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準備招兵買馬

字數:4341   加入書籤

A+A-


    宋瑤窩在許青舟懷裏和他一起看消息,瞧著粉絲們的催許青舟出去裝逼,鄙視道:“看看你在粉絲心裏的形象。”
    “我明明就是很正常的分享生活。”
    許青舟撇嘴反駁,和宋校花一起看評論。
    他雖然經常和網友分享生活,但這次專利費的事情倒是沒什麽必要,平時那些東西開開玩笑可以,錢的事情不好。
    一段時間沒看微博,又增加了20萬的粉絲。
    群裏,大家還在聊,直到.徐正洋說話。
    徐正洋:“老許一下子就成了我們之中最有錢的人。”
    孔先波已經嗦完泡麵,正懶洋洋地躺在床上。
    看到這條消息,他同樣有些認可,剛準備打字附和,就看到徐正洋的頭像後麵又冒出一條消息:“不像我,家裏也就幾處四合院和幾棟樓。”
    孔先波:“.”
    這個狗東西的逼裝得還是那麽僵硬。
    翟自強:“.”
    許青舟:“如果現在大家都在宿舍,我43碼的拖板孩已經在你臉上了。”
    孔先波:“中肯的,一針見血的。”
    在許青舟和孔先波翟自強聯合起來聲討了徐正洋一波,就放下手機,抱著香香軟軟的身體,打算小眯一會兒。
    10分鍾過去。
    宋瑤從許青舟身上爬起來,臉色臭臭的,踢踢踏踏地回自己的寶座上。
    玩玩腳,捏捏這些這些也就算了,這貨的狗爪子居然還逐漸摸索著往下移動.
    這大白天的,還有正事沒做呢。
    許青舟意猶未盡,眯眼瞧著整理自己衣服的女孩,“你要是想的話.行行,我不說了,宋老師,不能壓抑自己.”
    “許青舟!”
    6月份,暑氣漸甚。
    許青舟小日子過得相當悠閑,在2號的時候就已經把論文寫完。
    書桌前。
    “搞定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投哪個期刊了。”
    按照他的想法,目前有兩個可供選項。
    第一個是,已經投過幾篇的Physics Reports(物理學報告),老熟人了,好處在於過稿速度很快。
    第二個嘛,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和Science,二選一。
    前者強調基礎科學突破,如新物理機製、材料理論模型,後者側重應用技術革新,比如跨學科工程應用、解決重大現實問題。
    但問題是,他手上有兩篇論文,一篇偏向於論文,一篇偏向於技術。
    許青舟輕輕轉動手中的簽字筆,思索片刻,他也沒有多糾結,最終把目光放到了《Nature》上。
    在影響力上,投哪個似乎都沒什麽區別。
    作為曾經Nature的常客,重生回來,總得先發篇Nature吧。
    審稿周期估計會比較長,但無所謂,他現在並不需要發表sci來完成科研任務,可以慢慢等,反正專利已經到手了。
    “開幹。”
    許青舟沒浪費時間,直接打開Nature官網,開始填寫投稿信息。用了一個下午,把申請信息搞定,論文打包投在《Nature》上。
    把論文上傳完,休息1天,他就開始閑置已久的鋰枝晶實驗。
    6月4日,早上,實驗室。
    許青舟先把儀器都檢查了一遍,超導薄膜實驗已經停下,但有其他課題組過來用過,見設備這些都沒問題,他調試好,戴著護目鏡,準備操作。
    所有的步驟都爛熟於心。
    首先在手套箱中用不鏽鋼剪刀切割鋰箔,再用蘸有碳酸二甲酯的無塵布輕擦表麵,將樣品轉移至玻璃瓶,充氬氣保存。
    鑷子依次放置組件,負極殼到負極,再到浸潤電解液的隔膜
    當然,期間也增加了許多細節東西,比如把ALD加厚塗層增至5&n,電解液中,FEC增至5 wt%
    一套流程行雲流水。
    1個小時過後,許青舟把新的樣品和昨天做的兩組放在一起,走出實驗室,電池封裝後需要靜置12小時,使電解液充分浸潤電極。
    卡森他們已經到了,正坐著聊天。
    主要是卡森和馬爾斯,倆人探討新開的酒吧氛圍怎麽樣,孫思敏則是在一旁靜靜地聽著,時不時地笑著搭上兩句。
    “教授,上午好。”
    “上午好。我已經把你們的論文都看完了。”
    許青舟坐下,打開筆記本電腦,“整體水平,已經達到投稿水準但很遺憾,我的標準稍高,打分的話,都隻能到70分。”
    “噢,教授還是一如既往的嚴格。”
    馬爾斯哀嚎。
    卡森拍拍馬爾斯的肩膀,說道:“夥計,淡定點,我保證,比起讓那些刁鑽的評委打回來叫改稿,你會更喜歡教授給找問題。”
    讀了這些年的書,他更加明白,想要一位教授這樣諄諄教誨,指導論文,精益求精,傳授寶貴的經驗,是多麽難得可貴的事情。
    最起碼,除了他的前老板,也就眼前的許教授能有這個耐心了。
    馬爾斯想起什麽不好的經曆,歎息:“好吧,我體驗過那種痛苦我已經準備好了,教授。”
    “很高興看到你有這樣的領悟,好了,現在先說卡森的論文,你們倆先坐一會兒。”
    許青舟示意孫思敏和馬爾斯倆人先坐,而後把卡森第二篇論文調出來,“第四部分,我建議加入摻雜濃度與超導性能的協同優化,增加應力補償模型設計”
    中午11點半。
    給大家講完論文需要修改的細節,許青舟帶著新的樣品去材料係Building 13的實驗室。
    他預約到了今天的設備。
    先分析鋰沉積和剝離的可逆性及反應動力學,評估容量衰減和循環壽命,同時通過CryoSEM冷凍電鏡記錄鋰枝晶生長過程,還能實時動態監測鋰沉積過程生成圖片。
    這幾個月斷斷續續地做了些實驗,並且已經建立好了相應的數學模型,但在鋰枝晶的抑製上其實仍然沒有關鍵性突破。
    準確來說,目前的實驗都是在收集數據,就電池的性能來講,在目前主流實驗室中僅僅能排末尾,大眾水平。
    偶爾抽點時間做出來的樣品,能到現在的程度,許青舟已經滿足了。
    其實,他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還是冒出了許多新點子,可惜現在是沒時間去一一驗證了。
    招聘事宜同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6月6日,在和許青舟對接完招聘的細則過後,京都材料研究所的官網公布了招聘信息。
    很快,京都大學同步更新研究所的招聘。
    許青舟當然也沒閑著,第一時間在自己的微博上轉發了招聘信息。
    並附言:“招賢納士,要求不高,歡迎大家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