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燭影斧聲·千古謎團
字數:8048 加入書籤
【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忽然駕崩,時年僅五十歲。】
【十月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繼位。】
【二十二日,改元太平興國元年】
……
大秦。
嬴政眉頭一挑,心中有了幾分計較。
按照禮製,先君去世後,嗣君隨即在靈前繼位。
因為國不可一日無君。
然後,嗣君要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在宗廟朝見、告朔,終止先君年號。
這一年為元年,行即位之禮。
那麽問題來了。
他為什麽這麽急?
不沿用舊號,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改元?
他在急什麽?他想彰告什麽?
……
【不過根據後來的一些史書和隨筆記載,宋太祖的死頗有幾分說法。】
……
大漢。
“你要這麽說,乃公的興趣可就大了!”
擦了擦嘴,劉邦將手中的果核一扔。
開始聚精會神看起來。
……
天幕上。
畫麵的視角不同以往。
卻是透過一麵打開的窗戶右前方看去,像是一人在廂房內觀望遠處。
而觀望之處,正是皇帝所在的寢殿。
雪霰驟降,寒風呼嘯。
遠處的內殿大門緊閉。
燭影映照之下,現出兩個模糊人影。
一人頻頻舉杯,似乎是在勸酒。
而另一人則不時起身離席,連連擺手。
一副遜避退讓、不可勝任的姿態。
待到三更時分。
突然一陣金石交擊之聲響起!
原本舉杯的人影操起手邊柱斧,以柄戳地。
隨後大聲道:“好做!好做!”
……
前朝的一眾皇帝看的一頭霧水
畫麵又有了些許變化。
……
還是那個地方,還是那兩個人,還是同樣的勸酒避酒。不同的是,三更時分後,緊閉的內殿大門打開了。
此時大雪紛飛,庭院積雪已有數寸之厚。
趙匡胤走出殿來,手裏拿著銅柱斧。
以斧戳入雪中,發出嚓嚓聲。
他回頭對身後的趙匡義說道:
“好做!好做!”
隨後走進寢殿,鼻息如雷。
暴雪越下越緊,寒風獵獵。
萬歲殿裏燭火輕搖,越來越暗。
夜深時,燭火熄滅,長夜不明。
……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上,天降大雪。】
【宋太祖命趙匡義入大宮酌酒,摒退左右,暢懷對飲。】
【隨侍的宮人遠遠隻見燭影下,趙匡義時或離席,有所謙讓退避的樣子。】
【三更,忽見太祖手持柱斧擊地,大聲對光義說:“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
【四更,宋太祖暴斃。】
……
大漢·文帝時期
劉啟縮了縮肩膀,不知為何他覺得有點冷。
“好做…好做…這宋太祖是什麽意思?”
劉恒臉色晦明,搖搖頭道:
“已知的條件太少了。”
“此語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
“一為好好做,一為你做的好事。”
劉啟抻著頭看著天。
“阿父……這趙匡義什麽時候出的宮啊?”
臉色一頓,劉恒瞬間明白了什麽,長歎一聲。
“孤家寡人……宋太祖真真是孤家寡人!”
……
【宋皇後命內侍都知王繼恩召宋太祖次子趙德芳。】
【王繼恩自以為太祖素來打算傳位給晉王,不宣德芳,徑赴開封府召晉王趙匡義。】
【隻見會醫術的左押衙程德玄坐在府門口,便問其緣故。】
【程德玄言:“二更時分,有人叫門說晉王召,出門不見人影。如此先後三次。我恐晉王真有疾,所以趕來。”】
【王繼恩告以宮中大事,共同入見。】
【趙匡光義大驚,猶豫不行,聲稱要與家人商議,王繼恩催促道:“時間一長,將為他人所有了。”】
【三人步行入宮。王繼恩欲讓趙匡義在直廬等待,自己去通報。程德玄說:“直接進去,何待之有?”三人俱至寢殿。】
【宋皇後聽到繼恩的聲音,便問:“德芳來否?”王繼恩道:“晉王來矣。”】
【宋皇後見趙匡義,愕然失色,口稱官家,言:“我們母子性命都交給官家了。”】
【趙匡義邊落淚邊回答:“共保富貴,別怕別怕。”】
【第二天,即皇帝位,是為宋太宗。】
【此事,史稱“燭影斧聲”。】
【乃天下一大疑案。】
……
{不是說被斧頭砍死的嗎?}
{趙匡義:你們不要亂說,我哥病了,我給我哥砸個核桃吃,怎麽啦?(狗頭)}
{哈哈哈!《史上第一混亂》裏的!}
{柱斧有兩種,一種武官用,一種文官用。趙匡胤手裏的是文官用,他當初拿這玩意砸人,把人牙都砸掉了。}
{宋太祖肯定是屬於非正常死亡。暴死前,他精力一直非常充沛,頻繁出巡甚至遠至西京洛陽,直到十月中旬都未有關於其生病、大臣問疾的任何記載,病死顯然錯誤。}
{至於飲酒過度猝死一說就更不值一駁,因為太祖一向說“沉湎於酒,何以為人”,其飲酒是非常有節製的。}
{這個說明不了問題,賭棍經常賭輸了以後說自己以後再也不賭了,過了幾日卻嗜賭如故。}
{說了不等於能做到,戒酒、戒煙之類的話尤其不可信。}
{趙匡義讓大臣瞻仰聖體遺容時,《續湘山野錄》寫的是“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司馬光應該是完全了解這段曆史真相,司馬光的好友呂誨和呂公著的祖輩呂端、呂蒙正都是太祖太宗朝的重臣,司馬光從這些人處得知真相的可能性很大。}
{由於需要維護皇家體麵而故意隱去,但出於史學家的良知,又在記載中到處給人埋伏筆。}
……
大漢。
劉邦摸著胡須,思索一陣,看向呂雉。
“娥姁,你怎麽看?”
