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泰山封禪·日月當空

字數:7097   加入書籤

A+A-




    天幕上。
    浩浩蕩蕩的儀仗隊前後綿延達數百裏。
    旌旗招展,鼓樂齊鳴,列營置幕,彌亙原野。
    各國元首、酋長、使節也各率部屬隨同出發。
    穹廬帳幕、駝馬牛羊充塞道路。
    畫麵一轉。
    泰山山南。
    高九尺,廣五尺的封祀壇上,三個牌位並列。
    正中者乃昊天上帝,左右配饗者是高祖、太宗皇帝。
    司儀官高聲朗讀冊文。
    一身帝服冠冕,臉色蒼白身形消瘦的李治在文武百官的敬仰中向天帝獻上祭禮、灑下祭酒。
    隨後李治率文武百官攀登凜然巍峨的泰山。
    泰山頂。
    廣五丈、高九尺、四出陛的登封壇靜待著有緣人。
    李治緩步登壇,再次祭拜上帝。
    然後拿起一金一玉兩件匱匣,兩匱皆長一尺三寸,以金繩纏繞,又用金泥密封。
    隨後在祭壇中央的五色土中埋下金匱。
    金匱內藏玉冊,上麵寫著祭奠祖先的文字。
    又埋下玉匱
    玉匱內藏玉牒,寫著祈求上蒼的願望。
    最後以五色土埋藏,鋪上石頭砂土。
    畫麵又轉。
    社首山上。
    與登封壇規製相似,不同之處是正方形的降禪壇上,同樣設有三個牌位。
    正中是皇地祇神,左右配饗者是太穆皇後、文德皇後。
    李治登壇獻祭,其後武後亞獻。
    ……
    【公元666年正月初一,唐高宗李治封禪泰山,是為唐朝皇帝首次封禪。】
    【初五,李治在朝覲壇接受文武百官和四夷君長的朝賀,當日下詔大赦天下,改元乾封。】
    【宣布文武百官凡三品以上者賜爵一等,四品以下者晉級一階。】
    ……
    {在三皇五帝時期,封禪是很普遍的。}
    {根據羅汨統計,宋朝時期泰山頂上大大小小共有一千多個封禪留下的壇的遺跡。}
    {這些遺跡基本上都是秦漢以前的曆代帝王留下的。}
    {李世民還挺點背的,第一次是在貞觀五年,趙王李孝恭趁新年之際率各州朝集使請求封禪,最終因魏征反對而停止。}
    {第二次在貞觀十五年,本已經正式下詔籌備,卻因為李承乾、李泰之爭和對薛延陀用兵而夭折。}
    {第三次是貞觀二十一年,趕上對高麗用兵不利,加之李世民病重,力不從心隻能放棄。}
    {最終這位千古一帝帶著無緣泰山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是嗎?我怎麽感覺點背的是泰山啊?}
    {哈哈哈哈哈!跟洛水同等待遇的泰山!}
    ……
    大秦。
    嬴政目光閃爍。
    封禪啊……嗬,那天可真是好大的雨。
    不過,皇帝的封禪居然被官員給攔住了?
    還真不愧是你啊,李世民。
    還好……寡人從不聽勸。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背負雙手望天。
    封禪泰山,帝王的至高榮耀。
    可惜不是李世民。
    待了一輩子時機,最後卻時不我待。
    但也挺諷刺的。
    不過,這小兒大赦天下和賜爵也就罷了,晉階官位是什麽意思?
    當官不值錢?
    ……
    炎漢·光武帝時期
    劉秀不由回想起自己封禪的那天。
    “自古受命帝王,曷嚐不封禪。”
    “不過……”
    自古都是公卿行亞獻和終獻。
    這皇後為什麽會在泰山?
    還舉行亞獻?
    劉秀捋著胡須,若有所思。
    難道他真是情種……才怪!
    他這是玩崩了?
    還有……朕感覺你們這些人在無緣由的埋汰朕!
    先是洛水,後是泰山!
    奇怪了,泰山還能怎麽?
    它又不起誓。
    ……
    大隋。
    楊堅抱著孩子,跟獨孤伽羅並肩坐在龍榻上。
    嘴裏絮叨著:
    “泰山封禪。”
    “真正有幸親為者隻有始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三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雄才大略、光武帝允冠百王。”
