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若欲行遠,必先築基

字數:4570   加入書籤

A+A-




    趙雲繼續說道:“師父,當今皇帝賣官鬻爵,宦官當政,大肆斂財,苛捐雜稅數不勝數,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我覺得不久後天下將變,大亂將至。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眼瞎正是我們未雨綢繆的極佳時期,這個時候聚集賢才事半功倍,錯過了這個時期,很多賢才都不易得。
    我雖然才14歲,但是我可以提前做很多準備,為後麵打好基礎。”
    “妙哉,此言""朱門之內酒肉陳腐之氣四溢,而野外卻橫陳著無數餓殍之骨"",字字錐心,盡顯世態炎涼。
    子龍啊,你雖年歲尚幼,然言談舉止間,所展現的洞察與預見,實乃老成持重,深諳未雨綢繆之道。
    老夫不禁要問,麵對這即將到來的風雨飄搖,你心中可有籌謀,欲提前布下何等妙局,以應時局之變?“
    “若欲行遠,必先築基,地盤、人才、錢財、糧草,缺一不可,更需一方穩固之基。朝廷多次請師父出山為官,師父均以無心名利而拒絕,眼下北方內憂外患,師父此時出山做官,朝廷定然同意。師父慈悲,世間英傑,若能招致麾下,自是幸事;若不可得,結下善緣亦是日後之橋。
    然則,在此宏圖初展之際,我欲先鍛幾樣利器,以為基石。師父可否援手,先替我搭線兩家名門?“
    “哦?是哪兩家名門望族,竟能讓你如此上心?“童淵聞言,心中已明了趙雲之意,這是要借他的威望,行便捷之事。
    “師父,弟子鬥膽,想請您以尊名,致書中山無極之甄逸,其家族以‘上菜令’聞名遐邇,富甲一方;再及東海郡朐縣之糜竺,其家資雄厚,人脈廣布。
    師父實不相瞞,幾天後我便能得一佳釀。弟子欲稱,師父偶得天地間一罕見佳釀,其味醇厚,仿若天賜,且產量不竭,願與二家共賞此等奇珍。他們均是商賈,定知其中的商機。
    實則,乃弟子欲借此為由,探尋合作之機,共謀大事。不知師父意下如何?“
    趙雲心想:師父之名,於當世如雷貫耳,其威望之盛,定能令那等人物心生敬畏,更何況,身為東漢商界巨擘,他們嗅覺之敏銳,自能捕捉到潛藏於風雲變幻中的商海巨浪,豈有不趨之若鶩之理?
    “誠然,愛徒所提無極甄氏與徐州糜家,皆為商海中的璀璨明珠,然世俗之見,常以士農工商論高下,將商賈置於末流。”童淵心想,商賈人才如何能成大事。
    “古語有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商道亦是治國平天下之大道,其智慧與膽略,非一般人所能及。
    師父,眼下我等雖勢微力薄,卻也需洞悉時局,巧妙布局。士人官僚,身居高位,學識淵博,然其心高氣傲,非輕易可納。
    反觀商賈之流,雖非廟堂之高,卻掌世間財富之鑰,且性情多務實,易於結交。此等人物,對我等未來發展而言,實為不可或缺的助力。
    彼士族雖富甲一方,錢糧充裕,然我輩欲圖大事,首要之務,在於積聚資糧。商賈之力,恰能解此燃眉之急,實乃天賜良緣。
    此等家族,世代累積之財富與人脈,非但非其所短,實乃其獨步商界之長。故,吾言此二者為人才,非僅指其財勢,更在於其經營之道,應變之策,乃至於洞察時局之慧眼。此等才俊,若能得我所用,何愁大事不成?
    再者,趙雲鬥膽進言,欲成大事,還需廣開財路,尤重工匠之技。
    工匠者,巧手匠心,能化腐朽為神奇,實乃國之大用。且其招募相較士人,更為直接明了,不啻為一條捷徑。
    試想,未來諸般偉業,皆需精工細作之物以輔之,工匠之重要,可見一斑。彼等不僅能助我等打造利器,更可推動百業興旺,共謀宏圖。
    故而,弟子以為,當前之策,應先結商賈以固根本,聚工匠以強筋骨,某根基之地,後快速招攬賢才。如此雙管齊下,必能使我等勢力日漸壯大,終有一日,可問鼎中原,成就一番霸業。”
    童淵,一生淡泊名利,視官場之勾心鬥角、權勢之爭如糞土,更對軍中那抹不去的腐朽氣息深惡痛絕,是以,他選擇了山林為伴,隱姓埋名,與世無爭。歲月悠悠,山林間清風明月,成了他心靈的歸宿。
    今日,山林間聞愛徒趙雲一番慷慨陳詞,字字句句,皆是少年壯誌,滿腔熱血,那份純真與堅定,如同初升之日,穿透了籠罩在他心頭的寧靜。
