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意大利的首秀

字數:9751   加入書籤

A+A-


    和西班牙向同盟國宣戰相比,西班牙的動員速度更讓歐洲各國感到震驚。
    在常備陸軍人數遠低於德法的情況下,西班牙將陸軍人數擴張到100萬人所需的時間,與德國將陸軍人數擴張到100萬人所用的時間幾乎是一致的。
    光是這一點就已經十分誇張了,畢竟軍隊的動員需要各方麵的參與,後勤補給和交通運輸都要跟得上,還要各州政府的積極響應,為軍隊提供足夠的兵員。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民眾對戰爭的高度支持。
    要是民眾並不支持戰爭,自然也不會有太多的人踴躍參與征兵,想要快速擴軍更是不可能。
    西班牙和法國也如同早就訓練過一般,兩國的交通運輸部門配合得相當完美,第一批西班牙軍隊隻用了短短幾天時間就已經到達西線戰場。
    大量西班牙軍隊的到來讓法國人鬆了一口氣。先不管西班牙的預備役軍隊戰鬥力到底怎麽樣,西班牙現有的數十萬常備軍隊,戰鬥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不說歐洲第一,也至少是和德法兩國精銳軍隊同等級別的強軍。有了這些軍隊投入到西線戰場,對於正在進行的凡爾登戰役來說,絕對是極其有力的補充。
    如果說西班牙的作用更多的體現在陸軍方麵的話,那麽英國的作用就更多地體現在海軍方麵。
    英國加入戰場之後,不管是在大西洋還是在地中海,海軍掌握優勢的都是同盟國。
    英國是世界第一海軍強國,德國是世界第三海軍強國。這兩個國家加起來擁有近百艘戰列艦,海軍總噸位更是達到誇張的300多萬噸。
    而協約國這邊,法國和西班牙的海軍加起來,戰列艦也隻有60艘而已。縱使再加上俄國的海軍,海軍總噸位也隻有200萬噸出頭。
    哪怕是在作為主力軍艦的無畏艦方麵,協約國的無畏艦數量也是要遠遠落後於同盟國的。
    好消息是,英國和德國的海軍隻能威脅到大西洋沿岸,無法深入威脅到法國和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
    原本在西班牙未加入戰爭之前,卡洛對協約國大力拉攏意大利的行為,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
    但在西班牙加入協約國之後,卡洛就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目前協約國唯一吃虧的就是海軍,而意大利所擁有的海軍規模雖然不足以讓協約國完全彌補海軍方麵的差距,但也差不多能和同盟國掰掰手腕了。
    至少在無畏艦方麵,如果意大利能加入協約國的話,協約國所掌控的無畏艦數量將和同盟國所掌控的無畏艦數量相差不大,地中海也將徹底被協約國掌控。
    1914年3月25日,卡洛親自邀請了法國、俄國和意大利的外交大使,在馬德裏王宮展開了長達數個小時的會談。
    以法國、俄國和西班牙為首的協約國,向意大利開出了最具誠意的拉攏條件。
    隻要意大利同意加入協約國並且向同盟國宣戰,法國和西班牙將聯合向意大利提供至少1億英鎊的參戰貸款,並且承諾意大利可以向奧匈帝國方向進行擴張。
    特倫提諾、的裏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島以及達爾馬提亞都是意大利可以擴張的領土範圍。
    西班牙和法國也許可意大利的非洲殖民地繼續向東擴張,侵占一部分英國的埃及殖民地。
    意大利也將擁有阿比西尼亞帝國的獨家殖民權,協約國將支持意大利在此區域進行擴張,幫助意大利對抗來自英國的殖民幹涉。
    相較於同盟國所開出的條件,協約國開出的條件明顯更加豐厚。雖然英國可以給予意大利更多的資金支持,但在土地方麵,同盟國不可能犧牲奧匈帝國來拉攏意大利。
    對意大利政府來說,到底是選擇土地方麵的擴張還是選擇更多的資金支持,其實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定論。
    不管是不間斷的擴充陸軍和海軍,還是瘋狂在非洲地區拓展殖民地,都能看出意大利對土地的渴望。
    協約國許可意大利擴張的土地麵積雖然不大,但大部分都是歐洲領土,價值是要比非洲殖民地更高的。
    再加上位於非洲的阿比西尼亞帝國也是一個麵積高達數十萬平方公裏的龐大國家,對意大利來說,加入協約國帶來的收益,確實肉眼可見的要比加入同盟國的收益更高。
    1914年3月26日,在意大利的首都羅馬,以西班牙、法國和俄國為首的協約國正式和意大利簽署了《羅馬協定》,結束了關於意大利到底要站隊哪一方的爭議。
    為了表示誠意,在《羅馬協定》簽署的當天,法國和西班牙就向意大利提供了高達五千萬英鎊的無息貸款。
    作為回報,意大利也在當天向英國宣戰,並且宣布撕毀《三國同盟條約》。
    意大利先向英國宣戰隨後撕毀《三國同盟條約》的做法也是有說法的。
    如果先撕毀條約的話,意大利就成了徹頭徹尾的背棄盟友的叛徒。往後再向同盟國宣戰就更加坐實了這樣的說法,這一點自然也會被同盟國國家拿出來詆詬。