呂雉給小劉恒掖了掖衣襟,給大劉盈擦了擦嘴。
瞥了他一眼,淡淡道:
“這趙匡義的皇位定是自取疑問了。”
“從那宋皇後的言行中就可推斷出。”
“其得知宋太祖暴卒,不宣趙匡義,而宣其子。”
“這說明宋太祖沒有關於傳位的遺詔,也沒有確定光趙匡義是無可爭議的繼承者。”
“另一方麵,這也能說明透宋太祖之死是非正常而死,且與昨夜的飲酒有關,故而不召趙匡義。”
“因為隻有這樣,當來的是趙匡義時,她才可能大驚失色,要顧慮自家母子性命不保了。”
“否則,宋太祖正常死亡,趙匡義正常繼位,她沒必要多此一慮了。”
劉邦深以為然的點點頭,隨後認真道:
“我問的不是這個,我是問你覺得趙匡胤是怎麽死的?”
呂雉扭過頭,不耐煩道:
“我怎麽知道!又不是我殺的!關我何事。”
雙手抱臂,劉邦無奈。
“你看你,又急。沒意思。”
“恒兒,你覺得他是怎麽死的?”
小劉恒心中連連歎氣,麵上不顯,靜靜道:
“孩兒覺得許是用柱斧砸死的。”
劉邦一愣,下意識的摸著下巴。
“伱為什麽這麽認為?”
小劉恒看了看天幕,開口道:
“柱斧既能砸傷人,說明分量不清。”
“而不管是以斧擊地還是戳入雪中,這兩者都暗含斧聲。”
“且,若以毒害人,其身反應並非沐浴所能遮擋。”
“玉色溫瑩,如出湯沐,明顯是消滅證據。”
“而宋皇後定是見了宋太祖的慘狀,才會對趙匡義如此懼怕。”
劉邦覺得有些地方不合道理,但大體也能說得過去。
“但趙匡胤可是睡得鼾聲如雷啊!”
小劉恒反問道:
“那他是什麽時候走的呢?”
“宋太祖一定要親自死於他手嗎?”
“這上上下下,除了宋皇後,哪裏不是趙匡義的人呢?”
一旁的劉盈機械的往嘴裏塞烤肉,又偷偷道:
“阿母……你聽懂了嗎?”
呂雉眼中閃過一絲無奈,隨後摸了摸他的頭道:
“那兩人神經兮兮的,不管他們。”
……
大唐。
“如此有為的皇帝卻死的這般疑問重重,一頭霧水。”
李世民從龍座上站起身,背負雙手看著眾臣道:
“諸卿認為宋太祖死因為何?真是飲酒暴斃嗎?”
底下眾人頗感無奈。
你好奇這事有什麽意義嗎?
跟你有關係嗎?
再者說時隔這麽久了,記載又不明,誰知道他怎麽死的!
“臣以為,許是下毒而死。”
房玄齡率先開始哄皇帝。
“那程德玄在開封府門口徹夜長坐,既然擔心其有急病,何不入府視疾?”
“於風雪之夜呆坐在門口,想必是代趙匡義靜候宮中好消息,所以難圓其謊。”
“且,那王繼恩敢冒死違抗皇後旨令。”
“趙匡義故作姿態時又心照不宣提醒他“時間一長將為他人所有”,兩人顯然有事先的默契。”
“而趙匡義對宋皇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共保富貴”,可見他早知此事,有備而來!”
……
【燭影斧聲具體如何不得而知。】
【隻知趙匡義的職位一直都是以儲君之位對待的。】
【然,自公元976年以來,趙匡胤似有意扶持德昭、德芳兩位皇子,還動過遷都的念頭。】
【《宋史·太祖本紀》關於趙匡胤駕崩,僅有一句:“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宋史·太宗本紀》關於趙光義繼位,同樣一筆帶過:“癸醜,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趙匡胤的死因,付之闕如。】
【所有記載,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刻意避開了這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沒有給出確切定論。
【不過遼國不受宋朝轄製,沒有那麽多避忌。】
【《遼史·景宗紀》:遼景宗保寧八年公元976年“十一月丙子,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遣使來告”。】
【自立二字,說得直接明白,他不是正常“嗣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