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西方思想及宗教簡史之七!
字數:6025 加入書籤
第(1/3)頁
> 公元311年,晉懷帝與司馬越的矛盾爆發,密詔苟晞伐之,隨後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歸葬封國。當他東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遭石勒襲擊,晉軍精銳受屠盡亡,重臣降後被殺。此時洛陽空虛,被劉聰、王彌兵攻破,殺害官員百姓三萬餘人,擄走晉懷帝,史稱“永嘉之禍”。
公元313年,晉懷帝被殺,晉湣帝於長安繼立帝位,劉聰派劉曜持續攻打。
公元316年,晉湣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殺,至此西晉亡 。而後,各族陸續在北方建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在中國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曆史巨變的同時,由於晉朝王子司馬睿帶領晉朝宗族、貴族、士族、臣民和民眾,“衣冠南渡”逃到江南及中國南方各地,因此延續了晉朝的統治,司馬睿建立的晉朝史稱東晉,原來的晉朝稱西晉。
東晉在三國時代吳國的地盤上建立國家,形勢並不樂觀,因為吳國被晉朝所滅,雖然這場生靈塗炭的災難已經過去63年(公元280年至317年),但是江南民間對這場災難狀況仍然記憶猶新,中國南方人民對晉朝的仇恨仍然沒有消除。幸運的是在六十三年時間裏,晉朝培養了一批像陶侃(江西九江士族首領,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爺爺)本地士族首領和地方官吏世家。加上西晉滅亡後,從北方度過長江入住江南和中國的晉朝的宗族、貴族、士族、臣民和民眾大概有200多萬人,這些都為東晉在中國南方的統治奠定比較穩固的基礎,使東晉社會能夠保持比較穩定社會環境,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東晉為了對本地土著人民與北方移民區別對待,給予北方移民更多的稅賦減免優惠,以及購買土地、為官、當兵和經商等方麵優先權和便利條件,因此東晉朝廷將北方移民專門注冊稱“客戶”,客ke在古老東南亞南島語中是去、離開、從某地到某地的意思,在漢語中“客ke”為名詞時是外鄉人的意思,“客ke”為動詞時是去、離開的意思,目前西南官話仍然將“去”讀成“客ke”,晉朝人肯定也是這樣讀“客ke”,這說明晉朝時,北方漢人仍然保留著人類遷徙前東南亞古老民族的文化及習俗,因此晉朝人仍然可以跟當時的中國南方人進行語言和文化方麵的交流。
衣冠南渡是南方客家人群體形成的基礎,經過一千多年的民族大融合後,今天的客家人已經成為南方土著,客家語吸收了很多古越語詞匯如客家人稱婦女、母親為ya,目前仍然繼承古越文化的中國壯族、布依族等,以及東南亞很多民族也這樣稱呼婦女和母親,而當今的客家人風俗已經基本南方化。這說明,不管曆史過程多麽苦難和曲折,中國人都能走向和解、融合,成為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與東晉社會相比,中國北方的十六國風雲變幻可謂目不暇接、血肉橫飛、慘不忍睹,西晉滅亡的禍根是胡人內遷中原,十六國曆史起因是內遷中原匈奴首領劉淵率領匈奴部族起兵反抗晉朝暴政,從而激起匈奴、羯、鮮卑、氐、羌、盧水胡、烏桓、巴氐及高句麗等居住在中國北方、東北和西北少數民族的響應和支持,同時中國本土的軍閥士族也借機加入反晉戰爭和割據,由此導致西晉王朝快速滅亡,少數民族及中國本土士族首領紛紛割據稱帝建國,展開中原大混戰,軍閥們都想平定天下,統一中國。
在這個階段中國西北、西域和中亞等地區先後由前涼(漢族士族軍閥)、前秦(氐族軍閥)、後涼(羌族軍閥)等軍隊控製,但是這些地方的統治方式非常鬆散,當地大多數地方由匈奴、丁零等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部落政權統治,因此,中原外派軍政機構很難統治這些地區,中原朝廷的軍隊隻駐守城鎮及關口,負責收取通城通關費用,軍隊下轄的官府隻能收取軍鎮周邊人民的稅賦,因此駐邊軍政機構往往入不衍出,依靠中國朝廷給予軍餉和物資。
