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太史之心,口燦舌蓮
字數:8663 加入書籤
丹陽郡,涇縣,此地位於丹陽郡治宛陵西南方向,乃是長江中下遊平原與南邊山區的交界地。
縣城立於群山之中的一處盆地,四麵環山,唯有東西兩處大路與外界聯通,是真正的易守難攻之地。
而在涇縣之南,卻有群山,因形似牛骨,故名牛骨嶺。
嶺下又有一村,名為巧峰村,於此地連通上山,則有一處山寨,山寨之中,又有不少兵士守衛。
而在寨內主屋之中,有一個魁梧大漢正坐於主位之上,聽著麾下人的匯報。
此人,正是劉備心心念念的太史慈。
隻見其長髯及胸,頗似關羽,形貌威武,不過身材卻不似關羽那般龐大,少了不少威懾力。
此時聽罷了手下人的匯報,太史慈不由撫須道:
“似如這般說來,現在孫策已經率軍攻至無錫,即日便可兵臨吳縣?”
那人聞此,便點頭道:
“正是如此,此次江東大亂,孫策便抽調了徐琨麾下兵馬。”
“現在已至將至吳縣,宛陵空虛,隻有三千兵馬,已無援軍!”
“將軍,咱們是不是趁勢出擊,一舉奪取宛陵?”
“現在咱們要是再不動作,恐孫策回軍之後,便再無良機矣!”
他如此說著,麵上神態自是越發急切。
隻待太史慈決定,他就準備前去傳令了。
而聽著此人之言,太史慈卻是撫須沉吟看著地圖,並未回話。
實則正當秦瑱這邊在謀劃太史慈之時,太史慈卻也在謀劃偷襲孫策手上宛陵。
事情之所以會如此,自然也是秦瑱的蝴蝶效應導致。
有時候蝴蝶效應的恐怖就在這裏,往往一個地方變化,就會導致全局變化。
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曆史事件之中,改變一個點,就會導致形勢劇變。
本來在這個時期的太史慈,是不準備奪取宛陵的。
因為他麾下的兵馬,滿打滿算也就四五千人,壓根不是孫策的對手。
可隨著秦瑱給陳瑀加了一個陳登,使得五家伐袁之時形成,局勢就徹底改變了。
周瑜的提前抵達,導致孫策於淮南兵敗。
陳登的上手操作,使得江東產生了一場曆史上原來沒有的混亂。
眼見混亂如此,太史慈自然也就升起了原本曆程中所沒有的心思——奪取宛陵,全據丹陽!
不過他兵力終究太少,因而還在猶豫不決。
思慮之間,太史慈不由看向眼前之人道:
“不知劉玄德在淮南可有異動?”
對於劉備,太史慈的感情可謂頗為複雜。
一方麵是因為二人是舊識,其中有一些恩義交雜。
另一方麵,現在他獨立領軍在此,已不再是當初那個為了義氣可以不顧一切,孤身闖入敵軍的漢子。
幾千個士兵性命握於手中,他自然不能再像以前那般沒有顧忌。
而麵對太史慈的問話,那人卻搖了搖頭道:
“未曾聞之,不過如今淮南大旱,想來劉備便取了淮南,也無動兵之力才是!”
“將軍,若欲行事,須盡早決斷!”
“現在我軍糧食已快見底,若再不奪取縣城,我軍恐再無糧可用!”
“便是不取宛陵,也當先取涇縣,不然我等屬實難以熬到明年。”
聽得此話,太史慈的眉頭自是微微一皺,抓著胡須的手也緊了緊!
錢糧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現在他所處的情況,和之前劉備的情況差不多。
兵馬不多,輸不起!
可不打又不行,沒有了糧草,他這幾千人馬恐怕都要耗死在這山中。
想到此處,他聲音一沉,便道:
“罷了,傳令下去,準備動軍!”
“三日之後,隨我下山攻取涇縣,奇襲宛陵!”
太史慈這一聲令下,那人自是急忙朝著屋外行出。
可他剛一出門,便見一個半大小子一臉欣喜的朝著屋內行來,邊走邊道:
“父親,孩兒有喜來報!”
