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當官難,祭祀為先

字數:6115   加入書籤

A+A-




     八月二十日,利出行。
    沐春拉著顧正臣的衣襟,滿是不舍地喊著“先生”。
    沐英走上前,撫摸著沐春的頭,輕聲安撫“先生此去是為了朝廷效力,以他的才能,用不了幾年就會回到金陵,到時候你拜他為師,好好精研學問。
    顧正臣彎腰,抓著沐春的手,平和地說“在臨走之前,先生留一句話給你,你且記在心上。”
    “先生請說,我定謹記於心。”
    沐春小臉之上滿是認真。
    顧正臣微微點頭“你想成長為一個強大的人,應該野蠻自己的體魄,文明自己的精神。武能殺敵立功,文能治世一方。如此,可成大器。”
    沐英看著點頭記下的沐春,稱讚道“野蠻體魄,文明精神?聽著倒是新鮮。說真的,我很想將你調入軍營……”
    顧正臣搖頭。
    去軍營,開什麽玩笑。
    洪武四大案,文官裏麵多少還有點生存率,有不少人可以挺到朱小文、朱老四時期混口飯。
    武官就算了吧,除了幾個親戚,一個善防守的,幾個藩王擔保的,一群能力不咋滴的,其他基本上全跟著藍玉排隊領孟婆湯了。
    東宮帶刀舍人周宗來了,這是一個木訥,不善言談的人,此人最初護衛的是老朱,後來毛遂自薦,被派到東宮教導朱大郎武藝,承擔東宮安全事宜。
    可以說周宗是朱標的貼身近衛兼“體育”老師,朱標派他來送行,旨在告訴所有人,顧正臣是東宮保的人,沒事別欺負他。
    顧正臣很感激朱標的保護,揮手告別沐英、沐春等人,上了馬車,與顧誠、孫十八踏上前往句容的路。
    句容位於金陵城東南方向,走官道,一百一十裏。
    不趕時間,兩日可至。
    周宗送出城外十裏,才回去複命。
    顧正臣坐在馬車裏,翻看著《到任須知》。
    這是一份當官說明書,合三十一條,對應三十一頁。
    顧正臣翻看幾頁,有些唉聲歎氣,後世電視劇害死人啊,什麽新官上任,微服私訪就進入了地界,然後抓一批惡人,亮出身份
    老子是知縣,你們都老老實實交代。
    這在大明,純粹是胡扯啊。
    新官上任,直接入城,是違法的事,還想微服私訪,溜達幾圈就升堂審案,真這樣幹了,估計腦袋和脖子需要分開幾年,活是活不成了,至於能不能被縫合,需要看運氣……
    按照明代朝廷規製
    有司新官授職赴任,未到城一舍,二三十裏而止。
    需要停在城外二三十裏,不是歇歇腳,而是需要住三天,即齋戒三日。
    洪武二年,那個為老朱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強大謀士朱升,對齋戒作了詳細說明
    戒者,禁止其外;
    齋者,整齊其內。
    具體要求,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吊喪,不聽樂,不理刑名……
    而齋戒三日的目的,是為了祭祀,以示對神靈的虔誠。
    事實上,在大明《到任須知》的當官說明書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土地錢糧,也不是錄囚治官,而是祭祀!
    也就是說,祭祀是當官的第一步,也是最首要的一步。那些敢直接跑去衙門裏辦事的,拍驚堂木的,不是找死,就是神經不正常。
    後世對祭祀多不理解,認為這就是走個過程,弄個儀式,虛頭巴腦,可有可無。
    但對於古代王朝,祭祀極是重要。
    《左傳》中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禮記·祭統》有雲“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可見,祭祀是和戰爭一樣重要的國之大事,是禮儀的重要內容。
    朱元璋極重禮儀,自然也重祭祀,曾對百官說“若戎事不修,祀事不備,其何為國乎?”
    那就是說,既沒有打好仗,也沒做好祭祀,這還算一個國家嗎?
    連祭祀都不好,國家都不算國家了,這種高度,遠遠超出了後世人的想象。
    對於祭祀的目的,老朱直說了
    陰陽表裏,以安下民。
    官長既敬,民必畏從之。
    也就是官員都敬重諸神明,那百姓自然也跟著敬畏。
    顧正臣知道,這些祭祀,從本質上來說,是古代的“思想教育”,和後世諸多教材,也就是內容不一樣,目的都是一致的
    做個順民。
    句容,縣衙。
    書吏林山拿著文書,遞給縣丞劉伯欽,稟告道“吏部發文,新任知縣已在途中。”
    劉伯欽摸了摸小胡須,小眼睛微微一眯,嘴角透著狡黠的笑意,看向正在喝茶的主簿趙鬥北“新知縣就要來了,我們需要好好接待。”
