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祈晴雨(五千大章,求月票!)

字數:10483   加入書籤

A+A-


    授籙儀軌的第三幕便是賜發法籙了。
    小天師前往金殿,在天師處取籙,取到後再回到廣場上。
    四十九張散發著清輝寶光的「太上三五都功經籙」一一賜發,得籙之人莫不感激涕零。
    這也是龍虎山的底蘊和優勢所在,這些尚未修行的孩童抱籙在身,吐納靈氣便快人一籌,等開辟了府竅,再把法籙放置其中,法力增長又快人一籌。
    授籙儀軌的最後一幕就是四方答謝,答謝祖天師,答謝當代天師,答謝小天師,答謝保舉師,答謝四方來賓。
    在聲聲道賀中,這些新晉弟子離場。
    而在金殿之內,自然又有一些人大讚小天師氣度不凡,可承大業。
    一派融合氣氛中,又是一番祥瑞異象閃過,來到龍虎法會的第二個章程。
    開爐煉丹。
    煉丹是龍虎山的根本,在如此盛典上,自然不可不亮相。
    隨著儀官唱和,龍虎山和四方來賓都派出了一二境的弟子下場煉丹,共襄盛舉。
    四師二葛都有人下場,煉丹是大道,而且是在龍虎法會上,就是從來不煉丹的廬山劍派,也覥著臉派了兩個弟子下去,每派最多兩人,這是龍虎法會的規矩。
    有人去看三清山的看台,咦,程義符不下場的麽?
    符劍雙絕的程義符竟不會煉丹麽?
    程心瞻屁股一動不動,他自然不會。
    三清山這邊則是方為敏、祝兼容兩個人下場。
    最後下場一共四五十號人,蒲團早有人放好,整齊劃一,間距極大,下場的丹師尋好位置坐上去,放出各自丹爐。
    有些人丹爐不過半人高,有些人丹爐卻有一層樓那麽高,大小各異,形態各異,顏色各異,五八門。
    小天師作為主持之人,宣布了這次煉丹的規則。
    與往常一樣,本次煉丹的丹方和藥材都是龍虎山提供,是之前未曾出世的丹方,對所有人都公平,一個時辰的時間,誰煉出來的好,誰就是勝者。
    有人便會問,雖然宣稱是未曾出世的丹方,但龍虎山會不會在法會開始前就先給龍虎山弟子看過了呢?
    應當是沒有。
    因為每次新丹方都是在金殿中,由來賓向當代天師現場出題,天師臨時想出的丹方。
    都是四五境的大修士,沒必要在這種事上串聯糊弄。
    真要說起來,反而是現場參與煉丹的人撿了大便宜,平白得到一張從未現世的、張天師所創的丹方。
    這就是龍虎山了不起的地方了,光是靠拉幫結派、閉門自封、父子相傳,自然成不了道門領袖。
    天下丹方半出龍虎山。
    這就是龍虎山的底氣。
    除此之外,龍虎山年年都往凡間送祛病之符水,在紅塵裏的名聲也是極好的。
    小天師去金殿,從天師手上領取丹方,隨後,再給到廣場上的丹師,逐一傳閱。
    時間有限,每個人都看的很快但又極為仔細,這丹方裏不光有藥材的清單,更有配比、劑量、次序,還有爐火之陰陽、文武、轉變,能看明白多少,就得看個人悟性了。
    待眾丹師傳閱完,小天師收起丹方,又遣人送來藥材,一筐一筐,一櫃一櫃,當真是大氣。
    待到各家開始起火暖爐了,小天師這才閑下來,向各位來賓介紹本屆法會要煉的丹。
    小天師看著丹方說,本次要煉的丹叫虎骨龍筋丹,這一聽就是天師現取的名,為法會添彩。
    這丹藥服下可以增強法力,可以治療刀兵外傷,也可治療內疾暗傷,如果藥力強勁,還可以改善根骨,化凡體為虎骨之堅、龍筋之韌。
    眾人一聽,就知道這丹方的珍貴。
    這就是內外傷皆可用的療傷良藥,又是老少皆宜的強身補藥。
    至於這場煉丹比試的評比方法,就是驗一驗誰的藥力強。
    至於誰來驗,那自然是龍虎山有名的山猴子。
    廣場上爐火閃耀,丹煙交織成霞,香氣撲鼻,場麵浩大,真有仙家氣派。
    其中有佼佼者,丹煙凝成異象,在丹爐上徘徊不去。
    程心瞻看的清楚,方為敏的丹煙就有白虎之形,趴伏在丹爐上,而祝兼容的丹煙散發著灼灼的赤光,也是讓人側目。
    但這其中也有技藝不精的,炸爐了,搞得自己一身灰頭土臉。
    但是最讓人無語的,是廬山的兩位劍俠,壓根連丹爐都沒有,記下丹方後就原地打坐了。
    程心瞻看向廬山所在的看台,廬山幾個長輩看著下麵人煉丹看的津津有味,沒有一點不好意思。
    程心瞻外行看熱鬧,看不懂那些陰陽調配、君臣輔佐,就看誰的法火耀眼,誰的丹煙玄奇,也覺得很有意思。
    一個時辰馬上就到,各位丹師基本都收斂了法火,隻待開爐。
    小天師卡著點,說是一個時辰就是一個時辰,點一到,他便大喊一聲,
    “開爐!”
