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工部院

字數:3045   加入書籤

A+A-




    《錦繡清宮之妾室守則》轉載請注明來源:思兔閱讀sto.ist
    ?雯揚點了點頭,其實她從來就沒覺得自己比胤禛還要厲害。【】人有時候不能陷入一個誤區,以為自己是從幾百年之後穿越而來的,就一定比古人聰明。
    就說這處理政事吧,胤禛有時候看折子,並不避著雯揚。雖說清朝的祖訓,後宮不得幹政,但既然胤禛都並不在意,雯揚還是十分感興趣的看了幾眼。
    但是略略看過幾封奏折之後,雯揚就覺得頭暈眼花。這些大臣們,鮮少真的有直抒胸臆的時候。比如有一封奏折,接連向胤禛請安問好,隻說湖廣連連已經下了好多天的雨了,不知京城可好?
    雯揚正想說這人怎麽跟個複讀機似的,胤禛卻已經派人去調查湖廣兩地是否最近有折子說要修繕堤壩的,又要批多少銀子?
    果然就被他查出來的確工部送來的奏折,是說湖廣大雨,要三十萬兩銀子整修堤壩,但很快就被胤禛給駁回了。連綿十天的大雨,很可能會引起洪災,但遠遠還沒到要重新整修堤壩的時候,這分明是有人借機行事,想要朝廷批下銀子,不論是貪墨也罷,還是想要用這筆銀子填補其它地方的虧空也罷,都難說的很。
    雯揚這才知道,原來想要掌權,也不是那麽輕易的事。至少讓她來看這些折子,隻怕裏頭多半都是些廢話。但是胤禛卻能從裏麵看出門道來,不僅僅是這些官吏們彎彎繞繞的說話之道,更重要的,還是要看懂這些折子背後的權謀博弈。
    這就更複雜了,雯揚跟著胤禛聽了一耳朵,覺得隱晦的提醒皇帝湖廣的水患這樣的折子,都能算是大白話了。
    當朝的吏部尚書想要進內閣,所以吏部尚書舉薦了吏部柳侍郎接替自己的位子。但柳侍郎,其實是王閣老的人,王閣老卻並不讚成吏部尚書入閣。而吏部尚書背後的嚴閣老,就想將吏部尚書這個位子,作為回禮,送給王閣老的弟子,作為交換的,卻是王閣老要同意吏部尚書的入閣。
    這還隻是兩位閣老的眉眼官司,吏部尚書一動,下麵的官位就要跟著動。旁人未必能操控尚書一位,但柳侍郎若是升任了,侍郎的缺便有不少人要等著卻爭。
    雯揚當初捧著那封看似尋常的奏折,硬是聽胤禛活生生說了半個時辰,當真是歎為觀止。
    兩人就這麽說了會兒閑話,雯揚就心滿意足的說道,“皇上心裏有主意了,那我就不多說什麽了。我們在江南待的時間也夠長了,爺,準備什麽時候回宮?”
    “怎麽,江南這麽快就待膩了?”胤禛笑了起來,不無感慨的說道,“出宮一趟不容易,若是就這麽回去了,下次再來江南,恐怕再怎麽也得是幾年之後了。”
    皇帝出行,一直就是件興師動眾的事。胤禛自己心裏更是明白,這一次之所以要來江南,一來是因為他和雯揚在一起這麽長時間,還真的不曾兩個人有過長久獨處的時光。二來,則是江南的官官相護,已經到了不鏟除不足以平民憤的地步了。
    但他興師動眾來了江南,想走,就不那麽情願了。
    雯揚噗嗤一聲笑了出來,整個人半倒在胤禛的身上,似笑非笑的說著,“我看,是爺自己舍不得離開江南吧。”
    胤禛倒是大大方方的承認,“從前來江南,都是陪在父皇身邊,總不及自個兒來的自在。而且,朕自從登基以來,和你在紫禁城守望了十幾年,如今乍一離開京都,的確有幾分樂不思蜀了。”
    當皇帝,也是個苦差事啊。雯揚想起在紫禁城的時候,胤禛差不多每天早上四點半就要起來,洗漱,用膳,五點半就要開始準備早朝了。
    下麵的官員辛苦,其實當皇帝的也好不到哪裏去。就因為這事,雯揚前幾日還在想著,怎麽勸胤禛處理政務的時候,不要忘了吃飯的時辰。
    如今離開紫禁城,有弘珣那孩子理政,雖說不可能事事都由他擅專,但一些無關要緊的折子,弘珣就自己批複了。
    能從京城加急送到江南給胤禛批閱的奏折,已經算是減少大半了。
    沒有了早朝,工作量也大幅度減少,胤禛在江南的日子,的確算得上是鬆快了不少。
    “爺既然覺得累了,那在江南歇著也不算什麽。但隻怕也閑不下來,爺不是要主辦治水的工部院,這事啊,隻怕也得徹底辦妥了才行。”雯揚一語道破,胤禛倒是覺得歡喜。
    雯揚的心思,其實並不在後宮裏頭。
    後宮再怎麽鬧騰,總歸是翻不出天去。但是前朝的事,後宮裏的妃子,卻很少能有幾個可以和胤禛說道的。
    但雯揚不同,胤禛知道了她的身份來曆。雖然顧惜雯揚,不能叫她泄露天機。
    但雯揚看待事物的眼光,有時候十分的超前。至少胤禛想要辦的事,雯揚多半都是支持的,而且還會旁敲側擊的給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雯揚從來不曾想過給自己謀取什麽私利。她一心坦蕩,也不想掌權。後宮雖有不得幹政的祖訓,但胤禛覺得,雯揚的幹政,可能多半還是自己給強迫的。
    “不錯,朕的確是想要在江南促成第一座工部院。這個地方,不應該僅僅隻是處置河工而已,工部治下,橋梁道路,采煉銅鐵,挖掘煤鹽……樁樁件件,都關乎名聲大計。工部這些年,麾下雖然也有能工巧匠,但是主事的,卻多半是些飽讀詩書的進士們。”胤禛屈起手指,緩緩的,不輕不重的敲擊著桌麵,凝神說道。
    這其實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清朝選拔官吏,也是沿襲了從前的漢人傳統。
    科舉製一直以來,都是百姓們晉身的階梯。如今為官做宰的,能夠官居六部的,哪一個不是飽讀詩書。
    但是這些人,對怎麽處理實事,恐怕能夠依靠的就隻有現學現賣,已經工部底下那群工匠們了。
    “既然自己主理一番工事,怎麽能對這些知識,一竅不通呢。”胤禛緩緩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