這小子,便是太史慈之子,太史享,演義被寫成了太史亨。
其人年方十四,卻已生的頗為高大,與太史慈年輕之時便像一個模子刻出來一般。
見得此子前來,太史慈自是撫須一笑道:
“享兒自何處來,有何喜事?”
他一說罷,卻見太史享笑道:
“孩兒若說來,父親定然不信,因今日孩兒下山打獵,卻在村中見得一賢,容貌不凡。”
“孩兒思之父親於此,並無商議之人,故請來一見。”
“不料此人卻說其為使者,是來送信。”
“我又問他與何人送信,此人便說乃是劉使君使,因聞父親在此,故而前來。”
“孩兒卻問他使君何人,他又說其諱備,字玄德,乃父親故舊。”
“孩兒想父親曾言與這劉使君到有幾分交情,故邀入寨一敘,方知此人竟是來表父親為丹陽太守。”
“此等大喜之事,孩兒不敢隱瞞,故前來報!”
他自少年心性不知事情複雜,可太史慈一聽,便是暗道不好。
剛剛聽是劉備的使者前來,他心裏就有些不祥的預感。
畢竟他和劉備多年未見,眼下陳兵在此,劉備又是哪來的消息?
又聽對方是來任命自己職位,更是心中一沉。
現在這個局勢,劉備與孫策生怨,多半有意南下,莫不是想空手套白狼來了?
是想通過一個丹陽太守之位,讓他率軍北上投靠?
亦或是想要用他來牽製孫策?
要真是如此的話,他確實不好拒絕。
可現在的形勢,這要讓他北上,他便願意,麾下也未必願意,他當然不可能棄部曲而去。
同樣,他麾下兵馬可都是他辛苦帶到此處,自也不可能帶著去和孫策火並。
思慮之間,他便問太史享道:
“劉使君派使者前來?此使何在?”
太史享見太史慈臉上並無喜色,一時不解,聽得問話,自忙回道:
“正在廳外等候傳召!父親可是不欲見得此人?”
“若是如此,孩兒這便將其趕出去!”
可太史慈一聽,便是眉頭一挑道:
“豈有此理,劉使君為吾之友,今遣使來,不可怠慢!”
“速將使者喚入,令人備宴!”
太史享被如此嗬斥,自是訕訕而去,又外出將使者蔣幹請入屋中。
蔣幹見狀,便對太史享行了一禮,邁步朝著屋內走來。
直至廳內,見得太史慈本尊,便行禮道:
“將軍想必便是吾主故人太史子義。”
“在下蔣幹,字子翼,奉吾主劉豫州之令前來拜見。”
太史慈見得蔣幹其人形貌不凡,便是暗自點頭。
心想即便多年不見,劉備還是這般多禮,此人這般,必非常人,當下他便一笑道:
“自當年北海一別,我與使君已是數年未見。”
“至於前日,方知使君竟然已經南下九江,與這丹陽倒是隻有一江之隔。”
“吾心想派人前往拜見,又恐使君忘卻我名。”
“不料我未前往,使君卻先遣使前來!”
“不知使君這幾年如何,身體可有恙處?”
蔣幹見之如此,自是微微笑道:
“多謝將軍掛懷,吾主身體安康,並無恙處。”
“隻是時常念叨將軍信義武勇,前聞將軍棄了劉繇而去,不知所蹤,便令人四處巡查。”
“由此尋到將軍居於此地,心念往日交情,故而令在下前來問候!”
聽得這話,太史慈自是心中一動,他本想客套幾句,看看劉備想法。
可蔣幹這一番話語,卻讓他不禁回想起了以前和劉備交往之時。
貌似以前劉備也是這般仁厚,時常與他交談,讓人如沐春風。
若是依照蔣幹這番言語,那倒是挺讓他暖心的。
不過這蔣幹先以交情牽扯,恐怕事情真是如他所想,劉備來者不善。
見對方不明說,他便冷笑道:
“可聽吾兒所言,尊使是前來表吾丹陽太守之職。”
“如今卻說隻是前來問候,這是何故?”