    於是各個丹師都停下了手中動作,掀開爐蓋。
    刹那間,是光彩陸離,香飄四溢,更有異象叢生。
    小天師招招手,被人領過來的猴子們早已按捺不住,一個個爭相跑到丹師身邊,雙手高舉頭頂,祈求丹藥,看樣子乖巧極了。
    有兩個倒黴些,稍微慢了一步沒爭過其他猴子,無奈走到廬山兩個人身邊,猴兒再傻也知道,沒有丹爐還煉什麽丹?
    此刻也有人猶疑,這是新出世的丹方,丹藥也是第一次現世,誰也不知道藥性,他擔心自己煉的丹不純粹,怕裏麵的丹毒害了猴兒,便出言詢問。
    這個人就是看起來頗為木訥的方為敏。
    小天師聽後很是驚訝,他沒想到有人竟會擔心這樣的問題,他們不是已經用猴了麽?又不曾用人。
    “這位道長無需擔心,有我們這些人在,自然不會讓猴兒有事。”
    這時,有觀禮的龍虎山長老替小天師回答了。
    方為敏點點頭,這才放下心來。
    於是,煉得丹形的都從爐中取藥遞給猴兒,也有不成丹形的,或是煉成了粉末,或是煉成了焦炭,或是煉成了泥水,自然也就不取丹獻醜了。
    猴兒們一拿到丹藥,就迫不及待的吞服下去,頓時,各個身上都冒起玄光。
    大家都稍等了一會,直到看見這些猴兒各個上躥下跳,不見一點虛弱或是痛苦,這才放下心來,還好,都沒煉出毒丹來。
    隨後,幾十個走運服了丹藥的猴兒們被帶到廣場中央,每個猴兒都給發了根镔鐵棍,讓這些猴兒自行分隊,像是武者一樣開始比鬥起來。
    這也算是法會表演助興的一部分。
    這些猴兒把木棍舞得密不透風,閃轉騰挪,放到人間去真不遜色於一些武道宗師了。
    在座的但凡是修煉了瞳術或是法眼的,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些領上來的猴兒養在仙山裏,自然是靈性非常,但在服食丹藥前到底都是肉體凡胎。
    不過在吃了丹藥後,猴兒們各個手持鐵棍如草芥,同時也不畏鐵棍加身,雖然被敲的齜牙咧嘴,但身上卻不見青紫破皮,足以見這丹藥神妙。
    隨著猴兒們舞弄棍棒,藥力差異也漸漸體現出來,藥力強勁的自然生龍活虎,藥力弱一些的就逐漸不堪鐵棍敲擊了,痛叫著棄棍而逃。
    一陣叮叮當當,猴兒們也分出了勝負,誕生了猴王。
    此刻再看猴王,不過一會兒功夫,居然個頭都長了不少,渾身散發著淡淡的玄光,這是藥力還沒被完全吸收的表現,這猴王不知挨了多少鐵棍,身不見傷,麵不見痛。
    此時再去反查這猴王吃了誰的丹。
    意料之中,是一名龍虎山弟子。
    還有兩個猴兒得了第二和第三,服食的分別是淨明派一位弟子和方為敏煉的丹藥。
    小天師宣布了名次。
    “不妥,第三名升第二名。”
    不過就在小天師宣布後,金殿裏傳出了一道聲音,否定了小天師。
    不過小天師卻沒有展現任何不悅之色,反而垂手聽訓,因為他自然聽的出來,這是他父親的聲音。
    “天師所言有理,三清山的高徒一爐開丹一十一枚,且宅心仁厚,擔心猴兒承不住藥力,拿的是藥力最弱的一枚。”
    這時,又有一道聲音從金殿裏傳出來,淨明派的弟子也行禮稱是,這是淨明派副教主的聲音。
    “都是俊傑,都是俊傑!哈哈哈!”
