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結感言
字數:16168 加入書籤
大家好,這裏是Andlao,您忠實的朋友。
首先在這裏解釋一點,本書真不是因為成績不好,所以連載三卷就草草完結,而是我一開始就打算寫這麽一個科幻短篇。
當時我發給編輯的大綱就是正好三卷的大綱,開書前,也和編輯聊過,這是一本短篇的事了。
但說是短篇,其實從傳統的角度來講,已經是大長篇了,隻是在網文的規格下,顯得很渺小而已。
這是一個足夠完整的故事,洋洋灑灑水個百萬字,反而是沒必要的。
……
大家好像挺喜歡讀我的碎碎念,一度出現了,打賞讓我加更感言,以及正文可以不看,感言需要讀一讀的奇怪現象。
好吧,其實我也挺喜歡寫的。
比起在讀者群裏漫無目的地閑聊,又或是幹脆自閉,不和外界溝通,我還是很喜歡把我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的。
在我看來,我與各位讀者們,不止是簡單的商業關係。
我製造商品,大家付費買單,更多的時候,我覺得我和各位就像朋友。
一群看不見、摸不著、不認識,但又很熟悉的朋友。
在一段故事旅程的末尾,我和大家聊聊故事之外,關於我自己的事,就像電影後播放的製作人名單,又或是幕後的紀錄片。
在這段時間裏,我的變化、我的成長、我一切可以向大家分享的。
在這裏誠懇地、毫無保留地講給各位聽。
就像舊時代裏,最傳統的、頗具浪漫色彩的筆友一樣,每隔幾個月的時間,我就洋洋灑灑寫下一大篇的感言,來向看到這段話的各位朋友們,講述我的近況與想法。
又感覺像一種新型的電子寵物,隻不過是以文字遊戲的方式出現,哈哈哈。
……
我認為,寫書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作者在現實裏的成長與故事在虛擬之中的發展齊頭並進。
在漫長的連載生涯中,你可以從作者的書裏讀出作者筆力的變化,乃至個人現實境遇的變化,至少對我來講,這是事實。
寫灰燼時,我整個人還是傻逼大學生,是無法否認的黑曆史,就此略過。
寫餘燼時,我是一個還算朝氣蓬勃的人,充滿了踏入社會的無拘無束的自由感,寫出來的東西也隨性,亂糟糟的
寫無盡時,我已經不是初出茅廬的愣頭青了,知道了些東西,但又不知道些什麽,那時我仍很自信,很滿足,就這麽搖搖晃晃,步履蹣跚。
寫升格時,這本書因篇幅問題,和前兩本動輒兩年的連載時間不一樣。
這本書,我寫稿的時間並不長,但就是在這不長的時間裏,我經曆了很多事,當然,這些事隻發生在我的內心,我小小的房間裏。
我整個人陷入了一種莫名的虛無當中,我知道這有些無病呻吟,但對於我來講,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我曾想給這本書另一個結局,倒不是什麽巨大的改變,僅僅是在書的末尾加上一句話。
“四十億年後,銀河係與仙女座星係撞擊,太陽係消失不見,曾經發生在這裏的愛與恨、榮光與奇跡,都消失在了寂靜的真空中,化作宇宙的塵埃,什麽都沒有,什麽都不剩。”
當然,隻是想想而已,我一向秉持著這樣的道理,作為一名作者,我的個人情感可以豐富作品,但不能影響作品,我寫的是作品,不是無病呻吟的散文。
但現在不一樣,這是完結感言,我可以稍稍任性一下。
……
我並不是一個自信的人,甚至說,我是一個自卑的人。
寫作時,我時常覺得自己天賦異稟,但更多的時候,則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無知。
算是這本,我已經正式寫完三本書了,三本書成績不一,對我生活的影響也截然不同,但相似的是,它們都未能給我一種令我信服的堅定感,讓我相信,我生來就是幹這個的了,不再懷疑自己。
我總是在懷疑自己,更令我感到擔憂的是,我害怕大家也是如此懷疑著我。
我倒不會因此變得消極,隻是覺得路途遙遠,距離我寫出令我自己完全滿意的作品,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我覺得也還好,我的個人生活很單調,昏暗的房間裏,一台電腦、一張床、一把椅子,基本就構成了我生活的基本要素。
總之,用我一位朋友評價的話來講,我不是在生活,隻是在生存,把自己關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裏,默默發酵。
我還挺喜歡這種狀態的,沒有任何變化,內心保持著絕對的安寧,對於我這種極度害怕變化的人來講,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
因此,各位應該能發現,我是一個悶騷,我有著非常活躍的內心世界,但又礙於精神與物質上的雙重自閉,導致我無從發泄。
所以,我很喜歡在感言裏和大家聊聊我的生活,我的想法,我那些亂七八糟的思緒。
就像一種人類觀察,我把我自己當做了樣本,展示給各位。
……
那我的變化是什麽呢?
