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不聞光陰似箭如快馬加鞭,日月如梭似落花流水。”
“彼輩不聞道時,口燦蓮花、巧言令色、大言炎炎,二三十載光陰虛度。”
“聞道者,於璿璣玉衡,縱橫馳騁逍遙遊、日朝五嶽暮拜三山、四海遏密八音,何其快哉!”
朱翊鈞難得真情流露,多說兩句話。
但凡你們能把這些精力放在修煉上,少與人糾纏,多看大自然,朕就感到萬幸了。
左右諸卿皆拜首,齊聲賀曰“謹受帝君教誨。”
對他們來說,能夠站在皇帝身側,就已經是萬幸。
這種能夠隨意修煉的機會可不多,一旦沾染上紅塵俗流,難免受其所累,無法專心致誌於道途,做官就是一種負累。
“咱隻盼著你們能聽進去五分,便足矣。”朱翊鈞敲打完周圍的近侍,一時感慨不已。
“且去,且去。”朱翊鈞揮揮手,閉目懸臥於蒲團之上,周身紫青慶雲如華蓋,青煙渺渺,靈氣氤氳。
眾人沉默的退守至壇外。
社稷壇再次安靜下來。
於是乎,帝都的百姓再次看到了劃過天際的流星,拖拽著蒼藍的尾焰,劃過橘紅的天幕。
這一次,隻有一個孤零零烽火直衝北方。
於山海關而言,可謂是久別重逢,似是故人來。
大明的貿易循環,幾乎繞開了遼東,這裏複雜的海域不僅波濤洶湧,海底還遍布暗礁,風大浪急。
他們隻是沉默的在冰天雪地中,和永遠燒不幹淨的綠皮做鬥爭。
沉默的守衛於北方。
備受苛責。
到底是誰在毀滅帝國,誰是帝國的基石,在時間的衝刷下,這個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時任遼東巡撫的張學顏,在山海關待的年歲也不少了,他近來時常深刻的感受到大明的轉變。
這個龐然大物正在艱難的轉身。
北方受到的關注和偏重,從隆慶時期的漠視,已經大有改觀。
“李先生,帝都烽火傳信,還有絲綢棉衣送來,實在難得。”張學顏喜色溢於言表。
“撫台,李某隻想知道,你們所承諾的綠皮大隻佬,究竟在何處啊?”但李時珍卻早就等到望眼欲穿“烽火再亮也不能當飯吃!”
“快了,快了,那位大隻佬李先生你一定會滿意的。”張學顏大笑,展開大袖“此外,先生有句話說錯了,這裏的人能不能吃飽飯,全在於朝堂之上啊。”
再好的技術,再多的糧食,沒有政策落地,還不是置於高台。
君不見,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時珍撫著銀白的胡須久久不語。
這就是技術性人才和朝堂官僚們的區別。
張學顏戴上兜帽,撐開靈能阻攔拂麵而來的大雪,起身離去“所以吾等才要至君上為堯舜,光被四方,協和萬邦。”
李時珍望著張學顏離去的身影,追問道“撫台所說的是哪一位皇帝。”
“古往今來,可稱賢者,自然首推漢文帝也。”張學顏笑道,他腳下不停,直往烽火台去。
這裏如同一個模子雕刻出來的九層白玉祭壇,大明的文化中,是以九為尊,皇帝時時刻刻都在奸奇爭奪這個數字。
隻須臾功夫。
山海關靠近燕山山巔的牆頭上,已經蒙上青苔的烽火台渾身顫動,艱難的從蒼白的火焰中吐出一顆幽藍的烽火。
蒼藍流星於山海關調轉方向,跨越茫茫海域,直奔鬆江而去。
張學顏說道“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李時珍將雙手攏在毛茸茸的袖袍中,身上靈光黯淡,拿著張學顏給他承諾的受害者名單,有幸第一個接受李時珍試驗的,赫然就是李成梁的家奴“努爾哈赤,什麽破名字,野豬皮?”