    程心瞻聽出來了,這最後的大笑聲是路教主。
    待幾個大人物說完話,小天師重新宣了名次,又道,
    “此三人者,會後可進天師府奉印殿,觀摩祖天師遺留「陽平治都功印」。”
    此話一出,雖然知道這是曆來的規矩,但會場上還是爆發出巨大的驚歎聲浪。
    那可是天下第一印!
    萬年份的道寶,如果說當今天下還有幾件靈寶在世,那祖天師的天師印—「陽平治都功印」定在其中,這是比天師劍名頭還要大的寶貝。
    這是何等的機緣!
    若得法印真韻之萬一,那也是極為了不得的護道印術了!
    在眾人的豔羨目光中,這三人回歸原位,猴兒們也被帶了下去。連著兩個章程,主賓們暫緩歇息,閑談飲酒。
    到了午後,春陽和煦,萬裏無雲,這才開始法會的第三個章程。
    祈晴雨。
    祈晴雨是道門的立身之基。
    如果隻是打打殺殺,那是魔門,如果隻是清心寡欲,那是隱士。無事在山,有事出山,這才是道士。
    為百姓萬農祈晴雨,就是道士最初始時的職責。
    祈晴雨同樣是雷法修行的根源所在,雷法最初就是用來祈求風調雨順的,至於斬妖除魔,還在這後頭。
    所以這一場比的是雷法,也是道士的看家本領。
    不過時至今日,不知有多少人沉迷飛劍,不知有多少人召雷引電,但有多少人還記著祈晴雨,大家心知肚明。
    在這個章程裏,龍虎山沒有規定下場比試的人數,人人都可下場,前三名都可進入封印殿觀摩天師印,如前三名中龍虎山弟子有一名以上者,則向後再順延一位進殿。
    這真是足夠大方了。
    隻不過在這樣獎勵豐厚的形勢下,依然沒有多少人下場,人數尚不足方才有限製的煉丹師們。
    在這個檔口,有人見到程義符程心瞻動了。
    他離開座席,知會師長,來到了廣場上。
    他一直記著父親對他的交待,得道成仙,不光是為了避世,更是為了濟世。
    雷法,他會,祈晴雨,他也會。
    最後含程心瞻在內,願意下場比試祈晴雨的,龍虎山四位,閣皂山兩位,三清山兩位,除了程心瞻還有樞機山的一位,兵鋒山五位,西山三位。
    共計十六人,全部出自四師二葛。
    小天師放出一座法壇在廣場中央,隨後宣布了比試規矩,這祈晴雨,講究的就是要雨便雨,要晴便晴,令至雨來,再令雨停,不得延誤,不得拖遝。
    在這基礎上,如果還都能達到,那就比雨數,比範圍,今日這場,就要求雨落範圍僅在這慶典廣場之上,雨落點數就在三寸零四十八點。
    許多人一聽,麵上就犯了難,今天晴空萬裏,召雨本來就是極難,還要令行禁止,還要比試雨數,這實在不是二境人力所能及。
    不過已經下場,總不能未戰先怯,總得試試再說。
    人數不多,一個一個來便是。
    龍虎山是主人,既然大家都覺著難,那他們自然要先上。
    第一個上法壇的道士祭出了一杆幡旗,上麵繪著雷霆電光。
    他揮動幡旗,果然是龍虎山高徒,幡旗一動,頓時電閃雷鳴,轟隆作響。
    不過讓人疑惑的是,這位道士晃動了半天的旗,但隻聽雷聲,不見雲起,更別提雨落了。
    這就是常說的光打雷不下雨。
    小天師冷哼一聲,落在那道人耳朵裏比天雷還響,趕忙收了幡旗,走下法壇。
    第二個道士和第一個一樣,也是光打雷不下雨,他們沒有召來陰雲,反倒是旁邊的小天師的臉上起了陰雲。
    等到了第三個道士,終於讓大家精神一震,他的祈雨法器是一把仿天師劍的法劍。他口中念念有詞,法劍當空虛點,便有微風拂麵。
    他步罡踏鬥,劍舞七星,便有陰雲起,雷霆生。
    小天師臉色肉眼可見的由陰轉晴。
    隨後又見那道士把法劍往天上一拋,口裏大念雷咒,頃刻電閃雷鳴。
    眾人隻感覺麵上一涼,雨落下來了。
    “好!”
