴在箱子上。
    “這些都是為父的命根子,你要作甚?”趙顥驚急道。
    “父王莫鬧!孩兒要錢有用。”趙孝騫不耐煩的語氣,像個賭輸了急著翻本的敗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