    “三位皇帝功業蓋世、震古爍今,後代帝王自慚形穢,不敢輕易觸碰封禪一事。”
    “大隋一舉掃平三百年亂世,連亡國歸順的陳後主都主動倡議,朕也沒敢舉行,隻是在泰山腳下簡單祭拜了一下。”
    “李……”
    楊堅低頭看了一眼。
    “唐太宗,內平諸亂、外服夷狄,重振中華雄風,功業建立與那三位帝王旗鼓相當。”
    “居然不去封禪?要是怕勞民傷財跟朕一樣簡單拜拜也行啊。”
    獨孤伽羅逗弄著孩子,不在意道:
    “管他呢,反正這個孩子肯定能封禪泰山了。”
    ……
    大唐。
    無視底下一群吵吵鬧鬧的單方麵“攻擊”魏征的大臣們。
    李世民撚著胡須一臉豔羨。
    要不是那個鄉巴佬阻攔,封禪泰山的就是朕了!
    不過……
    輕彈須尾,李二鳳挺直腰板,麵帶驕矜。
    朕可是去過了你們這些人一輩子都去不了,甚至都沒聽說過的地方!
    泰山?
    太矮了!
    朕可是封禪星辰的皇帝!
    嗨呀,可惜伱們沒看到。
    大殿下,魏征口若懸河的同時還在注意上首皇帝的神色。
    奇怪,這人怎麽不提封禪的事了?
    難不成上天一趟就滿足了?
    而大殿的眾人都沒發現,原本一臉柔和笑意的皇後,此時確是麵帶冰冷。
    ……
    大宋·真宗時期
    趙恒看著天幕裏聲勢浩大的封禪儀隊搖搖頭。
    “你們這也太窮了。”
    “不如朕。”
    ……
    大明。
    “泰山啊……”
    朱元璋搖頭歎息。
    “還有忠獻這個諡號。”
    一旁的馬皇後補充道。
    朱元璋一愣,隨即咂咂舌道:
    “這宋朝……嘖……”
    ……
    【公元667年,李治風疾不愈,令太子李弘監國,改封殷王李旦為相王。】
    【公元668年,李世績攻克平壤,高句麗亡。】
    【公元670年,薛仁貴在青海大非川與吐蕃作戰,全軍覆沒。】
    ……
    天幕上。
    太極宮·乾元殿。
    一身赭黃圓領袍、一頂黑襆頭。
    臉色淡然的李治坐在龍榻左側。
    一襲黃羅金縷裙、單絲碧紗帔巾。
    麵色紅潤的武則天與其並肩而坐。
    殿下朝臣俱都臉色平靜。
    隨後跪地叩拜,高聲山呼:
    “天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天後萬歲萬歲萬萬歲!”
    恢弘的殿堂之上,二人共同俯視著天下眾生。
    隨著群臣們的山呼萬歲之聲。
    金烏玉兔同現於天。
    『日月當空,二聖臨朝』
    ……
    【公元674年八月十五日,唐高宗李治追尊六代、五代祖及妣為皇帝、皇後。】
    【增高祖、太宗及文德皇後諡號。】
    【為避先帝、先後之稱。】
    【李治改皇帝稱為天皇,武後為天後,改元上元,大赦天下。】
    【九月初七,下詔複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
    【十二月二十七,武後上表言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
    【詔書褒美,皆行武後之請。】
    武則天上言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
    二、免三輔之地租庸調。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禁浮巧。
    五,省功費力役。
    六,廣言路。
    七、杜讒口。
    八、國家聖緒,出自玄元皇帝(老子李耳),令王公以下習《老子》,每歲舉明經準《孝經》《論語》策試。
    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
    十,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量加俸祿。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