見其如此模樣,蔣幹自是正色一笑道:
“將軍恐有誤會,我主確實是讓在下前來問候,並無他意。”
“隻是在下聽聞將軍屯兵於此,自領丹陽太守,不知可有此事?”
“是有此事,汝待何言?”
太史慈雙眸直視蔣幹道:
“莫非尊駕欲言表我為丹陽太守,不是使君之意,而是先生自作主張?”
蔣幹一聽這話,便即再度笑道:
“將軍又誤會矣,表奏將軍為丹陽太守,確實是吾主之意,並非在下自作主張!”
太史慈聽著這番話語,不由暗道這人莫非是個傻子。
先說劉備是來表奏他為丹陽太守,又說隻是前來問候,沒有別的意思。
可現在又表示劉備想要表奏他為丹陽太守,這不是前後不搭,自我矛盾麽。
他一想著,頓時便皺眉道:
“先生前言不及後語,豈不惹人發笑?”
而蔣幹見狀,卻是開口問道:
“將軍先莫發笑,在下倒是想問問,將軍願不願領受丹陽太守之位?”
太史慈一聽這話,心想這小子是在給自己下套。
他若是應了,對方拿出印信,又叫他率軍北上,他自然沒辦法反駁。
可若是不應,又別不開劉備情麵。
由此眼睛轉了一圈,他便即撫須笑道:
“正是無功不受祿,慈雖與使君有舊,卻不當平白領受此位!”
可他這麽一說罷,蔣幹卻也笑道:
“正因如此,吾主本欲表將軍丹陽太守之位,可在下思慮將軍如此信義之人,必不願領!”
“故而在來之前,已然提前替將軍否了此事!”
“惜哉公子未曾聽罷,便言說在下是來表將軍丹陽太守之位,故惹將軍誤會,絕非在下言語矛盾!”
說起辯論之道,無非便是時時刻刻掌握主動。
故而他早就準備好了兩套說辭,如果太史慈說想要,那他就順道給個承諾,而太史慈說不想要,那他就像現在這樣說。
劉備本來是想任命你的,但我給你否了,看我對你多好?
而他這一番話語,把太史慈震得夠嗆,虎目瞪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心想事情還能這樣?我和你很熟麽?你就這麽給我把任命給否了?
雖說他本來就無意領受,可不要是不要,但不能被人做主。
偏偏蔣幹這話說得沒毛病,他還不能否定,當下隻得深深吸了一口氣道:
“先生果然知吾,吾卻非這等平白領功之人。”
可如此說罷,他又沉聲道:
“既是先生隻是前來問候,如今見也見過了,且下去休整,待我備宴招待一番,便可自去!”
既然這個小子這麽不講禮貌,他自然就準備送客了。
而他話音剛落,蔣幹卻是淡定的搖了搖頭道;
“在下自不敢去,今日既然來了,便先留一陣,待替將軍收屍,再行返回!”
“免得日後又要南下吊唁!”
砰的一聲,他話沒說完,太史慈就一巴掌拍到了案桌上怒喝道:
“豎子無禮,安敢咒罵於我!”
雖說他和劉備有交情,可不代表使者可以隨意亂說。
可蔣幹一見此狀,便輕笑道:
“將軍此何言也?吾之所言,皆是實情!”
“須知當今朝廷尚在,將軍糾集兵馬於此,未獲朝廷任命,便自領丹陽太守,與造反何異!”
“豈不見袁術僭越稱帝,尚被朝廷討伐,至於如今敗退將亡。”
“將軍雖有勇力,兵馬卻不過數千,與袁術比之如何?”
“袁術尚且如此,將軍豈能不慮?”
“這般困守於此,自是取死之道!”
“此乃實言相告,並無絲毫咒罵之意啊!”
聽到這話,太史慈自是再度愣在了當場,這小子的嘴皮子,是真利索啊!
見自己幾次都被對方回懟回來,他索性麵上一沉,直言道:
“那依先生之見,吾又當如何行之?”
他話音一落,便見蔣幹一步上前,拱手行禮道:
“若將軍不願困死於此,隻有一策可行!”
“上書吾主,歸順朝廷,以求取丹陽太守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