可能是更膽小了吧。
隻要當下足夠滿足,就會心安理得地享受,對於未來的種種可能視而不見。
其實我想過未來的一些事,那些光是令我想想就焦慮得不行的事。
我是一個作者,寫了第一章就會考慮後十章的人,同樣,一件事發生了,我就會想到許許多多,進而龐大的未知將我壓垮。
舉一個例子,我曾和我老爹開過玩笑,假如我以後真暴富了,真住上大別墅了,養的兩隻貓怎麽辦,萬一跑丟不見了,真的會找不到。
哈哈哈,沒開玩笑,我確實因這種荒謬的事,認真思考了好久,並因此糾結、頭疼,哪怕我兜裏一毛錢都沒有。
小事如此,更不要說那些大事了,所以我總是活在自己設想的糟糕未來中,而且這個未來離我越來越近了。
再過幾個月的時間,我就正式步入26歲的高齡了。
在一些玄幻小說中,我這個年紀都拿中州天驕榜第一了,敗帝王、鬥蒼天,結果還為如果住上大別墅養貓會不會走丟這種狗屎事煩心。
更不要說,我給自己製定的計劃是三十歲前恰夠爛錢退休養老,那麽按照兩年一本書的計算,我還能寫兩本書,兩次嚐試財富自由的機會。
媽的,更加虛無縹緲了。
開個玩笑。
我喜歡開玩笑,樂子總是比一味地抱怨、訴苦要有意思的多。
不過啊,到了這種時候,認真想一想還挺有趣的。
從20歲到30歲,十年的光陰隻是六本書的時間。
這一切都太奇妙了,不由地讓我想到那句話,“幾千年的曆史,不過是麥子熟了幾千次”。
如果有讀者從我第一本書看到現在,我的這些碎碎念,也像是日記一樣,一定程度上記載了我的成長與變化,把這一切剖析了出來,展現給大家看。
共同成長!
……
我的碎碎念太多了,已經記不住提沒提過了
最開始寫本書時,就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樣,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科幻作者,我也不認為我有能力寫好一本設定嚴謹的科幻小說。
因此,我試著取巧了一下,把它變成了一個科幻懸疑的探案小說,討論的點也從賽博朋克裏,那種對資本啊、階級的對抗,變成我很喜歡去思考的、一些探究內心的哲學問題。
混淆身份。
我設計了幾個反轉,雖然有部分聰明的讀者猜到了,但我沒打算再改,畢竟大綱已經敲定了,為了讓大家猜不到而修改,有些適得其反了。
而且,有時候我覺得這種被讀者猜到,也不算是一種“不過如此”的感覺,而是說,作者與讀者默契、心有靈犀。
同時,這也說明我前文鋪墊的足夠,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展開。
當然,我依舊覺得這本書我寫的不夠完美,很多東西不夠深入,也許我再準備一段時間,我能令這個故事變得更加完美些。
我也常安慰自己,不夠完美就說明有進步的空間,未來還很長,對吧。
我腦子裏還設想了許多類似的短篇故事,一些我覺得很有趣,但又無法寫的很長的點子,在未來有時間,我想我會把它們一一完善,並以更好的狀態,呈現給大家。
……
嗨呀
時至今日,我依舊很懷念我最開始寫書的日子,我覺得每一位作者的第一本書,都是非常奇妙的存在。
想想看,一位剛剛學會寫故事的作者,寫起了他第一個算得上故事的故事,它或許沒有黃金三章,沒有引人入勝的劇情,沒有章節末尾的鉤子……它可能什麽都沒有。
但同樣,它也是絕對自由的、肆意生長的、無法複刻的,充滿了一位作者對於“故事”這一形式載體的充沛情感。
隻是單純的、作為故事本身這一存在。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我故事的主角隨著我年歲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嚴肅,越來越壓抑,越來越憤世嫉俗。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隻覺得恍惚。
我喜歡的那個滿嘴冷笑話與段子的主角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陰鬱的、悲觀的可憐人。
……
