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嫁上嫁下,都無比那耶共那巴

字數:4009   加入書籤

A+A-




    第16章 嫁上嫁下,都無比那耶共那巴
    第16章 嫁上嫁下,都無比那耶共那巴
    廳堂裏,張解放父子正在聯手打造一張架子床,這是替村裏的一戶人家打造的。作為村裏有名的木工,村裏誰家要添置什麽家具,基本都是由張解放父子幫忙打造。
    架子床是漢族的傳統臥具,起源於遠古時代,在明代正式出現,是我國家具與傳統建築趨同的典型例子,在結構、工藝技術和裝飾方法上都有極其相似的地方。
    在古典家具界,架子床一直受到研究學者和收藏家們的極力推崇,被稱為最科學的床。
    它的式樣頗多,結構精巧,裝飾華美。
    裝飾多以曆史故事、民間傳說、花馬山水等為題材,含和諧、平安、吉祥、多福、多子等寓意。
    風格或古樸大方,或堂皇富麗。
    現在張解放父子聯手打造的,自然是最簡樸的那種架子床。
    就在父子倆認真做工的時候,一個聲音忽然從門口傳了進來:“請問這裏是張解放家嗎?”
    張解放停下手中的工作,看向門口那個扶著單車的陌生中年人,他迎出去問道:“我就是張解放,阿表你是哪位啊?找我有什麽事嗎?”
    鄧世榮把單車停好,從口袋裏掏出一包糖果餅,遞過去說道:“我是邦傑大隊那耶村的九叔,聽說你的大兒子張抗美今年已經二十二歲了還沒有成家,所以我想幫忙保個媒,不知道你們家有沒有這方麵的意思?”
    原來是媒人登門,張解放當即熱情的招呼起來。
    張抗美不愧是腦瓜子靈活的,不用父親吩咐,他就第一時間幫媒人拿來了凳子跟煙筒。
    鄧世榮燒了兩筒煙,雙方又一番客套過後,才開始談起了正事。
    “後生,我想給伱介紹的,是我們村的一個姑娘,名叫鄧昌梅,她比你小一歲,擁有高中學曆,這文化水平在姑娘當中算是少有的了。”
    鄧世榮簡單的介紹道:“她身高大概有1米6左右,人長得挺不錯的,性格也比較開朗,臉上經常掛著笑容……”
    張解放父子一直認真傾聽,結果不知道是姑娘的條件本身就好,還是鄧世榮這個媒人的口才太好了,反正父子倆是越聽越覺得滿意。
    “九叔,你說的這個姑娘確實不錯。”張解放先是讚了一句,然後看向自家大兒子道:“這是你的終身大事,你覺得這姑娘怎麽樣?要是合適的話就讓九叔安排你們見上一麵。”
    張抗美心中自然也是滿意的。
    別的不說,光是女方擁有高中學曆,在他這裏就加了不少分,至於其他的也都符合他對另一半的幻想。
    當然,現在隻是媒人的一家之詞,具體是不是真有這麽好,還得另外找人打聽打聽,然後雙方見上一麵才知道。
    心裏這樣想,嘴上張抗美則點頭道:“我沒問題,那就麻煩九叔你安排我們見上一麵了。”
    鄧世榮笑道:“沒問題,具體安排你們什麽時候見麵,我得先問問你們生產隊什麽時候割禾?”
    張解放道:“隊長沒說是哪一天,不過大概就這兩三天吧!”
    “原本後天是圩日,安排打相識是最合適的,隻是後天我要安排別人看家門,時間就有衝突了。”
    鄧世榮沉吟道:“這樣吧,時間太趕了也不好,就等割完禾之後,我再安排你們打相識,趁這個時間,你們也可以安排人到我們村去打聽一下,看看我介紹的姑娘風評怎麽樣,是不是像我說的一樣。”
    張解放道:“還是九叔你考慮得周到,像你這麽實在的媒人,還真是挺少見的,那就聽九叔你的安排。”
    鄧世榮笑道:“這姑娘按輩分算畢竟是我的侄孫女,我當長輩的做媒肯定是希望他們過得幸福,所以有什麽我就說什麽,肯定不會為了撮合這樁姻緣而惡意隱瞞。”
    張解放父子聞言就更加放心了。
    談完正事,雙方又閑聊了一番,鄧世榮便起身告辭。
    此時已經快到中午了,張解放父子自然是極力挽留,說什麽也要他吃兩碗粥再走。
    鄧世榮推辭不過,便留下來吃了兩碗粥,又吃了一塊煎的木薯籺,才心滿意足的騎車回去。
    ……
    下午,鄧世榮剛回到家,鄰居五嬸便左手拿著紙筆右手提著米袋走了過來,說道:“九叔,明天百公土地神)做社,你們家做不做?”
    鄧世榮毫不猶豫的點頭道:“當然做,我家做兩份。”
    做社,這是當地一種傳統民俗,規模有大有小。
    小則數家,多由同姓、同鄰裏或耕作同一字圩農田的農戶自願結合;大則聚集一村,數村農戶合辦。
    鄧世榮他們這裏做社的規模就比較大,是以那耶村為中心的幾條同為鄧姓的自然村合辦。
    在這一兩個月都吃不上一次肉的年代,做社可以說是最讓村民們高興的日子了,因為代表這一天能吃上肉了。
    在後世,都是先收錢後做社。
    但現在做社隻是提前收米,不提前收錢,換句話說,現在做社是可以賒賬的,這也是村民們喜聞樂見的原因,哪怕是一分錢都拿不出來的家庭,也可以先報名做社,搞點社肉回去祭一祭五髒廟。
    至於欠的社錢,等有了再給就是了,這也導致不少賣社豬的人家幾年都收不回豬錢。
    做社,是整個博白縣都有的風俗,不過每條村做社的規定都不一樣,有些地方一年隻做兩次社,分為春社與秋社。
    大部分地方,都是一年做四次社,分別是春夏秋冬四次。
    然而,那耶村跟其他地方都不一樣,它一年是要做十二次社的,平均一個月一次,這做社的頻率可把其他村的人給羨慕死了。
    因此,還有好事者給編了順口溜:“嫁上嫁下,都無比那耶共那巴,無有豬肉都有碗飯挖。”
    意思是說,無論嫁到哪裏,都比不上嫁到那耶村與那巴村,就算沒有豬肉吃都有碗飯吃。
    這那耶村與那巴村,都是一年做十二次社的。
    聽到九叔說要做兩份社,五嬸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這年代做社,能單獨做一份的家庭,在村裏已經是生活水平不錯的家庭了,大部分都是跟人合夥做一份,稍微解解饞就可以了。
    能夠開口說做兩份社的,九叔可以說是村裏的頭一個。
    五嬸瞪大眼睛問道:“九叔,我沒聽錯吧,你要做兩份社?”
    鄧世榮笑著點頭道:“嗯,家裏兒女多,做一份社根本不夠吃,還是做兩份比較合適。”
    五嬸聞言嘴角不由得抽搐了一下,這年代誰家的兒女不多啊?大家做社都隻是稍微解解饞,誰家有條件放開肚子吃肉啊?
    半響,五嬸才一臉羨慕的說道:“九叔,你還真舍得啊!”
    請大佬們追讀支持,還有積極發表評論,感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