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唇槍舌戰

字數:5801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一番話,炸出了滿朝文武眾生相。
    有人驚愕,有人不安,有人若有所思,有人蹙眉不悅,更多的是意外,誰也沒想到吳維忠猝不及防的會提這個事兒,太過突兀,一時間,都失了反應。
    高高的龍椅上,永平帝麵無表情,甚至還有點走神,他忽然想起之前太子找他說的那些話。
    太子恭敬的跪在他麵前,神情坦蕩,語氣卻堅決。
    他聽後心裏自是震動,下意識的就多想了好幾層,太子說他鍾意阿鯉,但阿鯉年紀還小,並未開竅,願意等她十年!
    至於十年後,阿鯉是否願意接受這門親事,太子都無怨無悔。
    十年啊,人這一輩子,有幾個十年可以虛耗?
    況且十年後,人家還不一定答應,那不是白白蹉跎年華?
    十年後,太子都二十四歲了,世家公子哥通常十七八歲便成親,順利的話,到了二十四,都該是幾個孩子的爹了。
    這隻是其一。
    其二,作為太子,一國儲君,遲遲不成婚,也會被人所猜疑詬病,這對其在朝中的地位大大不利!
    更重要的,會失去聯姻帶來的助力。
    太子不可能不懂這些利弊得失,可他還是跪著求他應允。
    站在帝王的角度,他沒理由拒絕,甚至還該為此覺得高興,可身為父親,他又忍不住生氣。
    還有一股無法宣之於口的嫉妒!
    在他看來,太子之所以不惜等待十年也要堅持這門親事,與阿鯉的情誼頂多占三成,剩下的則是奔著許懷義兩口子去的。
    他才是太子的親生父親,養了太子十一年,情分,卻不及在顧家的那三年。
    這叫人如何釋懷?
    此時此刻,看著吳維忠為太子入朝觀政一事賣力的表演,永平帝心思複雜,第一反應,這是許懷義的授意,他目光淡淡的落在那道身影上,一時間,也沒有出聲。
    是以,大殿裏鴉雀無聲。
    直到又站出一位大臣聲援吳維忠的奏請,情緒更激烈高漲,這才似驚醒了某些人,開始陸續站出來表態。
    有人讚成,就有人反對。
    各有各的說辭。
    讚成的皆是認為太子儲君名分已定,天資聰穎,教導他的幾位大儒都對其才學讚不絕口,完全具備了入朝觀政的資格,早點接觸政事,自是有益無害。
    而反對方的理由就簡單粗暴了,拿年紀來說事兒,十四歲,雖擺脫了孩子的身份,但要說成年,卻也不夠,照以往慣例,皇子們都是成親、搬出皇宮、單獨開府後才會入朝觀政。
    所以,他們用這個由頭阻攔,也不算是無理取鬧。
    兩方人馬爭執起來,態度都很強硬,誰也不肯罷休。
    讚成方是不敢退讓,他們有把柄被人抓著,根本沒有後退的餘地,隻能硬著頭皮一條道走到黑。
    反對方則是代表了其他皇子得利益,太子這麽早入朝觀政,根基紮得太牢固,他們支持的皇子咋辦?
    第(1/3)頁
    第(2/3)頁
    所以,能攔一時算一時,最起碼,跟別的皇子之間不要拉開太大得距離,至少,也要等到皇後所出的四皇子長起來,有個人製衡著,才不會一家獨大。
    雙方引經據典,吵的不可開交,一時間竟旗鼓相當,難分輸贏。
    不過,更多的朝臣卻是冷眼旁觀,安靜的看戲。
    尤其內閣的幾位,置身事外,都沒有下場的意思。
    直到……
    “肅靜!”
    內侍尖利的聲音響起,大殿裏驟然變的落針可聞。
    仿佛剛才的一切嘈雜,隻是個幻像。
    許懷義低著頭,嘴角抽了下,然後,下一秒,就聽到永平帝問,“許愛卿,此事,你如何看?”
    永平帝這一問,滿朝文武的視線都不由自主的落在了許懷義身上,無不好奇他會如何作答。
    支持還是反對?或者打馬虎眼、先敷衍糊弄過去?
    也有人在猜測永平帝的用意,這是敲打警告,還是試探為難?
    孫首輔大抵是最緊張的那個了,提著心,看向許懷義,連他自己都不清楚,希望許懷義給出個什麽答案才合適。
    而許懷義對這一切都置若罔聞,他雖然早有預料,可真聽永平帝問到他頭上,還是難免心寒,眼底閃過一絲譏諷,語氣卻恭敬有禮,“回皇上,微臣讚成吳大人的奏請。”
    此話一出,大殿又安靜了片刻。
    大半朝臣都被他的態度給整懵了,這是啥操作?
    不是前腳才拒絕了太子當女婿嗎,咋轉頭就這麽旗幟鮮明的支持了?
    這分明前後矛盾啊!