    看台上有人撫掌喝彩。
    隻不過這雨落了兩三滴,便停了。
    不是道士作法停雨,而是隻召來這麽些雨。
    不過這已經很厲害了,道士在大家的喝彩聲中走下法壇。
    最後一位登台的龍虎山門人,氣度不凡,連小天師與他也是點頭示意,不曾催促。
    這人上台後祭出五麵三角令旗。
    他手掐印訣,
    第一麵青旗升天,風來。
    第二麵白旗升天,雲聚。
    第三麵紫旗升天,雷鳴。
    第四麵黑旗升天,雨落。
    幹淨利落,眾人為之側目。
    雖說雨大而稀,落點範圍已經超出了慶典廣場,但也無人說什麽。
    眾人數著點數,到了三寸左右,隻見道士再升一麵金旗。
    眾人期盼著,不過又不見雨小。
    這就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了。
    法壇上的道士有些急了,手中法訣一變再變,令旗升到了雲上去,可是就不見雨小。
    於是在沉默的等待中,雨又下了半刻鍾,這才慢慢停下來。
    道士收了令旗,走下法壇。
    不過小天師還算滿意,對他笑著點點頭。
    雨多總比雨少好,現在雨下多了,後麵的人,哪還召得來雨呢?
    龍虎山的試罷,神霄派的緊跟著就上了。
    剩下的幾家也都反應過來,是了,這祈晴雨,分明是越靠前越好!前麵的召不來雨也就罷了,可若是有哪個召多了,對後麵的可就大大不利了。
    神霄派的自然懂這個道理,所以也不去講究什麽厲害的要壓軸,第一個上的就是他們其中雷法最精深的。
    這人祈晴雨用的是符,隻見他在懷裏掏出一遝厚厚的雷符,又放出幾個紙人分站他四周,各持儀器。
    他把雷符打上天,再念咒引響,一連三響,便有風來。
    再祭六張,又有雲聚。
    九張雷符引來雷霆萬鈞,十二張雷符大雨傾盆。
    雨到點數,再一口氣祭三十六張雷符上天,於是大雨間歇,緩緩停下。
    落點近四寸了,超了不少,隻是比起龍虎山雨落不停,已是好上不少了。
    看台上,神霄派的幾十人當即起身叫好。
    這就穩拿頭名了!
    看台上,三清山席位。
    趙無極歎了口氣,低聲道,
    “龍虎山丹雷雙修,我三清山更是兼修萬法,單論雷法,確實不如神霄派精純。
    “況且當今天下風氣,修雷者都是奔著雷法剛猛刑威去的,哪裏還記掛著祈晴雨,當然,這也包括我在內。
    “現在在應元府裏,新招的弟子隻願意去北極司,不願意去蓬萊司,蓬萊司最近當值的新弟子,還是心瞻去旁聽水雷呢。”
    任無失撫須點頭,“是,不過龍虎法會上能有祈晴雨這麽個章程,倒也是讓我們有個警醒,莫要忘了初心。”
    “不忘初心,這可不容易呀!”
    趙無極說著,心裏則想著回去定要提一提蓬萊司的地位才是。
    而廣場上,神霄派有第一位珠玉在前,後麵四位就乏善可陳了。
    前三位也是光打雷不下雨,倒讓人還有些放心,可是第四位到底還是還落了些雨下來,讓還沒上的幾家愈發心煩。
    終於等到神霄派結束,法壇下的閣皂山弟子卻笑著說,
    “您兩家先上就是,我家本就不善雷法,就不去攪這個渾水了,先上後上無妨的。”
    本來三清山和淨明派還想著爭一爭先後,但閣皂山此話一出,卻顯得人家豁達,自家狹隘了。
    淨明派的想了想,也笑了,
    “誰不知豫章雷道是三府鼎立,我淨明派隻管治水除妖就好,祈晴雨,還是你們三家來吧!”
    說罷,淨明派弟子也腳下生根,伸手請三清山的先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