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對大雍沒興趣
字數:3917 加入書籤
林中冷笑一聲。
“誤會?我父親險些喪命,這也是誤會?”
李大人趕忙說。
“這其中確實有諸多誤會,陛下已經懊悔不已,如今北國虎視眈眈,大雍正處於危難之際,還望親王殿下以大局為重。”
林中沉默不語,心中卻思緒萬千。
李大人又說。
“隻要親王殿下願意回歸大雍,陛下定會不計前嫌,委以重任。”
林中抬起頭,看著李大人。
“李大人,你覺得我還能相信陛下嗎?”
李大人說道。
“親王殿下,陛下此次是真心誠意,而且,您若能為大雍立下戰功,不僅能光宗耀祖,還能名垂青史。”
林中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後。
“李大人,容我再考慮考慮。”
李大人知道此事急不得,便說道:“那下官靜候親王殿下的佳音。”
百裏文說道。
“夫君,此事關係重大,還需謹慎抉擇。”
“我又何嚐不知,但大雍畢竟是我的故鄉,若能為其解困,也算是盡了一份心意。”
百裏文說道:“但也要防備大雍皇帝出爾反爾。”
林中點了點頭:“我會小心應對的。”
雍皇結束了與孫貴妃的商議,回到後宮。
孫貴妃巧笑嫣然,款步迎上前去。
“陛下,如今林中已成了大理國女太子的夫婿,還被榮封為親王。即便他行事張狂,無父無君,那針對的也是大理國皇帝,而非陛下您呐。咱們屆時盡可推波助瀾,挑唆他去對付大理國皇帝,甚至來個假途滅虢之計,也並非沒有可能。”
皇帝聽聞,不禁拊掌大笑,神色間滿是讚賞。
“愛妃所言極是,正合朕意,就依此行事!”
說罷,皇帝目光微轉,對著孫貴妃繼續說。
“愛妃,你有所不知,那大理國封了三位異姓王。朕向來胸懷寬廣,自然也要給他加封同樣的爵位。讓他以異姓王的尊貴身份迎娶咱們的三公主,而且朕還特許他與公主的孩子能夠賜國姓!不過,此前答應將大姚縣封賞給他,朕也絕不會食言。”
緊接著,皇帝雷厲風行,迅速部署。
一方麵,他派遣使臣奔赴林正元所在之處,命其撰寫一封親筆信給自己的兒子,勸誡兒子要將父母之邦置於首位。
另一方麵,他乾綱獨斷,加封林中為護國親王,在姚安府的大姚縣大興土木,修建護國王府,並降下聖旨,安排將公主送到護國王府,成就美滿姻緣。
隨即,皇帝又嚴令使臣快馬加鞭,務必將這道旨意盡快送達崔文靜手中。
時光匆匆,轉眼到了第二天。
得到消息的林中與百裏文夫婦心急如焚,一同趕到了驛館,見到了崔文靜。
崔文靜見二人到來,也不囉嗦,直接拿出了大雍國皇帝加封林中為護國親王的聖旨,同時宣布林中被加封為駙馬都尉。
盡管林中心中對大雍皇帝心懷不滿,但念及父親的情分,還是給足了麵子,當即跪倒接旨。
“臣林中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萬歲!”
使者見林中接旨,臉上擠出一絲笑容。
“王爺,陛下對您可是恩寵有加,如今,陛下正在大姚縣為您精心修建王府,還賞賜了眾多護衛和奴婢,倘若王爺有興致,不妨陪下官一同前往參觀您的王府,要是王爺有什麽改進的想法和意見,盡可提出。”
林中聞言,語氣堅決地說。
“煩請天使回奏皇帝陛下,外臣無端獲罪於陛下,實在無顏再回朝麵聖。還望陛下開恩,準許外臣在南詔之地了此殘生!”
崔文靜對此早有預料,心中暗自感慨皇帝的先見之明,隨後不慌不忙地拿出了林正元寫給兒子的信件。
林中接過信,展開信紙,隻見父親的字跡蒼勁有力。
信中,父親言辭懇切,反複勸道。
“吾兒,不管怎樣,切不可忘卻你乃是大雍國的臣子,既然身為臣子,就必須盡到臣子的本分,如今君父麵臨困境,社稷危在旦夕,你應當摒棄前嫌,放下個人恩怨,一心報效國家。”
看完這封信,林中的心情愈發沉重。
即便自己堅決拒絕回朝,父親也斷不可能跟自己來大理國安享晚年。
所幸的是,憑借自己在大理國積攢的勢力,料想大雍朝皇帝也不敢輕易對父親不利。
然而,林中內心的糾結並未因此減輕半分。
他緊鎖眉頭,在驛館內來回踱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百裏文看著丈夫焦慮不安的模樣。
“夫君,此事關乎重大,你究竟作何打算?妾身都聽你的。”
林中停下腳步,長歎一口氣。
“夫人啊,我如今真是左右為難,大雍皇帝曾經的所作所為讓我心寒至極,可父親的這封信又讓我心生愧疚,我著實不知該如何抉擇了。”
百裏文目光堅定。
“夫君,那大雍皇帝向來心思深沉,此次的加封未必懷著什麽好意,我們需得謹慎應對,切不可輕易落入他的圈套。”
林中微微頷首,臉上滿是無奈。
“夫人所言極是,可父親在他們手中,倘若我一意孤行,拒絕回朝,隻怕父親會遭遇不測。”
百裏文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他,心中明白,要讓林中忘卻他的父親,忘卻他的父母之邦,這幾乎是天方夜譚。
過了許久,她輕啟朱唇。
“夫君,既然公爹給您來信,讓您為大雍國出一份力,您身為大雍國的子民,自當為君父分憂解難。我大理國作為大雍國的友好鄰邦,也願意出兵兩千,隨您一同幫助大雍國抵禦北國。”
崔文靜聽到公主這番表態,心中大喜過望,臉上堆滿了諂媚的笑容,連忙說。
“公主殿下一心促進兩國修好,想必我朝陛下定會感到相當的欣慰!公主殿下的深明大義,實乃兩國之福啊。”
林中聞言,臉上勉強擠出一絲笑容。
“還請天使奏明皇帝陛下,免得皇帝陛下又誤以為我要興兵犯境,徒生事端。”
崔文靜深知此事自己無法做主,當下不敢怠慢,趕忙又寫信回朝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