為了擺脫朝廷支持和控製,進行獨立發展,駐邊軍政機構往往走獨立建國的道路,向西發展,建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的帝國,獲得穩定生存環境和發展機會。在這個曆史階段,匈奴、丁零(白人部族,最早居住在西伯利亞貝爾加湖地區,後遷移到西域、中國西北和北方等地區,是羯族的前身)等西域部族在中國戍邊官府官兵威逼下繼續西遷,從而導致中亞、中東、歐洲等地區產生和形成很多國家。如這個階段貴霜帝國在中亞的興起和迅猛發展,都是中國西遷士族、西北及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亞、中東和歐洲進行軍閥混戰的結果。這個事情貴霜帝國進入強盛期,它領土包括今中國新疆、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流等地區、阿富汗全境、波斯全境、巴基斯坦全境、印度恒河流域等北部地區,根據曆史考證貴霜帝國是最早統治今天中亞、阿富汗、波斯和巴基斯坦的國家,是南亞次大陸有曆史記載的最早統治印度地區的國家(今天我們看到的印度、波斯等曆史是西方學者根據他們意識形態的需要編製的小說故事集),是中國士族和少數民族列強將中國文化、國家體係和製度係統地傳入中亞、中東和歐洲,否則這些地區仍然過著部族方式的原始生活。
當時,匈奴族是橫行中亞、中東和歐洲等西方世界的偉大民族,西方人對匈奴人非常恐懼和敬重,在西方人眼裏,匈奴人不僅是西方的征服者,而且也是中國地區征服者和統治者,因此歐洲人稱呼匈奴人為hans,匈奴人在歐洲創立國家匈牙利為han,而han的讀音與“漢”的讀音完全相同,這不是偶然現象,這說明當時歐洲人知道在東方有一個偉大的漢國,他們認為匈奴人就是這個漢國的主人。而西方人稱呼中國人為秦qin,因為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偉大國家,同時氐族、鮮卑族創立國家采用秦qin或契丹qidan(快讀也是qin),這樣加強了古代西方人對中國人為qin的身份認證。在西方人文化概念裏秦qin早於漢han形成,這是曆史事實造成的。
第(1/3)頁
第(2/3)頁
在這個階段中國北方控製在匈奴人和鮮卑人手裏,通往中國北方境外的雁門關長期被匈奴人控製,因此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等地區遊牧民族可以自由進入中國;中國地區通往東北平原及大興安嶺地區的山海關等重要關口控製在鮮卑人手裏,因此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可以不受限製地大量湧入中國。根據曆史資料統計,五胡十六國時期進入中國的境外人民有500多萬人,而當時五胡內遷中原形成的人口規模至少在1000萬人以上,因此,當時中原已經看不到漢人村寨,到處可以看到穿胡服、講胡語的人民,中國北方特別是中原地區的胡化非常嚴重,中國北方的漢文化幾乎蕩然無存!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對中國北方社會產生有益影響的有兩個國家領袖,一個是後趙國皇帝石勒,另一個是前秦國君苻堅。
石勒是羯族首領,但是他精通漢文化,能夠體恤人民疾苦,他推翻前趙匈奴人的統治,統一中原後,推行仁政,減免稅賦,發展地方經濟,因此中原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等到很大恢複和發展。
苻堅是氐族的王親貴族,他從小熱愛中華文化,飽讀詩書,愛護人民。他主政前秦後,重用王猛等漢族精英,在社會和經濟發展方麵,推行胡漢一家親政策,取消一切優待胡人的政策,推行人人平等的社會及經濟政策,鼓勵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貿。在統一中原後,在軍事上,苻堅利用氐族在文化和軍事方麵的優勢,統一四川地區,派遣嫡係精兵重新統一和控製陝西、河西、新疆和中亞地區,恢複中國對廣大西域地區的統治,真正實現了中國北方地區的統一。
北方統一後,苻堅召集60大軍南征東晉,準備實現中國的全麵統一。但是由於苻堅主要謀士和將領王猛等已經離世,身邊缺少精通中國地理和軍事的人才,加上苻堅親信投降漢將朱序,以及異族將領如羌族姚萇、鮮卑族慕容垂等奸臣,導致秦軍在淝水之戰的全線潰敗。
淝水之戰是典型和慘烈的軍事曆史教訓,當時苻堅領導的秦軍有60萬人之眾,而前來抵抗秦軍的東晉軍僅有8萬人不到,而且晉軍領軍將領是名不見經傳的謝安、謝石、謝玄等東晉士族子弟(謝家是東晉士族大族之一,王家士族齊名,當時號稱謝王之家即東晉權勢家族,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就出自東晉王家士族)。
