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兩首佳作

字數:4705   加入書籤

A+A-




    經過實踐驗證,這些方法果然奇效非凡,救治了數名飽受病痛折磨的百姓,一時間,華佗之名更盛,而趙雲之名亦隨之傳遍四海。
    華佗對趙雲,從最初的驚異到後來的敬佩,最終化作了深深的敬仰,他慨然應允趙雲之請,願赴常山之地,開設醫館,將所學醫術與新技術廣傳於世,造福蒼生。
    這段奇緣,不僅見證了趙雲武勇與智慧的並重,更彰顯了醫者仁心與俠之大者的光輝。
    趙雲率許褚及一眾精銳隨從,風塵仆仆地抵達了潁川郡,心中滿載著對智謀的渴求。他尋至荀家府邸,那裏,荀攸與荀彧叔侄二人正靜候著這位不速之客。
    通過一番誠摯的交談,趙雲不僅贏得了荀氏叔侄的敬佩,更借由他們之手,誠邀了鍾繇、司馬徽、戲誌才、徐庶等當世大儒大才,以及年僅十五、卻已展露鋒芒的陳群,與年僅十二歲、卻智慧超群的郭嘉,共聚於荀攸那藏書萬卷的書房之中。
    燭光搖曳,映照著一眾英才的臉龐,氣氛凝重而熱烈。
    趙雲緩緩起身,向在座各位拱手行禮,簡短而有力地自我介紹後,他提出了一個跨越時空、直擊人心的問題:“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朝代更迭,興衰交替,其背後究竟隱藏著何種法則?吾等又當如何作為,方能減緩這曆史的陣痛,減少無辜百姓的苦難?”
    此言一出,書房內頓時陷入了沉思。片刻後,鍾繇輕撫長髯,率先發言,其語字字珠璣,剖析曆史之必然與偶然;
    司馬徽則麵帶微笑,以超脫之姿,談論著天下大勢與個人修為的微妙關聯;徐庶則以其實戰經驗,道出了民心向背、將才輔弼的重要性。
    及至陳群與郭嘉,雖年少,卻語驚四座。陳群以其敏銳的政治嗅覺,提出了加強法製、選賢任能的主張,言簡意賅,直擊要害;
    而郭嘉,那雙閃爍著異彩的眼眸仿佛能洞察未來,他以孩童特有的純真與深刻,闡述了“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哲學,提出順應時勢、靈活應變的策略,令人歎為觀止。
    趙雲聽後,心中激蕩不已,他深知今日之聚,非但解答了他的疑惑,更讓他見識到了何為真正的智者風采。於是,他靈感突發,即興賦詩兩首。
    柄術
    獨欲向何滿,唯愚充君貴。
    未拙誘之愚,旦醒罰其罪。
    醒愚
    罪源皆愚眾,因資寡獨柄。
    醒夫孤尚士,碎獨喚愚醒。
    趙雲吟詠的兩首佳作,猶如晨鍾暮鼓,瞬間激蕩起在場八位大才心中的波瀾,他們麵麵相覷,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欽佩。
    司馬徽,這位素來以博學多才、洞明世事自居的老者,此刻竟也微微動容,他緩緩起身,言辭間滿是誠摯與自省:
    “老夫生平自負學識浩瀚,自謂能窺透世間萬象,然今日有幸聆聽子龍之詩,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詩中深意,直指人心最幽暗之處,揭示天下之紛爭禍亂,其根源往往在於愚昧與無知。愚者之行,非但誤己,更禍及蒼生,實為世間罪之淵藪。
    老夫往日所倡教書育人之道,雖意在傳道授業解惑,卻未曾深刻領悟,其根本使命更在於點亮心燈,喚醒沉睡於愚昧之中的靈魂。
    念及此,老夫不禁汗顏,深感自責。子龍之才情高遠,見解獨到,實乃當世之瑰寶,老夫願以此拜,表達心中最深的敬意與自愧不如之情。”
    言罷,司馬徽躬身一禮,其態度之謙卑,情感之真摯,讓在場眾人無不為之動容,整個空間仿佛被一股溫暖而深刻的自省氛圍所籠罩,趙雲亦是連忙還禮。
    趙雲眸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輕啟朱唇,仿佛揭開了曆史塵封的一角:“吾已窺得造物之秘,紙張輕盈問世,活字印刷之術更令知識之光得以普照四方,自此,天下寒門士子皆可手不釋卷,求學無門之困,終成過往雲煙。
    鄭玄公、管寧先生與蔡邕大家,三位鴻儒,已攜經世之才,遠赴常山,共築學府,誓以文墨化雨,潤澤蒼生。我定當圈力支持。”
    言及此處,他目光轉向司馬徽,那份誠摯與期盼,如同春日暖陽,溫柔而堅定:“徽公乃當世之智囊,門下弟子皆英才輩出。
    若能引領您的師資力量,共赴常山,與鄭、管、蔡三位先生並肩,開啟民智,喚醒愚民,定能育英才無數,啟新學之門,破愚昧之桎梏,讓智慧之光,照亮每一個渴望求知的心靈。”
    司馬徽聞言,臉上浮現出一抹動容之色,他深知此行之重,亦感念趙雲之胸襟與遠見,遂微微一笑,那份超然物外的氣質中,更添了幾分堅定:“子龍言之有理,此乃利國利民之大業,吾輩豈能袖手旁觀?