    但要是先向英國宣戰,隨後因為英國和德奧兩國結盟的原因不得不撕毀《三國同盟條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意大利在整個世界大戰過程中的不作為。
    既然已經撕毀了《三國同盟條約》,後續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如此一來,意大利在整個世界大戰期間既不會違背同盟條約,也沒有主動背叛自己的盟友,算得上是冰清玉潔。
    至於意大利在戰爭期間不斷和同盟國以及協約國進行談判,在兩大軍事集團中左右拉扯,尋求更加有誠意和豐厚的條件的行為,隻能說是瑕不掩瑜,無法就此而抹黑意大利政府的名聲。
    事情果然如同意大利所預料的那樣。
    在意大利向英國宣戰並且宣布撕毀《三國同盟條約》之後,德國和奧匈帝國分別向意大利宣戰,意大利也“被迫”向曾經的兩個盟友宣戰。
    要是不清楚此中過程的,可能隻以為意大利是被迫無奈,不得不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的。
    但實際清楚此中過程的都明白,意大利在做出選擇之後,實際上就已經背叛了自己的盟友,雙方反目成仇也是理所當然的。
    和已經打了快兩年的德法俄奧四國不同,剛剛加入戰爭的意大利,對於這場戰爭還是相當期待的。
    好消息是,因為意大利和法國以及西班牙結盟的原因,目前的意大利隻和一個敵人相鄰,那就是曾經作為親密盟友的奧匈帝國。
    好巧不巧,奧匈帝國的大部分主力軍隊都集中在東線戰場和巴爾幹戰場,西部邊境地區的軍隊少得可憐。
    在意大利政府看來,奧匈帝國西部邊境的兵力空虛,絕對是意大利難以錯過的大好時機。
    協約國許可意大利占領的領土當中,絕大多數土地也都集中在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的邊境地區。
    如果能夠率先拿下這些土地,不僅能將協約國許可意大利占領的土地全部坐實並且吞並,搶先一步獲得戰爭的勝利果實,還能有效提高國內民眾對戰爭的支持,徹底轉移民眾的目光。
    要說對意大利轉變陣營最懵的,可能並不是德國和奧匈帝國,而是意大利國內數千萬的民眾。
    意大利和德國結盟的曆史要追溯到普魯士時期。當時的意大利和普魯士一樣,都渴望統一自己所在的地區,並且都擁有相同的敵人,那就是法國和奧匈帝國。
    德國先後打敗了奧匈帝國和法國,意大利也沾了光,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統一了意大利地區。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兩個統一曆史並不長久的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意大利和德國的盟約也一直維持到了現在,並且在中途添加了奧匈帝國,組建了大名鼎鼎的三國同盟。
    對於如今已經步入老年的意大利人來說,在他們的一生中,德國都是意大利的盟友。
    對如今正值壯年的意大利人來說,自他們懂事起,三國同盟條約就是意大利政府一直宣傳的內容。
    如今意大利政府卻告訴他們,因為向英國宣戰而不得不撕毀《三國同盟條約》,這聽起來簡直有些天方夜譚。
    也正因為政府的決策,讓一些意大利人對政府產生了質疑,認為他們搖擺不定的外交決策正在讓意大利步入深淵。
    出於這一點,不管是意大利國王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還是意大利政府,都希望意大利在戰爭初期就能獲得足夠的回報,讓民眾明白意大利政府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德國和奧匈帝國向意大利政府宣戰之後,意大利也根本不裝了。
    早已經準備好的大軍分別向東北和西北兩個方向前進,前者進攻奧匈帝國,後者則前往法國支援西線戰場。
    雖然最終沒有加入同盟國,但在《三國同盟條約》維持期間,意大利政府遵從了德國政府的建議,將常備陸軍人數提高到了接近70萬人,並且將意大利的海軍推進到世界第七的地位。
    按照和協約國的約定,意大利政府需要向西線戰場派出至少30萬的軍隊。
    這也代表著意大利國內目前可動用的軍隊隻剩下40萬人,扣除需駐紮在全國各地的軍隊之後,可投入到對奧匈帝國作戰的軍隊,實際已經不足30萬人。
    好消息是,奧匈帝國在邊境地區的軍隊人數更少。在意大利公開自己站隊的這兩天,奧匈帝國才不斷向西部邊境增派了軍隊。
    可畢竟隻過去了幾天的時間,再加上奧匈帝國的西部邊境山區眾多,目前整個西部邊境的奧匈帝國軍隊也不足20萬人。
    30萬打20萬,對意大利政府來說,當然是優勢在國。
    作為意大利的國王,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對這場戰爭表達出了極其濃厚的興趣。
    他是卡洛的侄子,自然也聽說過卡洛的故事。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對卡洛在西班牙所享有的聲譽和地位還是相當羨慕的。
