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報刊:給有才之人的機會!

字數:3812   加入書籤

A+A-


    “陛下知道嗎?”
    劉三吾虛坐在椅子上,抬頭望著夏之白。
    他對這個回答很迫切。
    作為臣子,他並沒有夏之白這麽大的膽子,也早已失去了冒險的能力,唯有謹遵上命,若是陛下不準,他也絕不會答應,哪怕夏之白說的天花亂墜,他也不會答應。
    他不敢以身試險。
    “報紙初版定下後,會先給陛下過目。”夏之白微笑。
    劉三吾重重的坐了下去。
    他就知道,夏之白依舊選擇了自作主張,並沒有提前稟告給陛下,這種‘先斬後奏’是十分危險的事,哪怕夏之白給出的理由很充分。
    “那就是陛下沒有同意,老夫也不會同意。”劉三吾沉思了一下,直接拒絕了,“你的想法很好,但並沒有多少操作性,且不說編一份報紙需要多久時間,需要付出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就算是傳播,也頂多在京城裏,根本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折騰來折騰去,隻是白白浪費力氣。”
    “也隻會將你推向更多人的對立麵。”
    “何必呢?”
    劉三吾看向夏之白,眼中帶著濃濃的不解。
    他是老了。
    也的確沒有了年輕時的朝氣跟衝勁,但他就算是年輕時,也從來沒有夏之白這麽膽大妄為過,也絕不會有以一己之力去撼動整個天下現有製度的想法。
    “嚐試不是壞事,若是連嚐試的勇氣都沒有,那才是天下的噩夢。”夏之白負手而立,淡淡道:“我從進入朝堂開始,便旨在改變天下既有的格局,如今隻是在一步步的推進。”
    “夫子擔心的,無非是群臣攻訐。”
    “但百官的攻訐,我其實沒有放在心上,他們的確有很強大的實力,在朝堂、在地方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隻是夫子看了這麽多書,卻忽略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什麽問題?”劉三吾蹙眉。
    夏之白微笑著道:“天下每次改革,都是權利的再分配,如今天下的權利,基本集中在朝堂六部手中,以目前六部官員的數量,其實是支撐不起這麽大的權利集中的,因而越集中,反而越發揮不出作用。”
    “但若是朝廷有了其他的勢力出現,情況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翰林院過去算是智囊一類。”
    “若是參與進報社,便會成為朝廷的喉舌,這的確對翰林院學士地位是一個極大的加強,但同時也會形成新的利益集團,而這個利益集團本身就跟舊有的利益集團是衝突的。”
    “所以夫子擔心的有些過了。”
    “因為我提出的這些事,究其根本,就是權勢的再分配。”
    “新的不來,舊的不去。”
    “得利者不會甘於將到手的權利拱手讓出的,而好不容易成為既得利益者,同樣不會,因而最終不會演變成孤軍奮戰,而是一個利益集團,跟另一個利益集團的攻訐,不過以目前的六部情況,這種情況是不足為懼的。”
    “六部已經明顯不合時宜了。”
    “天下的進程中,對於官員的職業性、專業性越來越強,而六部的官員職能太過籠統,也太過寬泛,看似將官員的能力發揮最大化,其實反而限製了官員的能動性,因而拆分六部,也將是一個必然的事。”
    “陛下通過胡惟庸案,已近乎是明牌的廢除了丞相製。”
    “而今六部尚書中,吏、戶兩部尚書依舊空缺,而且遲遲沒有補人,這又何嚐不是陛下的一個嚐試?”
    聞言。
    劉三吾愣了一下。
    拆分六部,這同樣是他之前根本沒想過的事,但聽夏之白這麽一說,卻感覺有幾分道理,因為六部的權利太集中了,也太大了,哪怕是陛下都忌憚戶部、吏部,因而拆分六部,將六部官署拆為多個官署,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隨即。
    劉三吾又察覺到了不對。
    這一切都是按照夏之白的想法去推斷的。
    陛下自開國以來,就奉行的小政府,也一直提倡縮減官員數量,而要是拆分六部,豈不意味著朝廷的官員數,將會大幅提升,朝廷官員增加了,地方官員同樣要增加,這無疑會增加大量的財政支出。
    這是大明支撐不起的。
    劉三吾沉聲道:“這隻是你的個人之見,不當數的,我作為翰林院的老學士,不能眼睜睜看著你將翰林院拖入到這種政治旋渦中,稍有不慎,便會將院中其他的翰林學士引入死路。”
    “我需要對他們負責。”
    劉三吾言語真誠,也很率直。
    若他隻代表自己一人,他倒是敢狠心跟夏之白去試一試,但夏之白是想鼓動整個翰林院,這就是劉三吾不願接受的了,他一大把年紀了,半截身子都入土了,自然是不在乎這些,但其他學士呢?
    他們還正年輕,風華正茂,豈能早早喋血於此?
    夏之白並不意外。
    劉三吾大體就是一個趨於保守的人。
    尤其是上了年紀,更是不願輕易涉險,但他卻有自己的辦法。
    夏之白笑著道:“夫子,不用這麽著急拒絕,翰林院作為儲才之地,如何才能讓陛下知曉才能呢?定然是通過文墨,而能讓翰林學士舞文弄墨的,大多又是朝廷急需解決的事,或者是陛下詢問的事,但夫子也知道,能入陛下眼的文章少之又少,能聞於陛下之耳的學士同樣少之又少。”
    “絕大多數翰林學士是沒這個機會的。”
    “報刊就不一樣。”
    “他上麵會有一個撰稿人!”
    “撰寫文章的學士名,都會寫在上麵,既然時政不能發表,那做一下時評,總是可行的吧?”
    “發表自己的見解看法,不涉及什麽隱秘之事,好壞都在個人。”
    “到時我將這些時評,簡單的歸納收集一下,整理成冊,一並呈上去,我相信翰林院、國子監不少學士、學子都會樂意去編纂文章的。”
    “再有才華,若無施展的機會,也隻能暗歎懷才不遇。”
    “我眼下便給這些有才華的人一個機會!”
    劉三吾怔怔的望著夏之白。
    他無奈的歎氣一聲,夏之白已做出了決定,再勸說也無意義了,而且他也不認為,其他翰林學士、國子監生,能抵抗得住這個誘惑。
    夏之白太懂‘投其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