“罷了,反正都一樣。”
綠皮而已。
但對於那位傳聞之中的遼東總兵,他可是好奇已久。
什麽樣的猛男,居然能被綠皮們視為首領,並且依仗這種力量,橫行無忌於遼東的白山黑水之間。
終於,鬆江府的碼頭上,定國公徐文壁頭頂兜鍪鳳翅盔著明光甲,正按劍而立,在物資堆積成山的碼頭上觀望。
“國公,山海關來信。”手下親信來報。
徐文壁立馬轉身“神皇在上,備馬,可算是等到了。”
周圍和左右的人亦然。
這裏的日子雖好,但是每天光是收攏從各地逃難的百姓,就已經是一樁麻煩事了。
要從中一一甄別出邪神信徒,還要管他們的吃喝拉撒。
還有被堵在港口的商船也怨氣衝天。時間就是生命,每耽擱一天,他們就要虧損百金。
而對於徐文壁來說,這些都是麻煩。
畢竟徐文壁的身上兼任的差事,是去南方支援,和兩廣的地方兵合並一處,嚴格來說,他隻是路過。
畢竟,因為大明安安靜靜蟄伏了六年,這些跳梁小醜,居然膽敢作亂,甚至於會同混沌邪神,擅動刀兵,而暹羅蕞爾小國,也敢以言誘之。
他們沒有恭順之心啊。
此時。
被臨時改造為中軍大帳,白虎節堂的一處廨廳之內。
藍道行一身青綠色的道袍,施施然的擋在大門口,引得來往軍士紛紛側目。
前日聽到此人的名號,徐文壁就知道這是個大麻煩。
這是皇帝身邊的人,但是一來沒有皇帝明文,二來沒有朝堂明文詔書,他也不能擅自跨越州府出兵啊。
這已經是過分了。
定國公徐文壁看到此人便頗感頭痛。
“藍道長,這些事不該由徐某節製,何必苦苦糾纏?”徐文壁示意其他人先行進去,躲是躲不過了。
“隻要定國公答應借兵,藍某即刻就走,絕不叨擾國公。”藍道行倒也幹脆。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徐文壁幹脆拒絕,你空手白舌便想借兵,這是借兵?你幹脆殺了我吧。
藍道行也不為怵,又複歸於堂前靜坐。
要不是烽火台被炸了。
他要不是聯係不到皇帝,何至於與這位定國公反複糾纏。
徐文壁繞開這位瘟神,打起精神,走入正堂內。
立馬有隨軍的欽天監修士跟進,拿著一份藍光瑩瑩的題本。
“國公,這是廟堂上要你轉交給海總憲的文書,你請過目。”
“海總憲至何處了?”徐文壁立馬肅然起敬。
這也是一位惹不起的。
徐文壁已經打算啟程離開了,這裏麵牽涉到東西太多。
經過港口血戰,京營做的已經足夠多了。
常言道功不可占盡,他把事兒全幹完了,豈不是顯得其他人很無能。
更何況還有身處南衙的那位魏國公。
都是姓徐的,到底是分不開啊。
手下偏將立馬起身回稟“已至鬆江府城。”
定國公立馬說道“即刻給海公送去!”
inf。inf
“彼輩不聞道時,口燦蓮花、巧言令色、大言炎炎,二三十載光陰虛度。”
“聞道者,於璿璣玉衡,縱橫馳騁逍遙遊、日朝五嶽暮拜三山、四海遏密八音,何其快哉!”
朱翊鈞難得真情流露,多說兩句話。
但凡你們能把這些精力放在修煉上,少與人糾纏,多看大自然,朕就感到萬幸了。
左右諸卿皆拜首,齊聲賀曰“謹受帝君教誨。”
對他們來說,能夠站在皇帝身側,就已經是萬幸。
這種能夠隨意修煉的機會可不多,一旦沾染上紅塵俗流,難免受其所累,無法專心致誌於道途,做官就是一種負累。
“咱隻盼著你們能聽進去五分,便足矣。”朱翊鈞敲打完周圍的近侍,一時感慨不已。
“且去,且去。”朱翊鈞揮揮手,閉目懸臥於蒲團之上,周身紫青慶雲如華蓋,青煙渺渺,靈氣氤氳。
眾人沉默的退守至壇外。
社稷壇再次安靜下來。
於是乎,帝都的百姓再次看到了劃過天際的流星,拖拽著蒼藍的尾焰,劃過橘紅的天幕。
這一次,隻有一個孤零零烽火直衝北方。
於山海關而言,可謂是久別重逢,似是故人來。
大明的貿易循環,幾乎繞開了遼東,這裏複雜的海域不僅波濤洶湧,海底還遍布暗礁,風大浪急。
他們隻是沉默的在冰天雪地中,和永遠燒不幹淨的綠皮做鬥爭。
沉默的守衛於北方。
備受苛責。
到底是誰在毀滅帝國,誰是帝國的基石,在時間的衝刷下,這個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時任遼東巡撫的張學顏,在山海關待的年歲也不少了,他近來時常深刻的感受到大明的轉變。
這個龐然大物正在艱難的轉身。
北方受到的關注和偏重,從隆慶時期的漠視,已經大有改觀。
“李先生,帝都烽火傳信,還有絲綢棉衣送來,實在難得。”張學顏喜色溢於言表。
“撫台,李某隻想知道,你們所承諾的綠皮大隻佬,究竟在何處啊?”但李時珍卻早就等到望眼欲穿“烽火再亮也不能當飯吃!”
