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朱元璋的功績(下)

字數:9948   加入書籤

A+A-




    【外交策略:依《皇明祖訓》】
    【朱元璋設定了朝鮮、日本、大小琉球以及西南方向的安南等十五個國家為不征之國。】
    【理由很簡單,這些國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而且無論是征討還是被襲擾,對雙方而言都是得不償失,因而不許子孫主動進攻,但是需要戒備西北。】
    【然而,這隻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
    ……
    大明。
    老朱臉色鐵青。
    “來,你說!”
    “妄動刀兵乃不祥!咱這是仁德!”
    “咱哪裏錯了!”
    朱標剛想開口,被馬皇後拉扯了一下。
    馬皇後輕聲道:
    “你爹現在開始鑽牛角尖了,你這時候說什麽都是火上澆油。”
    “讓天上那個說。”
    “這樣他才信。”
    朱標看著正氣呼呼的老朱。
    那腦門上的銀針還正隨著粗氣顫悠著。
    他隻能無奈點頭。
    ……
    【當時朱元璋登基派使臣持賜日本王璽到日本。】
    【一是希望他們來朝貢,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問題。】
    【結果,國書送達後,日本不僅沒來朝貢,反而砍了使者的腦袋,倭寇繼續侵擾沿海。】
    【鑒於元朝進攻日本嚴重受挫的曆史教訓,朱元璋采取了克製與忍讓的態度,力求從本朝內部解決問題。】
    【為斷絕中外海盜的耳目與內應,他下令禁止濱海居民私自出海。】
    【並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大量招納原張士誠、方國珍部下軍士及瀕海的船戶、島人、漁丁為兵。】
    【自淮、浙至閩、廣,共計十餘萬人。】
    【為明朝實行海禁政策之始。】
    【而安南朝鮮等國對大明也是若即若離。】
    ……
    大隋。
    “這日本……”
    楊堅覺得有幾分不對。
    “莫不是又養出個白眼狼來?”
    獨孤伽羅同樣語氣不善。
    “那吐蕃可是把唐朝一頓折騰啊……”
    夫妻倆對視一眼。
    “皇後,遣隋使千裏迢迢來此,頗為不易啊。”
    “陛下,我等上國感其向學之心,加以倍護啊。”
    “派兵護送回去吧!”
    ……
    大唐·高祖時期
    “你等等,我捋捋啊。”
    李淵揉著額頭,皺眉深思。
    “意思就是,我被人打了。”
    “我在十分憤怒的情況下,決定把自己關起來?”
    那邊的李世民覺得不能這麽說。
    畢竟新生的國家,你指望他長途跋涉跨海而攻也不太現實。
    但他也摸不準朱元璋究竟是因為考慮國家支撐不住,還是考慮打起來位子不穩……
    畢竟就他幹的那些事真不好說……
    秦朝監察天下也很嚴啊。
    不也是一個動蕩就亡了。
    ……
    【對於西洋諸國,則“素稱遠蕃,涉海而來,難計歲月。其朝貢無論疏數,厚往薄來可也。”】
    【此後,須文達那、覽邦、淡巴、百花、彭亨等西洋諸國陸續朝貢於明。】
    【評價c級,得兩分】
    ……
    {這就有點扯淡了,太低了。}
    {薄貢厚賜雖然很爛,但這也不是朱元璋開的先例,硬黑,垃圾。}
    {壓根不是這事,朱元璋以為這是朝貢,其實人家是來做生意的。}
    {明朝從這開始就背上負擔了,因為朱元璋強調農業,輕視商業,因此,明代各個邊境的官吏不僅不鼓勵貿易,反而限製貿易。}
    {他們認為,海外諸國與中國的貿易不是互利行為,而是皇帝的一種恩賜。}
    {這就導致其實並未發展出一套海外貿易規則,也沒有想過從海外獲利。}
    {宋朝,每艘船的到來都意味著一筆豐富的財政收入,但老朱不對海外船隻征稅,也不準海外船隻自由貿易。}
    {他認為,外國人到中國來,唯一的原因就是仰慕中國的文化,所以才前來朝貢。}
    {他把所有海外的商團都當作外交使團而不是貿易商人。}
    {這就導致即便一個人是來做生意的,也會偽裝成外交使者,這樣才能獲準將貨物輸入中國。}
    {輸入中國後,還不能自由買賣,隻能統一交給政府,當作貢品押往北京。}
    {然後皇帝就賞賜給這些“使者”大量的錢財,這些錢財不僅足以償還貨物的價值,還比通過自由市場買賣賺得更多。}
    {在老朱看來,外商到來隻是進貢,並領取賞賜。但在外商看來,這是中國特有的貿易方式。}
    {外貿對於明朝來說,不僅不再賺錢,還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
    {由於賞賜價值總是超過貨物本身,買賣做得越多,反而賠錢越多。}
    {此外,當商人跟隨使節進入內地後,一路上的吃住行和安全都由各地的官府負責,照顧這些使節(商人)也需要耗費大量的地方經費}
    {在這種製度下,不管是海外的國王還是商人都很喜歡到中國來朝貢,並不是因為他們對明朝有多麽尊重,隻是因為買賣很劃算。}
    ……
    大漢。
    “老朱被騙了,騙得好慘。”
    劉邦蹲在牆角,一副出恭的模樣。
    旁邊兩個小的也是同樣的姿勢,尷尬的蹲在那裏。
    “你剛才說你阿母叫戚夫人過去了?”
    劉盈點點頭。
    劉邦咂摸咂摸嘴。
    “你倆覺得……”
    劉盈不吱聲,小劉恒則說道:
    “中宮是想逼您出去。”
    “阿父不會覺得中宮沒猜到您要堵我倆吧?”
    劉邦身子一僵。
    “她應該……”
    小劉恒搖搖頭。
    “阿父,您最了解中宮,我們不知中宮會不會真的動手。”
    “一切要看阿父判斷。”
    劉邦沉默了,隨即猛地起身。