    吾當整肅師門,攜諸弟子,共赴常山,與諸公攜手,育桃李於天下,開民智以興國,讓學問之光,照亮天地間每一個角落。”
    荀彧的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時空的壁壘,緩緩而沉重地言道:“如此一遭變遷,往後歲月,大漢之名,或將隻餘史冊殘章,人間再無其輝煌之影矣。”
    他的話語,如同秋風中的落葉,雖輕卻承載著無盡的哀愁與沉思,讓在座眾人無不心生感慨,思緒萬千。
    趙雲望向荀彧,眼中閃爍著對這位智者深邃才華的認可,同時又夾雜著對大漢不可言說的複雜情感。
    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穿越了曆史的塵埃,直擊人心:“秦之灰飛煙滅,是否意味著這方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的錦繡河山亦隨之沉淪?
    非也,山河依舊壯麗,歲月悠悠,唯有人心與世事更迭不息。若漢室傾頹,這大好河山豈能隨之黯淡?不,顯然不會,亡的隻是統治者。”
    “我們所憂慮的,非山川之存亡,而是那維係萬民安寧的秩序。漢室之所以步入末路,究其根本,乃是皇權獨大,無物可製衡,昏君出現,天下民不聊生。
    古人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言非虛。百姓之力,既可托起盛世,亦可顛覆王朝。”
    趙雲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種超脫時代的洞察與決心,他繼續說道:“吾輩所求,非一朝一夕之權勢,而是千秋萬代之安寧。
    若能與諸位共謀,非但要救萬民於水火,更要立一嶄新之製,使皇權不再是無邊之海,而是受法度約束之川流,既滋養萬物,又不失其本性。
    至於那國家的名諱,隨意都可,再叫大漢有何不可,重要的是賦予權力之人,能否攜手共築一個公正、和諧、並且權力受製的國度。”
    如此一番話,讓人聽後心潮澎湃,仿佛已置身於那個美好的理想時代。
    “一朝皇權落,又一新朝皇權起,如何才能立一皇權受製約的製度?商鞅曾經變法,王子與庶民同罪,也沒有實行,唯有愚民、弱民、勞民之法廣為引用,荼毒百姓。”荀彧道。
    “第一步:君主立憲製,我們以後還是叫大漢,還是有皇帝,皇帝還是姓劉,唯一就是皇帝隻是象征意義,不能有實權。
    第二步:建立憲法,憲法規定國家軍隊政府的職能,立法權,分權和製衡,憲法至上……,另外,實行大眾評審團製度,大眾評審團的人都不能是法律從業者,大眾評審團審判結果為終審。
    第三步:建立參議院:立法職能、人事審批權、彈劾審判權等。
    第四步:建立眾議院:立法職能,和參議院相互協調製約、財政權、彈劾提案權、總統選舉權。
    第五步:從所有優秀人中選出一位德才最優者為總統,每一位年滿18周歲的大漢百姓都可以投票,這個計票方法以後我們詳細再討論,我們會把所有州的人口數量按照比例算計票的份額……
    每位總統隻能任4年,最多任職兩屆,每屆都要選舉。兩屆之後再沒有任何理由連任。”
    “這就是我們要建立的新製度。”趙雲道。
    眾人聞言,無不精神一振,心海翻湧,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深深觸動。他們麵麵相覷,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堅定與熱望,紛紛表示願與趙雲並肩作戰,共赴那未知而壯闊的征程。
    那一刻,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激昂與豪邁,仿佛連風都為之停歇,隻為聆聽這份誓言的莊嚴。趙雲的身影在眾人眼中愈發高大,他的每一個字,都如同戰鼓般敲擊在每個人的心房,激起了無盡的勇氣與決心。
    “吾等同心協力,誓與子龍共克時艱,無論是刀山火海,還是龍潭虎穴,皆無所畏懼!”眾人齊聲高呼,聲音回蕩在天地間,響徹雲霄,將這份堅定的信念傳遞至遠方。
    於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緩緩展開,趙雲與這群誌同道合的夥伴,攜手踏上了那條充滿挑戰與榮耀的道路。
    趙雲一番娓娓道來,細數了自己在幽州之深謀、常山之穩固、徐州之拓展、兗州之布局,其言語間透露出的不僅是戰略眼光,更有對大局的深刻洞察與細膩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