    雖然薩伏依王室是意大利統一的推動者之一,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二世更是有意大利國父的名譽。
    但自家事隻有自家清楚。意大利王室的權柄在不斷的被削弱,王室的地位也沒有那麽穩固。
    從曆史中意大利的走向也能看出,意大利王室在意大利並未得到充分的認可。
    二戰中意大利的掌權者是獨裁者墨索裏尼,意大利的外交決策和軍事行動也都是墨索裏尼發動的。
    可最終對意大利清算的時候,意大利王室也在清算的名單當中。意大利也在此之後成立了共和國,也沒有太多的支持者想要複辟王室。
    王室受不受支持,光從這一點其實就能夠看出。
    作為意大利的現任統治者,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當然也是清楚這樣的現狀的。
    他也明白想要改變意大利王室目前的地位和處境,最重要的就是取得一些勝利的果實,讓民眾相信政府和王室。
    在這一點上,卡洛就做到了意大利王室沒能做到的。
    要說王室的處境,原本西班牙薩伏依王室的處境比意大利薩伏依王室的處境更加糟糕。
    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就算沒有意大利統一者的成就,也是意大利地區強國撒丁王國的國王,在意大利北部還是頗具威望的。
    而卡洛對於當時的西班牙來說完全就是外來者,既沒有忠實可靠的貴族支持,也不被當時的西班牙民眾所信任。
    正是憑借著打贏卡洛斯戰爭外加改革帶來的改變,才讓西班牙民眾一步一步信任王室並且支持王室。
    對於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來說,他有信心仿照他的叔叔,在意大利同樣也完成一份豐功偉業。
    這麽做不僅是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比自己的叔叔差,同樣也是想讓自己掌握更多的權力,成為不受掣肘的真正國王。
    在意大利政府和國王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期待之下,三十萬意大利軍隊在完成動員之後,浩浩蕩蕩的北伐奧匈帝國。
    意大利的北伐引起了多個歐洲國家的關注。
    一旦意大利軍隊在奧匈帝國的西部邊境撕開一道缺口,奧匈帝國就不得不從東線戰場和巴爾幹戰場抽調軍隊來防守西部邊境。
    原因也很簡單,西部才是奧匈帝國最核心的地區。一旦西部邊境失守,意大利軍隊很有可能會趁勢北上,威脅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
    反倒是東部地區的匈牙利沒有那麽重要。雖然匈牙利是極其重要的產糧地,但要是讓奧匈帝國非得選擇一個的話,奧匈帝國肯定會選擇保護奧地利。
    在歐洲各國的關注下,意大利軍隊很快就和奧匈帝國開始交戰。
    早在意大利統一戰爭的時候,意大利政府就曾趁機奪下南蒂羅爾,達到了原本曆史中沒有達到的成就。
    卡洛以為意大利提前獲得南蒂羅爾可能會改變意大利的曆史,但在卡洛親自看到了意大利軍隊和奧匈帝國軍隊交戰的戰報之後,就立刻打消了這樣的想法。
    30萬意大利軍隊和20萬奧匈帝國軍隊在特蘭托到烏迪內一線展開了激烈的交戰,意大利軍隊抱著三個月攻進維也納的想法,仿佛子彈和炮彈都不要錢一般,對邊境的奧匈帝國軍隊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然而結果卻讓歐洲各國都大吃一驚。
    人數更少的奧匈帝國不僅防線安然無恙,甚至還反過來占領了意大利掌控之中的特蘭托。
    而這一切發生的時間隻有一周,奧匈帝國不僅防守成功,還把意大利軍隊打得丟盔棄甲。
    雙方軍隊第一次碰麵的戰果,意大利軍隊傷亡高達8.75萬人,奧匈帝國軍隊傷亡4.62萬人,雙方戰損比接近2:1。
    前線的失利在意大利民間引起了軒然大波,為了讓民眾滿意,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不僅更換了前線軍隊的總指揮,還罷免了好幾個將軍的職務,將這些軍的指揮官全部換上自己人。
    不得不承認,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還是有幾分手段的。
    雖然前線失利是一個壞消息,但要是能趁機在軍隊中安插自己的心腹,對意大利王室和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來說,反倒是一件好事。
    意大利民眾當然意識不到國王正在趁機向軍隊中安插自己的心腹。在意大利民眾看來,雖然軍隊的表現有些糟糕,但國王及時更換前線軍隊總司令的行為,還是有幾分靠譜的。
    意大利民眾當然不覺得意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低下,他們認為前線作戰不利是指揮官的鍋,換一個指揮官就能改變前線戰鬥的局勢。
    至於被裁撤的那些將軍,既然他們打了敗仗,那又有誰會在乎他們的死活呢?