“快了,快了,那位大隻佬李先生你一定會滿意的。”張學顏大笑,展開大袖“此外,先生有句話說錯了,這裏的人能不能吃飽飯,全在於朝堂之上啊。”
再好的技術,再多的糧食,沒有政策落地,還不是置於高台。
君不見,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時珍撫著銀白的胡須久久不語。
這就是技術性人才和朝堂官僚們的區別。
張學顏戴上兜帽,撐開靈能阻攔拂麵而來的大雪,起身離去“所以吾等才要至君上為堯舜,光被四方,協和萬邦。”
李時珍望著張學顏離去的身影,追問道“撫台所說的是哪一位皇帝。”
“古往今來,可稱賢者,自然首推漢文帝也。”張學顏笑道,他腳下不停,直往烽火台去。
這裏如同一個模子雕刻出來的九層白玉祭壇,大明的文化中,是以九為尊,皇帝時時刻刻都在奸奇爭奪這個數字。
隻須臾功夫。
山海關靠近燕山山巔的牆頭上,已經蒙上青苔的烽火台渾身顫動,艱難的從蒼白的火焰中吐出一顆幽藍的烽火。
蒼藍流星於山海關調轉方向,跨越茫茫海域,直奔鬆江而去。
張學顏說道“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李時珍將雙手攏在毛茸茸的袖袍中,身上靈光黯淡,拿著張學顏給他承諾的受害者名單,有幸第一個接受李時珍試驗的,赫然就是李成梁的家奴“努爾哈赤,什麽破名字,野豬皮?”
“罷了,反正都一樣。”
綠皮而已。
但對於那位傳聞之中的遼東總兵,他可是好奇已久。
什麽樣的猛男,居然能被綠皮們視為首領,並且依仗這種力量,橫行無忌於遼東的白山黑水之間。
終於,鬆江府的碼頭上,定國公徐文壁頭頂兜鍪鳳翅盔著明光甲,正按劍而立,在物資堆積成山的碼頭上觀望。
“國公,山海關來信。”手下親信來報。
徐文壁立馬轉身“神皇在上,備馬,可算是等到了。”
周圍和左右的人亦然。
這裏的日子雖好,但是每天光是收攏從各地逃難的百姓,就已經是一樁麻煩事了。
要從中一一甄別出邪神信徒,還要管他們的吃喝拉撒。
還有被堵在港口的商船也怨氣衝天。時間就是生命,每耽擱一天,他們就要虧損百金。
而對於徐文壁來說,這些都是麻煩。
畢竟徐文壁的身上兼任的差事,是去南方支援,和兩廣的地方兵合並一處,嚴格來說,他隻是路過。
畢竟,因為大明安安靜靜蟄伏了六年,這些跳梁小醜,居然膽敢作亂,甚至於會同混沌邪神,擅動刀兵,而暹羅蕞爾小國,也敢以言誘之。
他們沒有恭順之心啊。
此時。
被臨時改造為中軍大帳,白虎節堂的一處廨廳之內。
藍道行一身青綠色的道袍,施施然的擋在大門口,引得來往軍士紛紛側目。
前日聽到此人的名號,徐文壁就知道這是個大麻煩。
這是皇帝身邊的人,但是一來沒有皇帝明文,二來沒有朝堂明文詔書,他也不能擅自跨越州府出兵啊。
這已經是過分了。
定國公徐文壁看到此人便頗感頭痛。
“藍道長,這些事不該由徐某節製,何必苦苦糾纏?”徐文壁示意其他人先行進去,躲是躲不過了。
“隻要定國公答應借兵,藍某即刻就走,絕不叨擾國公。”藍道行倒也幹脆。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徐文壁幹脆拒絕,你空手白舌便想借兵,這是借兵?你幹脆殺了我吧。
藍道行也不為怵,又複歸於堂前靜坐。
要不是烽火台被炸了。
他要不是聯係不到皇帝,何至於與這位定國公反複糾纏。
徐文壁繞開這位瘟神,打起精神,走入正堂內。
立馬有隨軍的欽天監修士跟進,拿著一份藍光瑩瑩的題本。
“國公,這是廟堂上要你轉交給海總憲的文書,你請過目。”
“海總憲至何處了?”徐文壁立馬肅然起敬。
這也是一位惹不起的。
徐文壁已經打算啟程離開了,這裏麵牽涉到東西太多。
經過港口血戰,京營做的已經足夠多了。
常言道功不可占盡,他把事兒全幹完了,豈不是顯得其他人很無能。
更何況還有身處南衙的那位魏國公。
都是姓徐的,到底是分不開啊。
手下偏將立馬起身回稟“已至鬆江府城。”
定國公立馬說道“即刻給海公送去!”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