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戰略方針轉變

字數:3774   加入書籤

A+A-




    南皮城內,一大早,一群人又聚在一起討論戰略對策。

    距離上一次曹軍撤退,已經一個多月時光了,平原的曹操似乎蟄伏了起來。不過這寒冬就將過去,很快便會卷土重來吧。所以所有人都不敢大意。

    “我覺得我們得轉變思路,這麽消耗下去不行了。”

    到了休戰期,幽州幾位幕僚也趕了過來。其中田豐也參會,提出了重點突擊論。

    “光打擊部隊,曹操大軍好幾萬,殺不過來,但將領就是那麽幾個。死了一個,沒有那麽容易有人頂上來。譬如張遼,獨領一軍,威風得很,如果把他幹掉。即便他麾下的部隊全在,也發揮不出原來的作用了。”

    袁熙不由眼前一亮,是啊,這個時代還是有這個時代的特色,自己以後世人的經驗來看,集中優勢力量打殲滅戰,雖然也是正確思路,但三國時,更重要的是人。

    他連忙整理了一下思路:三國時候,這統兵的將領,更類似於一個軍閥頭目,而非君主的下屬。自己這百姓軍,那是編製完全可以調節的,這邊缺了,那邊補上,完全沒有問題。但之前的袁軍也好,曹軍也好,那將領麾下指揮的,就是他的子弟兵,少了帶頭的,那這支部隊得多少時候才能調節過來。就拿麴義打比方,他手下先登營的骨幹都是西涼人並州人,隻要麴義一走,這支部隊馬上失去了活力,淪為二線。曹操那邊也是一樣,就是當年譙縣起兵,都是曹家子弟兵,這也分曹操曹仁夏侯幾個部分。少了誰都不行。

    “這麽說來,我們光殺小兵,也沒有什麽用,得將他們將軍給幹掉才行。”

    “不過這也太難了。”

    “也不是很難,有心算無心,誰不知道,有些將領就是喜歡衝在前麵的。”

    “但他們身邊也有很多人保護,本身也比較難對付,沒那麽容易。”

    最後討論來,討論去,也沒有什麽辦法。

    最後袁熙道:“現在想這個也沒用,現在我們是守城,哪來的機會擊殺將領?”

    田疇道:“那如果放棄守城呢?”

    眾人都被嚇了一跳,紛紛道:“放棄守城?這怎麽可行?”

    田疇道:“守城,就得留在這裏當靶子,雖然城牆高城池堅固,但總有被攻陷的一天。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的人哪裏都去不了。對方隻要堆兵上來就行了。”

    袁熙把握住了他話中的意思。自己這邊是精英成軍,而對方雜毛兵全部推上來,就算十個人死掉九個,還是能補充回來。而自己這邊卻死一個是一個。況且曹操的精銳還在,卻空耗掉了百姓軍的力氣。

    最重要的是,守城無法自己選擇目標,隻能被動挨打。這就決定了,無法動搖曹操的根本。

    田疇又道:“而幽州的城池雖然不足以守,但攻陷起來也很方便。這就有了發揮的餘地。加上我們對幽州的地勢很熟悉,可以自己選擇殲滅對方的部隊。”

    袁熙歎了口氣,道:“你這想法很好,敵進我退,敵疲我打。”

    這一舉,又回到了自己那個時代的遊擊戰了。

    韓衍道:“隻是士氣方麵如何維持?要是退往幽州,這士氣豈不是垮了?”

    袁熙道:“那就得加強宣傳了,好在百姓軍紀律還可以。”

    韓衍又道:“如果退往幽州,那補給起來可困難了。而且這麽多兵馬藏哪裏去呢?化零為整嗎?”

    袁熙道:“這倒不必,咱們還沒有打人民戰爭的基礎。幽州地界,多的是如溫家堡這樣的地方,方便藏兵。到時候曹操到了那裏,草木皆兵。除非他把溫家堡這種地方一個個打下來,相信他也沒那麽傻。”

    一個會議下來,主要思路又有了調整,雖然有了調整,但南皮城如今士氣正旺,而守城設施又齊備,不利用起來消耗一下曹軍也說不過去。於是兩頭準備,一方麵準備後路,一方麵準備死守。

    而馬上又有緊急消息傳來,信都被曹軍攻陷。

    袁熙稍感意外,信都上次經過他的整頓,留了一個小隊在那裏,即便曹操派兵來圍,也不可能那麽輕易攻陷。況且易京還有一支別動隊,即便有人圍攻信都,他們也能前去支援。就這麽閃電陷落,實在出乎意料。

    後來逃回來的小隊那裏,倒是了解清楚了情況。原來,曹軍幾萬人壓上來,令信都城內的士紳都慌了神,最後主動獻了城。也難怪他們急迫,曹軍這次出動的人數實在有些誇張,圍在城下,黑壓壓的全是人,這打起來還了得。另外,雖然袁熙上次清洗了信都幾個主要的大家族,但世家豪族的勢力還是很大,這些人是出了名的牆頭草,充當內應那是水到渠成。

    不過,曹操主力都在平原,哪裏還有幾萬的兵馬?幾個幕僚一合計,最後估計是一些雜兵民夫湊成的部隊,專門弄出來唬人的。而事實也確實如此,隻恨袁熙自己兵力短缺,否則隨便拉一支精兵上去,還不將這些人殺得片甲不留。

    但如今信都被人占了,沿著易水便能溯遊直上,直抵易京,這南皮的後方算是完全暴露了出來。這就讓袁熙陷於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是繼續打還是撤,眾人頓時沒了主意。

    最後袁熙拍板道:“先打了再說。”

    “先打了再說。”

    平原,曹操的府衙中,也是一個聲音如是說。

    曹操在一旁坐著不動,一眾謀士卻突然激動起來,吵嚷的聲音震耳欲聾。

    “打?上次打得那麽慘,拿什麽去打?”

    “再打下去,軍心都要打散了。對方趁勢打過來反而取了平原怎麽辦?”

    “已經打下信都了,為何不直接斷了他們後路?斷了後路,事半功倍,豈不更好?”

    郭嘉說出“打”以後,便默默接受著眾人口水的洗禮,然而這種爭論是時常發生的,他也早已習慣了。

    曹操等眾人說完,便道:“奉孝,怎麽打?”

    “咳咳……”郭嘉咳了兩聲。曹操隻問怎麽打,卻沒問為什麽要打,顯然在大方向上已經站在他這一邊,便如以往有紛爭的時候。

    事實上,在很長時間以來,君臣二人已經形成這樣的默契,壓力由曹操來抗,而主意由郭嘉來提。經過了許許多多大戰以後,便成了習慣。

    郭嘉便道:“穩紮穩打,打消耗戰,將他們拖死在南皮。”

    眾人呼出一口氣,心想,這也沒什麽出奇的地方嘛。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個郭嘉並非智謀百出之輩,提出來的方法也都是中規中矩,但每每到了左右為難的時候,這家夥總是能一針見血,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判斷極為精準。

    曹操哈哈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