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貴有貴的道理【求追讀,求月票】
字數:5150 加入書籤
“啊,怎麽明年才出新歌?”
“還有一個多月,幹等?”
“單曲?不是專輯?”
“不會是庫存完了吧?”
“估計是被北沈浪南桀倫給到壓力了,要精心打磨。”
“支持就完事了,那麽多廢話!”
……
對於沈浪新年發單曲這件事,有人開心,也有人不滿意。
無不凸顯一個——眾口難調。
顯然,製作一張專輯的時間成本要遠遠超過製作一首單曲。
每首歌的錄製,MV的拍攝,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再者,期間沈浪還會有各種商演,加上年底和春節的各種活動。
明年上半年出專輯都是保守估計了。
若是碰上什麽事還得往後推。
先出單曲來穩固人氣是比較好的選擇。
而且,這首單曲會是重磅炸彈,要在各大音樂榜單上待很久的那種。
12月6號,早上沈浪跟著杜婷去拍完了第二條廣告,兩麵針牙膏。
中午正準備去吃飯,就接到了周訊的電話。
“訊姐,這個點給我打電話,是不是要請我吃飯呢?”
按下接聽鍵,沈浪笑道:“我看新聞說了,你的單曲《飄搖》反響非常不錯。”
一旁的杜婷微微瞪眼。
《飄搖》?
周訊?
先是蓀燕姿,又是高園園,現在是周訊……
怪不得他之前會說想要“放蕩不羈、瀟灑風流”人設,原來是桃花運好。
手機那頭傳來了周訊那獨特的嗓音,略帶幾分欣喜:“是你指導的好。”
沈浪老氣橫秋的道:“嗯,名師出高徒嘛。”
“說你好你還真喘上了!”周訊“哎呀”一聲,嗔道:“你把我的思路打亂了,差點忘了正事,我拍了一部電視劇叫《像霧像雨又像風》,現在正在做後期,同時也在物色主題曲,我就向導演推薦了你。”
又一個人情,沈浪微笑著道:“我就知道,有好事訊姐準記得我。”
“就是……”周訊語氣一轉,輕聲說道:“不知道你的歌曲的價格。”
沈浪早有定價。
上次錢國盛拿了20萬買《父親寫的散文詩》,雖然不屬於常規情況,但若後續賣太少的話,就等於說錢國盛是大冤種。
然後周劍輝給蓀燕姿買的《遇見》,他就直接一口價10萬,後來拍MV是另算錢的。
於是,回複周訊道:“10萬,可以我唱,也可以給別人唱,但不包MV。”
聽到這個價格,周訊倒吸一口涼氣。
是她的《飄搖》從頭到尾的製作費的兩倍。
不過想想也對。
沈浪的歌曲不是一般歌曲能比的,精品中的精品,現在又很火,值這個價。
沒等她說話,沈浪又道:“可以先驗貨再決定要不要買,我不會用粗製濫造的歌曲騙錢的。”
周訊回道:“嗯,我這就跟導演說,你等我的電話。”
這一等,直接音訊全無。
三天後。
12月9號,蓀燕姿的新專輯《遇見》發行。
江城,某小區。
張偉、石磊是江城十中的高三學生,也是蓀燕姿的歌迷。
回到家,立馬拿出中午放學跑去音像店買的新專輯。
封麵比起第一張專輯好多了,上次是穿著個背心,蹲在地上,沒什麽背景畫麵,就一片白,看著很是隨意。
這次,背景是虛化的風景,穿的是裙子,帶了項鏈,正麵特寫頗有意境,專輯主打歌《遇見》也放在醒目的位置。
背麵是另一首主推歌曲《開始懂了》,和歌單那些。
“先放碟,等不及了都。”石磊催促道。
“知道你急,但你別急。”張偉話音剛落,光碟也放進DVD了。
【——《遇見》
作詞:沈浪
作曲:沈浪
編曲:沈浪
演唱:蓀燕姿】
“等等,這不是那誰嗎?”石磊一時沒想起來。
“不就是咱們班上女生喜歡的那個新人歌手,這陣子她們老唱他的歌,什麽《十年》、《江南》、《三國戀》。”張偉記得相當清楚。
“那他也是厲害了,都能跟咱們偶像合作了。”石磊一本正經的道。
“誰說不是呢。”張偉附和道。
此時,歌聲也響起。
“這男的是誰?”
“好像就是沈浪。”
“嘶,他何德何能跟咱們偶像演情侶!”
“該說不說,他真帥,跟蓀燕姿好搭。”
“不要什麽熒幕情侶都嗑,會害了你的,但他們兩個確實看著養眼。”
“你還說我,不過,這首歌是真的好聽。”
……
張偉和石磊議論了兩句,又再重放了一遍這首《遇見》。
與此同時,一個拿遙控器,一個拿筆和本子。
一放一停抄歌詞。
下午兩人帶著歌本到班裏。
引得一眾喜歡蓀燕姿的同學羨慕。
一張專輯十幾二十塊,對於零花錢拮據的他們,得存好久才能買。
“咦,這首歌竟然是沈浪寫的!”
有人看到了《遇見》的歌曲信息。
這一喊,班裏的女生頓時圍了過來,詢問張偉和石磊具體情況。
在得到確切的回答後,女生們紛紛開口借歌本抄這首歌。
張偉和石磊一下子成為了班裏最靚的仔。
而一個在校廣播站的女同學提議,讓張偉明天把蓀燕姿的專輯帶來,她可以拿到廣播站放。
張偉滿口答應。
第二天中午。
“我遇見誰會有怎樣的對白
我等的人他在多遠的未來
我聽見風來自地鐵和人海
我排著隊拿著愛的號碼牌……”
歌詞中飽含失望卻不絕望,哀而不傷的情緒,讓聽過的人都印象深刻,再加上蓀燕姿沙啞感性的音色與動情演繹,讓這首歌很快在學校流傳開來。
不久之後,張偉、石磊所在的學校沈浪和蓀燕姿的歌迷都粉上了對方的偶像。
而同樣的情景在各大高校陸續上演。
別看這些學生買專輯的少,或是大都買的盜版,對沈浪和蓀燕姿的專輯銷量數據沒有多少貢獻。
可他們的喜歡,同樣是有用的。
20世紀80年代以後,“追星”現象在我國逐漸萌生。
當追星者被以“族”來加以描述的時候,說明這種現象的規模及其影響力正在凸顯出來。
而到了2000年,學生已成為了追星族中一個龐大的群體。
可以說這個時候,很多歌手的主要歌迷群體是基本上沒有時間或者機會看電視的初高中生。
雖然學生沒有輿論引導權的,他們當中有的人甚至連什麽是打榜,什麽是出專輯,都不太清楚,聽著喜歡的歌手的音樂就算是支持了。
但是,人總會長大。
有一天,這些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的學生,終將會成為歌手的最有力的支持者。
那個時候,會是怎樣一個景象,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