    童淵的眼眸中,不禁閃過一絲久違的亮色,那是對未來的憧憬,也是對傳承的欣慰。
    “既如此,為師便依你所言,執筆修書,為你鋪就一條通往夢想的道路。”他的聲音溫和而堅定,仿佛山澗溪流,雖不張揚,卻蘊含著不可小覷的力量。
    師父緩聲又道:“子龍寬心,彼兩家之主,必親至。昔日,諸多名門望族絡繹不絕,皆欲以子弟相托,求入為師門下,然老夫皆以年邁力衰、收徒之念已絕為由,婉拒之。我若親筆書信相邀,彼等豈有不欣然應允之理?”
    趙雲聞言,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感激,他深知師父此舉意味著什麽,那是對自己最大的信任與支持。
    於是,他鄭重其事地跪拜於地,額頭輕觸塵埃,聲音中帶著顫抖的敬意:“師父大恩,雲沒齒難忘。他日若有所成,定不負師父教誨。”
    童淵聞言,目光深邃,轉而詢道:“你方才提及,此番籌劃,工匠乃不可或缺之基。卻不知,究竟需何等能工巧匠,方能鑄就你所構劃之偉業?”
    趙雲躬身答道:“師父明鑒,各類匠人皆乃我輩所需之瑰寶。然眼下最為迫切者,莫過於鐵匠與木匠。
    鐵匠以鍛鐵為器,可鑄刀劍甲胄,強化我軍備;木匠則擅斫木構屋,造車製弩,為行軍布陣、民生建設之根本。二者相輔相成,實乃奠基之要。”
    趙雲繼續說道:
    “時下世道紛擾,流民遍野,此乃世之弊,亦為我等崛起之機。弟子鬥膽提議,不妨廣開方便之門,收容那些身強力壯的流離之眾。
    無論男女,皆予以訓練之責,日後必成我輩之臂助。世間諸事,皆需人手,他們但求溫飽,便願效犬馬之勞,且心懷感恩,忠誠可鑒。“
    童淵聞言,眉宇間略過一抹憂慮,輕歎道:“雲兒言之有理,然則人數眾多,糧草之需,實非小可,為師恐力有不逮。“
    趙雲聞言,眼中閃過一抹堅定之色,溫言寬慰道:“師父放心,待甄逸、糜竺二位賢士蒞臨,錢糧之事自可迎刃而解。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也是我為何提及先請他們二位的原因,屆時,將有糧濟民,也有糧招募士卒,非但可解燃眉之急,更能彰顯我等仁義,廣結善緣。
    流民之中,不乏英才,得此助力,何愁大事不成?“
    一番話,既顯趙雲之遠見卓識,又流露出對師父的深切敬意與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使得這亂世中的一隅,似乎也泛起了希望的微光。
    童淵的嘴角勾勒出一抹溫柔的弧度,眼中閃爍著對愛徒無盡的讚許與欣慰。他望著眼前這位年歲尚輕,卻已展現出非凡智謀與遠見的趙雲,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喜悅與自豪。
    “如此說來,你既有意請他們二人前來,後續事宜自是已胸有成竹,為師深感欣慰。”童淵的話語中滿是慈愛與鼓勵。
    趙雲聞言,眼中閃過一抹狡黠的光芒,咯咯地笑起來,那笑聲清脆悅耳,帶著幾分孩童的純真與少年的調皮。“正是,師父。”他的話語中透露著自信與堅定。
    隨即,趙雲再次鄭重地躬身一拜,向著童淵表達著最深的敬意。“師父,弟子還需尋覓些所需材料,以便著手製作一些珍貴之物。望師父恩準。”
    童淵聞言,輕輕頷首,眼中滿是對弟子的信任與支持。“好,去吧,可讓你師兄幫你。至於這柄涯角槍,乃是為師多年心血所鑄,今日便正式交付於你。望你持此槍,行俠仗義,不負為師期望。”
    說話間,童淵緩緩從身旁取出一柄寒光凜冽、槍身流轉著淡淡光華的長槍——涯角槍,輕輕遞至趙雲手中。那一刻,師徒間的情誼仿佛也隨著這柄神兵的傳遞而更加深厚。
    “是師父,弟子定不負師父厚望。”趙雲隨即跪下向師父扣頭行大禮。
    趙雲起身時,童淵又交給趙雲一包沉甸甸的銀子。
    童淵大師將此槍贈予了趙雲,不僅是對其武藝的認可,更是對他未來成就的無盡期許。趙雲接過槍來,隻覺一股暖流湧遍全身,仿佛與這柄槍產生了某種難以言喻的共鳴。
    他深知,這不僅僅是一份禮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
    從此,涯角槍與趙雲,人槍合一,將共同書寫著屬於他們的不朽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