    趙鬥北吐出喝到口中的茶葉,冷峻的臉頰微微動了動,抬手抓了抓右眼黑痣上的毛,淡淡地說“該來的,遲早會來。聽說這知縣,隻是一個弱冠的年輕人,還是一位舉人,不知縣丞此時心情如何?”
    劉伯欽冷眸說“你是何意?”
    趙鬥北起身,伸了個懶腰“還能有何意,自然是為劉縣丞打抱不平。你可是洪武四年的進士,他顧正臣,嗬嗬……不同人,不同命。有人認命,有人不認命,不知劉縣丞是哪一種人?”
    劉伯欽握了握拳。
    不甘心。
    自己是洪武四年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被任為句容縣丞,隻是一個小小縣丞!
    苦熬兩年,沒有把前任知縣熬走,好在是老天開眼,把前任知縣的爹熬走了。
    死了爹,官員需回家守孝三年。
    知縣位置空了下來,按理說,接替句容知縣的應該是自己這個縣丞!
    可結果呢?
    吏部大筆一揮,弄來一個舉人!
    嗬,自己堂堂進士,居然被一個舉人踩在頭上?
    劉伯欽不服氣。
    可朝廷的命令,不可違抗。
    劉伯欽深深吸了一口氣,沉聲說“命禮房做好祭祀前準備,灑掃社稷壇,備牲醴、祭儀以候。查看祭祀器物,若有損壞,當速修理;命令儀仗皂吏,隨時候著,祭祀迎接時,不得有缺;安排耆老,到時負責導引;告知縣學教諭與生員迎接日期;備好祭祀祝文,安排人通報知縣祭祀日期與所在,留兩個人在那裏聽差……”
    趙鬥北見劉伯欽安排妥當,不再說什麽,轉身去安排。
    句容以西,二十裏驛館。
    顧正臣剛齋戒兩個時辰,句容禮房吏員劉賢就到了。
    在勘驗過官憑文書之後,劉賢行禮。
    顧正臣隻是抬了抬手,開口道“祭祀準備事宜不可大意,需檢查再三,不得有誤。”
    劉賢看著年輕的顧正臣,有些驚訝。
    這朝廷是沒人可用了嗎?
    嘴上沒毛的人都開始派來,這不是亂來?
    “縣尊放心,定會安排妥當。”
    劉賢答應,退至門外,心中頗是看不起。
    顧正臣並不在意,繼續翻看《到任須知》,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慧,有這一套說明書在手,沒有絲毫當官經驗的人,也不會抓瞎,不知從何入手。
    祭祀第一項,這第二項,則是救濟。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詔“鰥寡孤獨廢疾不能自養者,官為存恤。”
    洪武五年又下詔,“詔天下郡縣立孤老院”。不久,孤老院改名為養濟院。
    民之孤獨殘病不能生者,許入院。
    這是大明朝的福利,旨在體現仁政、愛民。
    按照要求,知縣需要每個月親自點視糧米,肩負查找困難、無法生存下去的百姓,將其送入養濟院,如果有人遊蕩在外乞討要飯,那就是知縣的失職了……
    所以在洪武朝,特別是洪武五年以後,出現乞丐,不是知縣不作為,就是假的,估計是現在的檢校,後來的錦衣衛冒充的……
    救濟之後,是錄囚,說通透一點,就是把縣獄梳理一遍,判了的,是不是判錯了,沒判的,是不是該判了,該放的,該打的,該殺的,按律處置或上報。
    後麵還有一堆內容,如土地錢糧、朝廷政策、察吏、治吏、處事、庫藏、牲畜、水產、工商稅收……
    內容龐雜。
    沒辦法,知縣掌管一縣之政,掌握著行政、財政、司法、教育、治安、水利、交通、軍事(巡檢司、皂吏等)等轄區內幾乎權利。
    顧正臣哪裏有什麽齋戒,光是翻看、揣摩這《到任須知》就用了三日時間,讓顧正臣有些懷疑,這所謂的齋戒三日,到底是不是專門留出時間讓官員看說明書的……
    祭祀之地,第一個是句容城西一裏社稷壇。
    社稷壇,社為土神,稷為穀神。
    土神和穀神是在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社稷為土穀之神,土載育萬物,穀養育民眾,是立國之本、立政之基。
    之所以說社稷壇是第一個,因為後麵還跟著風雲雷雨壇、山川壇、城隍廟、孔子廟……
    感情當個官,還得到處拜碼頭啊。
    天不亮,顧正臣就開始從驛館趕往句容,在清晨時,抵達句容城外一裏。
    灰蒙蒙的天色之中,隱隱約約出現了一群人。
    句容佐貳官、首領官、各房吏典、皂吏並合屬生員、句容耆老與百姓等,列隊於外。
    顧正臣走下馬車,正衣冠。
    天欲破曉。
    縣丞劉伯欽上前,帶領諸人行揖禮“縣衙全體、縣學全體及耆老百姓,恭迎顧知縣到任句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