    既然拒絕了親事,顯然是不太看好太子,不願摻合奪嫡,可現在又如此斬釘截鐵得表態,算怎麽回事兒?
    永平帝也怔了下,顯然許懷義的回答出乎他的預料,他不動聲色的又問了句,“這麽說,許愛卿也認為太子該入朝觀政了?”
    許懷義再次明確的表態,不給人一點誤會的餘地。
    永平帝眸光閃了閃,“許愛卿不覺得太子還太年幼嗎?”
    許懷義無辜茫然的道,“十四歲還年幼嗎?太子聰慧過人,其學識才幹,眾人皆知,再留在上書房學習,遠不如入朝觀政更有意義,實踐才能出真知灼見,紙上談兵還是太淺薄了,故而,微臣以為,太子入朝觀政正是好時候……”
    內閣重臣之一張閣老終於按耐不住站出來反對,義正言辭的駁斥了許懷義,認為此時提議太子入朝觀政,有拔苗助長之嫌,於政事有害無益,最好等太子大婚後,彼時心性成熟,也能更好的為皇上分憂。
    他一表態,很快便又有幾個人跳出來反對。
    顯然這幾人都是張閣老的門生故舊,支持的則是皇後所出的四皇子。
    四皇子今年七歲了,如今也在上書房學習,勉強也算得上是聰慧,卻無法跟太子相提並論。
    且他才是真正的年幼,想入朝觀政,有的等呢。
    支持他的人都明白這點,他們改變不了年紀上的弱勢,便隻能盡力拖著太子晚一點入朝。
    第(2/3)頁
    第(3/3)頁
    許懷義也不是軟柿子,況且他還早有準備呢,張閣老拿拔苗助長說事兒,他冷笑著,對著所有人開啟嘲諷模式,“本侯就想問問,所有以太子年幼為借口阻攔的諸位大人,你們說這話,良心都不會痛嗎?
    就算能昧著良心,你們的臉就不疼嗎?
    京城但凡有頭有臉的,有一家算一家,誰培養家族繼承人不是從小就帶在身邊悉心指導的?讀書是重要,可光知道讀書,不懂如何變通運用,那和書呆子有什麽區別?
    你們家誰的嫡長子嫡長孫是隻會鑽研學問的書呆子?
    哪個沒有早早的跟在長輩身邊接觸家族事務的?
    都等到成親後再接觸?
    那本侯隻能說,你們這長輩做的可真是太失敗了,完全不負責任啊,簡直是拿整個家族的前程開玩笑,嗬嗬!
    本侯就不一樣了,本侯長女如今雖然才十歲,卻已經早早替本侯分憂解難,等再過個幾年,顧家交給她,本侯都能安心的去鄉下養老了。”
    一番連消帶打,擠兌的反對一方麵紅耳赤、啞口無言。
    誰叫許懷義說的都是事實呢,高門大戶培養繼承人,的確是從小就帶在身邊,讓他長見識,開闊眼界,磨練心智,稍大一點,就會放手讓他們去做些具體的事務,從小及大。
    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需躬行,再多的說教都不如讓他親自上陣體驗一下,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勝過別人的千言萬語。
    不怕犯錯,就怕沒機會去看去做去反省。
    可太子能一樣嗎?
    涉及到利益,再心虛沒理,也要據理力爭,於是就有人以太子是國之儲君為由勸阻,入朝觀政一定要謹慎,不可貿然行事,以免影響朝政。
    聽了這種無理賴三分的話,許懷義忍不住又火力全開的噴了一頓,“就因為太子是儲君,才更要早點入朝觀政啊,畢竟你們各家的兒孫不爭氣,謔謔的隻是你們自己的小家,可太子呢?
    身負重任,他能有、敢有半點憊懶懈怠嗎?
    本侯就納悶了,你們怎麽就不希望看到太子勤勉敬業呢?
    還有,入朝觀政,觀政啊,諸位大人,觀是啥意思,難道都不懂?就是用眼睛多看,不是讓太子親自去處理政事啊,有皇上在,有內閣在,太子年幼不年幼的,有多大關係?又能影響什麽大局?
    本侯實在是好奇,明明就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兒,你們這麽拚死阻攔,到底在怕什麽呢?”
    最後一句,他問的一本正經,仿佛真的很疑惑不解。
    可對反對一方來說,卻不異於是誅心之言。
    一個個的臉色劇變,大聲斥責許懷義後,又紛紛跪下對著永平帝表忠心,唱念做打,聲情並茂。
    其他沒站隊的朝臣們,具都看傻了眼,也被許懷義剛才的一番表現給狠狠驚著了。
    實在是這幾年許懷義在大朝會上低調的很,基本不發表啥意見,為人處事也圓融周到,這還是頭一回露出這般咄咄逼人、言辭犀利的一麵。
    就為了讓太子入朝觀政?
    這得是太子鐵杆死忠才能做到的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