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齊虞與太清的談判(下)
字數:3411 加入書籤
此刻,在不知不覺間,齊虞和道德天尊二人都已經調換了自己對於對方的稱呼,顯然,在此番的接觸之下,兩人之間已經逐漸構建出了最基本的信任基礎,開始真正以合作為前提進行交流。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道德天尊的提問,齊虞自然是不假思索的直接回答道。
“昔日,天皇功參造化,開辟九重天,初建天庭,底蘊深厚,自是非比尋常,如今凝練鴻蒙之氣,以合諸天大道的路子,也算是自天皇而始。”
“因而,依朕所見,太古以來,天皇可為混元第一人,隻是終究時運不濟,天發殺機之下,不得不以身殉道罷了。”
“至於太一氏……”
說到這裏,齊虞有了一次頗為微妙的停頓。
“太一,乃大道之源,朕亦曾遠觀天帝神威,隻覺其如今也算是未來可期,倒也不必非要同天皇相較。”
這番話裏,齊虞的意思很明白了,天皇蒼離氏,是幾乎走通了合道之路的混元開道者,為真正功參造化的存在,哪怕縱觀整個太古時代,齊虞也不認為還有第二尊能與其比肩者,不然在昔日,自己也不會為其所壓服。
至於太一氏,這位當世天帝雖然也很強,不僅在天帝大位之上成就不小,自然更是海納百川,熔煉出了一枚足堪鎮壓一世的至高道果,堪稱大道之源,可比之天皇,卻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齊虞這樣直觀的表述,讓道德天尊略微有些沉默。
他之所以會選擇問齊虞這樣的一個問題,其實就是想進一步衡量自己如今與證道混元之間究竟還有多大的距離,畢竟,正如齊虞所言,若不計算天帝業位帶來的影響,如今的他,的確與天帝太一氏在修為上處於兩可之間。
而證道之事,又是很難僅憑所謂的感覺就去加以衡量的,所謂準聖絕顛,實則也不過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說法罷了,因而,道德天尊隻能選擇與曆史上曾經嚐試過證道的強者相比較,以進一步明確自己如今的位置。
顯然,這一次,結果並不算十分樂觀。
見道德天尊陷入了思索之中,齊虞很快也就明白了前者的想法,他雖然不曾真正邁出證道混元的那一步,但終究也曾立身於那個境界過,又如何會不明白道德天尊此刻的想法?
當即,齊虞再度開口道。
“道友,莫要執著,混元之路在於內求,若要證得大道,又豈可將他人之路與自身道途混為一談?!”
這句話的作用顯然是很不錯,僅短短幾個字,便讓道德天尊不再執著於適才的想法之中,而是再度看向了齊虞。
“道友所言不錯,若自身都不得圓滿,自然也就證道無望。”
“那以道友觀之,如今的太一氏,若選擇證道,其成就混元的機會又有幾成呢?”
道德天尊再度發問了,卻是拋出了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
對此,齊虞則又是低頭思索了片刻之後,才開口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太一氏,其證道之成敗,便全在於他自己的選擇了。”
“若是這位當今天帝鐵了心要走聖德之道,承天庭社稷神器以鎮壓四海八荒,做那永世天帝,那其成道的希望便是半成也無。”
“且不說天帝證道是何等艱難,便是太古三皇底蘊深厚至斯,也都盡數倒在了那條路上,更何況是太一氏呢?”
“起碼依朕之見,他恐怕難成那個例外。”
“更何況,一眾神族大能,又豈會樂於見到一尊聖德天帝崛起,代執天道,威壓洪荒上下?”
說著,齊虞停頓了一下,似乎是在組織語言。
“不過,若是主動放下天帝大位,以這位太一陛下的積累,倒也是未嚐沒有證道之機。”
“畢竟,這位陛下雖是承天皇之道,但似乎在那條舊路上又開辟出了一條頗為特別的新路,以此,其或許有望走通氣運之路,上感天道,開辟混元位格,一舉證道。”
“隻不過,這條一路恐怕也不算好走,如今來看,這位陛下的根基卻是與天庭、與天帝大位綁定的太深,積重難返,恐怕不好回頭。”
齊虞沒有把話說死,畢竟,他對太一氏的了解終究還是有限,而憑借著這些年來在洪荒之中接收到的諸多信息,他也隻能大概推演出關於太一證道的種種可能性。
就比如,太一氏如果真的抱定著在聖德之路上一條路走到黑的想法,那他的失敗便是毋庸置疑的,哪怕其如今威壓洪荒,手握開天至寶,神族氣運反噬之下,恐怕也難逃身死道消一途。
而若是專心走周天元氣之道,其前途無疑會開朗許多。
但,對於這種在信息不對等情況下進行推演,並最終得出的結論,齊虞卻是不敢保證其一定不存在任何問題的,因而,他最後的一段表述就顯得很模糊了。
不過,對於道德天尊而言,這樣也盡夠了。
聞言,道德天尊微微點了點頭,道。
“多謝道友為老道解惑。”
“既然道友已入祖庭之中,為我仙道祖師,那我玄門群仙,自當與道友站在一處,此番水元道爭,祖庭也不會旁觀。”
“不過,究竟是否能占據黑帝之位,便要看道友的手段了。”
最終,道德天尊終究是代表玄門,徹底議定了與齊虞乃至海神一脈之間的合作,一方看重洪荒水運能夠帶來的巨大影響,另一方則看重玄門仙道在後天時代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正如齊虞所說一般,雙方乃是一拍即合。
隨即,似乎是又想起了什麽一般,道德天尊再度開口道。
“水元道宮出世之前,道友若有暇,不妨往蓬萊洲走上一遭,宣揚我玄門教化之道,傳下神仙道統。”
聞言,齊虞心中稍有不解,但他知道,既然雙方已經商議妥當,那道德天尊所言,自然不會於他有礙。
因此,他回應道。
“既然是太清道友所請,那若有閑暇,朕自會走上這一遭。”
“至於那天河與五方道宮之事,就請道友多多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