    “彼其娘之!”
    罵罵咧咧的往未央宮走去。
    小宦官慌忙向二人行禮,扭身跟上。
    兩人在牆角處探出腦袋。
    “四弟,阿母真厲害啊,居然能猜到阿父堵咱倆。”
    小劉恒扶著牆角,麵無表情的抬頭看著大傻子。
    “我騙他的。”
    劉盈則驚愕的低頭看著他。
    “可戚夫人的確去了?”
    小劉恒點點頭。
    “所以呢?”
    劉盈一下被問住。
    小劉恒搖搖頭,拍了拍手。
    “走吧阿兄。”
    “這回沒人堵咱倆了。”
    “不用蹲著了。”
    劉盈呆呆的看著小東西漸漸走遠。
    又回頭看向未央宮。
    喃喃道:
    “阿父被騙了……”
    隨即想到黑著臉的阿母。
    咽了口吐沫。
    “騙得好慘……”
    ……
    大漢·文帝時期
    “就沒人告訴他?”
    劉啟感覺難以置信,不可能整個朝堂上都是無能之人吧?
    “這點東西不難看透啊!”
    劉恒按了按太陽穴,無力道:
    “那你覺得,有人敢說嗎。”
    “說了之後,他會聽嗎?”
    “就算你認為這些東西跟官員利益也切身相關。”
    “那你不記得官員才拿多少俸祿了嗎?”
    “沒理由也不想說。”
    “就這麽簡單。”
    劉啟眨巴眨巴眼睛。
    “這……這虧……”
    劉恒不置可否道:
    “大明後代皇帝吃定了。”
    ……
    【民生經濟:人口銳減,土地荒蕪。這是明朝剛建立時的情況。】
    【基於“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的新王朝。】
    【朱元璋采取了一係列安定社會、組織生產的措施。】
    【獎勵開荒、實行屯田、興修水利。】
    【待民生漸生後,又規定鄉裏之間互助互濟。】
    【“鄉裏人民,貧富不等。婚姻死傷吉凶等事,誰家無之。”】
    【“今後本裏人戶,凡遇此等,互相周給。”】
    【“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貧窘,一時難辦,一裏人戶,每戶或出鈔一貫,每裏百戶,便是百貫,每戶五貫,便是五百貫。”】
    【“日後某家婚姻亦依此法,輪流周給。”】
    【“又如某家或父母死傷在地,各家或出鈔若幹,或出米若幹資助,本家或棺槨,或僧道修設善緣等事,皆可了濟。”】
    【“日後某家倘有此事,亦如前法互相周給。”】
    【“雖是貧家,些小錢米亦可措辦。如此則眾擎易舉,行之日久,鄉裏自然親愛。”】
    ……
    {通篇就是兩個字,隨禮!}
    {萬惡之源!萬惡之源!}
    {好像溫州、台州有個什麽互助會,是不是就是這個?}
    {這法令,也不知是不是老朱想起父母之事了……}
    {……老朱的製度設計的很爛,對百姓也比較防備,但總體來說對貧民還是不錯的。}
    {究其內心想法是不可得了,隻看結果吧。}
    ……
    【命所有村莊皆置大鼓一麵,到耕種時節,清晨鼓聲一響,全村人丁都要會集田野,及時耕作。】
    【如有怠惰者,由裏老督責。】
    【裏老放縱不管、未加勸督的,則嚴加懲罰。】
    【洪武二十八年,又命鄉裏小民或二十家,或四五十家,組成一社】
    【遇到農忙季節,誰家有病,則全社通力合作,協助其耕耘。】
    【至於這一製度執行到什麽程度,探索的結果如何,史書上沒有下文。】
    【依次種種,締造了屬於貧民百姓的洪武盛世。】
    【評價s級·得五分】
    ……
    大秦。
    嬴政看著天幕。
    腦中回想出那段話。
    “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
    “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
    嬴政從沒覺得朱元璋做錯了。
    人人都以為自己所學的是正確的,隨便批評領袖的政策。
    而皇帝統一天下,就是替天下人分辨黑白,定於一尊。
    天下成法,要令在於不多。
    一言而止。
    就是使天下人都遵守這個“一”,從而民無亂紀。
    所以他懂。
    他也明白,朱元璋或許跟漢唐皇帝比是落後的。
    但恰好的,朱元璋比他多走了一步。
    ……
    大唐。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李世民突然想到《禮記·禮運篇》裏的大同觀念。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是謂大同。”
    李承乾沒太明白阿耶為什麽要念這個。
    李世民則是突然有感而發。
    因為他短暫的看到了平等地權的井田製。
    看到了王道仁政。
    在朱元璋之前,是王莽推行的王田令實行這些。
    “可惜啊。”
    李世民悠悠長歎。
    “這天下似水,流動不變。”
    “不是廣間大夏,如如不動啊。”
    ……
    【用人識人:因為早年經曆,善能用人識人。】
    【從一介布衣掙得天下之主,多倚仗明之蕭何李善長,明之張良劉基,明之韓信徐達,明之項羽常遇春。】
    【但後期比較唯我獨尊,不能聽諫,識人不用,故步自封。】
    【評價a級·得四分】
    ……
    【後世影響:驅除胡元,複興漢唐。】
    【得國之正,無出其右。】
    【評價s級·得五分】
    【總分:二十三分】
    ……
    天幕上。
    許久不見的大金字騰飛而出。
    『朱元璋是個怎樣的皇帝?』
    『一,功大於過的有為之君』
    『二,過大於功的有為之君』
    『三,他就是萬古一帝口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