唉,他媽的,當大學生的日子真的好啊,除了傻逼點哪裏都好的要死啊。
如今回顧一下,我真是想念極了那段日子。
那時我剛畢業,住在沈北的一處小區裏,租金很便宜,和我的室友蔡哥共同分擔,我每天要做的就是起床、碼字、打遊戲、看小說。
小區入住率不高,即便半夜音量拉滿也不會擾民,樓上有個傻唄外國留學生,他把洗衣機放在陽台,每次洗衣物水都會淌下來,附近就是大學城,滿大街的小吃與歡快的大學生,充滿了市井氣息與年輕的暢快感,無論你是什麽時候出來,你總能在街頭看見稀稀拉拉的人影,以及支棱的小吃攤,確保你在什麽時候,都不會餓肚子。
我每天碼完字後,經常騎著共享單車到附近的小吃街,在露天的炒飯攤子,點上一份大醬雞蛋炒飯,多加辣椒油,然後和蔡哥一起坐在馬路邊,抱著盒飯胡吃海塞。
那時我還養著一隻叫jojo的倉鼠,不用考慮未來的路途,不必擔心這個、那個,什麽都不用想,隻需要享受當下。
夜深了,就和蔡哥一起出門騎車,繞著沈北溜達,或者冒著雨去雨潤批發中心進貨。
那時我的稿費並不多,買不了我心心念念的mb強襲,也換不了牛逼的新電腦,除了維持還算體麵的生活外,什麽也做不了。
但那時的我並不覺得痛苦,我的能力與我的欲望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我處於絕對滿足的狀態,比賢者還賢者,簡直就是大佛陀時間。
那是段不錯的日子,可惜,自那之後就再未有過。
……
至於這本書是否會有續作,實際上,我並不確定,我的草稿箱裏,確實有那麽一個文檔,被暫命名為“升格之後”,但裏麵的故事並沒有緊接故事發生的2042年,而是一口氣跳躍到了很久之後,真正的未來之中。
我不善於寫那種社會巨變、世界動蕩的故事,如果是奇幻還好,架空的世界任我操弄,但這是一個現實世界,所以隻能將時間線無限往後延,一切推倒重來。
因此,各位在讀本書時,也會發現一些過於臨近現實,所以為了臨近現實的合理性,做出了許多麻煩的回避。
比如,在一個現實的、近現代的社會裏,我最愛的大殺特殺環節隻能取消了,嗨呀,真可惜啊。
除此之外,我還想過一些同世界觀下的不同故事,例如我最開始的設想中,國家出台了城邦法案,每個超級公司所在的城市,都會高度依賴該公司的科技。
本書的故事便是神威科技與銨言市,那麽另一個故事就可以是壽恒生命與慶源市。
……
在我審思的這段時間裏,我總會把思緒拋到無限遠,焦慮就像催化劑一樣,把我帶到了尚未發生的未來之中。
又比如,我有段時間一邊摸著我家貓,一邊傷感地尋思著,小貓咪真好啊,可惜再有十來年,你就要死了哎。
然後就開始一段莫名其妙的悲傷。
大家對於這段劇情應該挺眼熟,足以說明,有些東西,確實是取材於生活了屬於是。
哈哈哈,挺矯情的。
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時候我也在想,我可能是過於害怕死亡了,所以總是對年齡感到焦慮,仿佛每過一年,自己就朝著那注定滅亡的未來更進一步了。
我不怕各位笑話我,也不羞愧於向著各位表達我這些古怪的奇思妙想。
就像前文說的那樣,誠懇地向大家分享我認為我能分享的一切,就像盧梭寫《懺悔錄》那樣,當然,我還是沒坦蕩到那種程度。
大概這就是文青?盡管苛責我吧!
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有點矯情,不夠男人,但又想啊,強撐著裝給誰看啊,不如躺在地上嚎啕大哭,多少還能讓自己爽一些。
我父親曾好奇,好奇為什麽這個年紀的我,會考慮死亡這種事。
誰知道呢,可能就是想的太遙遠吧,總會幻想一些莫名其妙的事。
我一直是這樣認為的,作品是作者人格的映射,這種事沒什麽好遮掩的,就是得堂堂正正是吧。
作者和作品一致,也算是一種難得的知行合一。
……
所以,經過這番令人疲憊不堪的審思後,我得到了什麽呢?
我想,我意識到我想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作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