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碰撞1-鬼子突擊

字數:4181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獨立支隊指揮室裏,參謀們忙忙碌碌的在地圖上布置著當前態勢。
    己方部隊的眾多番號清晰的掛在河口附近,但通遼地區卻掛了很多帶著問號的鬼子旗幟。
    旁邊,劉長青對張雲介紹著目前掌握的情報。
    “司令,根據我們這兩天發動的高空偵察,整個通遼地區已經變成了一個鬼子的大兵營。
    從照片上分析,鬼子至少集中了30萬部隊、400餘輛坦克和上千門火炮,分布在通遼前方的廣闊區域裏。
    此外,從高空偵察照片上分析,鬼子還集中了兩千餘輛卡車以及數量龐大的騾馬,為其部隊提供後勤支持。
    由於缺少情報支持,我們並不能掌握前方部隊的準確番號和精準部署,但根據毛熊方麵提供的情報看,鬼子很可能抽調了第12、14、23、24、25、29、57七個主力師團,以及騎兵第3、5旅團、戰車第二師團、戰車第5、第7戰車聯隊等精銳部隊進抵通遼。
    此外,鬼子還可能抽調了大量偽軍部隊隨行,因為偵察照片中發現了兩種不同的軍服。”
    張雲凝重的點了點頭,看著地圖上眾多代表鬼子番號的旗幟默默思索。
    不得不說,最了解你的往往不是朋友而是敵人。
    毛熊和鬼子圍繞中國邊境地區互相戒備多年,早已經將對方防禦兵力和整體部署摸得清清楚楚。
    鬼子雖然秘密抽調部隊回防,並安排部隊偽裝成主力人員,但仍然難以瞞住毛熊方向的偵察。
    這也使得張雲他們在東北地區缺少內部情報人員的情況下,近乎摸清了鬼子的兵力部隊組成。
    雖然,摸清了也沒有什麽大用。
    劉長青繼續匯報道:“我軍目前情況是,2縱5萬餘人已經在河穀前方10餘公裏處建立了穩固防線,炮團和2縱炮群已經幾乎全部抵達到位,並在2縱陣地後方建立了標準放炮陣地。
    防空部隊也已經抵達陣地,並在河口周邊組建了野戰防空網絡。
    聯合空軍已經在河口西側建立了4個野戰陣地和2個雷達站,可以進駐8個航空團240架戰鬥機;大同機場已經修複啟用,連同陽明堡機場在內,同樣入駐了240架戰鬥機,可以為前線提供二線支持。
    不夠由於前線機場不足,目前b25轟炸機群仍然隻能在太原、老家、南宮等各個機場起降。
    其他兵力方麵,1縱、3縱正在準備從赤峰、建平方麵啟程,向河口方向集中;
    冀南第25旅約2萬人則乘車向赤峰、寧城、建平方向挺進,接替1縱、3縱防區;
    第(1/3)頁
    第(2/3)頁
    冀南第23、26、27旅6萬餘人則正在進行休整,可以作為此次作戰我軍的總預備隊。
    因此,目前我軍在河口總兵力約為28萬人。另有其他兄弟部隊約10萬正在草原上,應該可以在一兩天內抵達。”
    張雲略微滿意的點了點頭。
    “安排建築兵團繼續在河口西側建設新的野戰機場建設,以方便b25轟炸機入駐。我們要盡可能縮短轟炸機參與東北戰事的距離。”
    劉長青點頭,立即吩咐參謀們去傳達命令。
    張雲轉過頭來,再次打量著地圖上涇渭分明的敵我部隊,心中感到了些許壓力。
    奶奶的,這可是真正的大兵團決戰啊,而且還是在草地、沙地等平坦地形上開展的工業部隊決戰,敵我雙方都沒有什麽明顯的地形優勢。
    張雲記憶中,整個二戰期間類似場景的大型戰鬥隻有庫爾斯克會戰和阿拉曼戰役,都是在平坦地形上進行的戰略對決。
    戰場上一望無際,甚至很少出現村莊和農田。
    問題是,這兩場戰役最終都演變成了雙方部隊的血拚和消耗。
    庫爾斯克會戰中自不用說,漢斯國損失了近50萬部隊、1500輛坦克、5200門火炮和1000架戰機,毛熊則損失了近80萬部隊、6000輛坦克、3000門火炮和1600架戰機。
    阿拉曼戰役雖然不大,但雙方也都損失了數萬人和數百輛坦克。
    換句話說,這樣地形下的決戰之中,雙方都不可避免的遭遇巨大的損失。毫不誇張的說,在這樣的激烈血拚下,士兵傷亡真的僅僅是數字罷了。
    “老家和總部那邊有什麽建議麽?”
    張雲看向了劉長青。
    劉長青點了點頭道:“老家和總部高度重視此次決戰,全程都在觀摩著作戰。老家提醒說鬼子調動如此多的兵力過來,很可能是其大本營著急了,想要盡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將咱們驅逐或者殲滅在河口附近。
    不過,老家也沒有太好的提議,讓咱們放手施為,不要太顧忌部隊傷亡!”
    張雲頓時皺了皺眉頭。
    確實,在雙方各自不斷高空偵察下,這樣地形中的大規模對攻作戰,敵我雙方近乎明牌,幾乎沒有什麽技巧可言。
    偷襲、突襲等幾乎不再可能,隻能實打實的硬實力比拚,看誰血條更厚,疊甲更多。
    第(2/3)頁
    第(3/3)頁
    還好,相比鬼子關東軍裝備的主流坦克,四一式坦克顯然在性能上占據上風;相比關東軍裝備的火炮數量和性能,獨立支隊顯然也占據了不小優勢。
    因此硬拚也必然能贏。
    但,損失也必然不小。
    庫爾斯克會戰先不說,雙方一個占據兵力和裝備數量優勢,一個占據兵員和裝備質量優勢,兩敗俱傷還算情有可原。
    但阿拉曼戰役中,盟軍占據了兩倍兵力和裝備優勢,且質量上也並未有什麽差距,但雙方最終打成了消耗戰,在血肉中消磨著各自的士兵和彈藥。
    蒙哥馬利和隆美爾都是二戰名將,卻仍然沒法以奇謀決定勝局,可見這樣地形中作戰的殘酷。
    張雲看著地圖,眼神中稍稍有些猶豫。
    按說己方坦克數量更多,質量更強,完全可以主動發起攻勢,且必然可以取得優勢。
    但問題是,根據張雲記憶,此時鬼子已經定型生產並大規模列裝了一式47毫米速射炮。
    這款並不算先進的反坦克炮,可以在300米-500範圍內擊穿四一式坦克的側麵裝甲,已經形成了對四一式坦克群的巨大威脅。
    (曆史上,這款反坦克炮實戰案例很少,主要列裝在關東軍和本土,少數部署在東南亞。衝繩戰役中,鬼子憑借這門反坦克炮取得了不少對謝爾曼的戰果)
    此外,作為鬼子中最豪奢的部隊,關東軍鬼子還大量列裝了野炮和75毫米防空炮。
    這些火炮一旦放平,同樣可以對四一式坦克群形成巨大威脅。
    張雲估計,如果以坦克集群發起進攻,固然可以取得大勝,但一場作戰下來,隻怕自家坦克部隊要報銷大半。
    主動進攻,似乎不太可取……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