    一邊向軍隊中安插自己的心腹,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一邊命令政府加急動員,向前線運送更多的軍隊。
    經過幾天的戰鬥之後,意大利軍隊的人數差距被逐漸彌補,奧匈帝國也在不斷向西部邊境派遣更多的援軍。
    在這樣的情況下,意大利政府除了增兵之外,其實也沒有其他選擇。
    要是意大利軍隊再不拿出一些成績出來,恐怕意大利就真的變成歐洲各國的笑柄了。
    在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催促之下,意大利政府很快動員了近20萬的軍隊,並且將這些軍隊送到了戰場。
    意大利的預備役製度相較於歐洲其他國家來說,還是比較落後的。
    畢竟意大利自統一以來,既沒經曆過什麽像樣的戰鬥,也沒有太過強大的敵人。
    常備陸軍的不斷增加,是因為意大利的戰略野心外加盟友德國的建議。
    但在預備役方麵,意大利的預備役人數時常保持在30萬人左右,這也是意大利在戰爭前一個月動員的極限。
    在向前線增兵20萬人之後,意大利在前線戰場的軍隊人數已經增加到了43萬人。
    而奧匈帝國這邊,雖然維也納政府也在向邊境不斷的增兵,但因為奧匈帝國大部分軍隊都在東線戰場和巴爾幹戰場的原因,增兵的速度實在有限。
    在意大利軍隊人數已經增長到43萬人的情況下,奧匈帝國的軍隊人數始終隻能保持在20萬人左右,眼看著人數差距被進一步拉大。
    就在意大利政府以為前線能有所進展的時候,意大利軍隊再次讓歐洲各國大跌眼鏡。
    在邊境城市科巴裏德,意大利軍隊向奧匈帝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奧匈帝國在此隻駐紮了數千人的軍隊,而意大利負責發動進攻的有兩個師共計3萬人的兵力。
    意大利軍隊的身後就是邊境城市烏迪內,這裏擁有相當充沛的軍火和物資,壓根不需要擔心後勤補給的問題。
    而奧匈帝國的身後沒有任何補給點,武器裝備和物資都需要政府源源不斷的從維也納運送。
    在這種情況下,意大利軍隊按理來說應當很輕鬆的就能攻克科巴裏德。在不在乎彈藥消耗的情況下,甚至能夠用極短時間就攻克這座邊境小城。
    可現實給意大利軍隊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這座隻有數千人防守的邊境小鎮不僅沒有被意大利軍隊迅速攻克,反而成了意大利軍隊的墳場。
    光是逐步攻克小鎮外各個防禦據點,就讓意大利軍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些奔赴戰場的意大利士兵不管加入軍隊的時間有多長,他們都沒怎麽經曆過戰爭,是沒有什麽豐富的戰場經驗的。
    這些在防線最外圍的奧匈帝國軍隊,用各種各樣的陷阱讓意大利軍隊吃了大虧。
    雖然每個小型防禦據點隻有數名奧匈帝國士兵防守,但意大利軍隊每攻克這麽一個防禦據點,都需要付出數十人的代價。
    將科巴裏德周邊的小型防禦據點全部拔除之後,意大利軍隊猛然發現,自己這邊的傷亡已經高達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