淝水之戰秦軍的第一個錯誤是選擇戰爭地點和作戰方向的錯誤,江淮地區水網密布,而且處於大別山區,可謂窮山惡水,非常不利於習慣平原作戰的北方軍隊展開運動戰和襲擊戰。精通中國地理和實際用兵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一般都不可能通過這個地區,攻擊長江地區的軍事力量,因為該地區不利於進攻,進攻需要進攻方向沒有自然屏障和阻礙,但是江淮地區的自然屏障和阻礙非常多,隨處有河流湖泊及窮山峻嶺,而此類地形非常適合防守和阻擊敵軍,小股部隊就能承擔對大量敵軍的阻擊。
因此,精通中國地理和軍事的曹操製定消滅東吳軍事的計劃是,大軍占領荊州,在此建立軍隊集結及補給點,然後大軍主力乘船順流東下,直到搗毀東吳首都建鄴(今南京),一舉消滅吳國。如果不是東吳出奇兵對曹軍進行火攻,燒毀曹軍連營艦船軍隊,曹操肯定實現了他的軍事計劃。
晉國篡位魏國而來,因此司馬炎對曹操消滅東吳的軍事計劃非常清楚,因此司馬炎消滅吳國的軍事計劃,幾乎是曹操計劃的翻版,晉軍在長江北岸多點布防,而晉軍主力在荊州等地乘坐在四川造好戰船順江而下,一舉拿下建鄴,順勢掃平江南各地的吳軍,實現中國大統一。
難道時隔66年中國北方軍事家們已經忘記了曹操和司馬炎的用兵方略?!也許當時苻堅身邊沒有真正的軍事家,而且苻堅確實不了解曹操和司馬炎的用兵方略,因為軍事從來都是國家機密,這些機密文獻不可能讓苻堅這樣異族閱讀和研究。
秦軍的二個錯誤是,在戰爭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聽信異族首領姚萇等人的慫恿,強硬發兵攻打東晉,導致戰爭失敗後,眾叛親離,國家瓦解,苻堅本人也死於姚萇之手。
第(2/3)頁
第(3/3)頁
秦軍的三個錯誤是,在開戰前,任用有二心的叛將朱序去勸降晉軍,朱序出身晉軍,他與謝家非常熟悉,因此,他到了晉軍軍營後馬上投降晉軍,出賣秦軍,他不僅將晉軍情況全盤告訴晉軍,同時還以晉軍製定了一個讓秦軍後退,以晉軍過河投降為借口,輕鬆渡河,然後消滅秦軍的陰謀計劃。現在我們來揭露這段被曆史掩蓋的陰謀,寫這段曆史學者為了維護東晉朝廷麵子,貶低前秦和苻堅,故意將這段曆史寫成,讓秦軍後退,晉軍渡河後站穩後,晉軍再與秦軍對陣決戰。
讀者可以思考一下,苻堅雖然不算非常高明軍事家,但是他也是身經百戰軍隊統帥,他對人性也非常精通,他會同意晉軍的這種荒唐的作戰請求嗎?而且朱序是去勸降,在勸降不成的情況下,苻堅還會信他的鬼話?!真實情況是,朱序回到秦軍大營後,他肯定跟苻堅說,勸降成功了,晉軍提出,為了方便秦軍接受晉軍投降,讓秦軍後退,晉軍渡河到對岸才投降秦軍!苻堅答應了晉軍投降請求,旦擔心晉軍有詐,要在晉軍渡河過半時,讓秦軍消滅渡河的晉軍!但是,朱序說秦軍這樣做有失仁義,勸苻堅不能這樣做,為了仁義之師的名號,苻堅答應不半渡而擊晉軍,而後,朱序才通知晉軍渡河,而且讓晉軍渡河時,對著後退的秦軍高喊“大家快逃命啊,秦軍戰敗了!”,如此造成秦軍踩踏,死傷過半!這才是曆史真相。
苻堅雖然精通中國文化,但是他還是低估了人性的醜惡,低估了實現宏圖偉業的艱辛!
苻堅去世後,氐族人民和軍隊大量進入西域地區即今新疆和中亞地區,在這些地方與當地融合,開疆擴土,產生新民族和新國家,突厥民族在這樣曆史背景下產生和形成,突厥tujue,在氐族的母語古越族的意思是tu/du犢是豆子、種子、種族的意思,jue倔是倔強、強硬的意思,突厥tujue是強種、堅毅種族的意思。
當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民族稱自己為吐蕃tubo,這裏tu/du犢的意思也是豆子、種子、種族的意思,bo伯是男性長輩、男性尊者的意思,吐蕃tubo的意思是父氏種族、猛男種族,強大該族男尊女卑,剛猛的民族文化及性格。也許那個時代華夏各族都喜歡以這種方式命名自己的民族。
距離淝水之戰235年後即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又開創一個嶄新的大一統時代,此時,在中亞和中國北方崛起了一個與唐朝的偉大民族——突厥族,該民族不僅讓唐朝大傷腦筋,而且還在文化上深刻影響中國,唐朝王族和貴族來源突厥族,他們完全采用突厥風俗和文化,唐朝人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成分和元素,唐朝偉大詩人李白就是在中亞突厥人核心區域河間地區碎葉城長大並接受漢文化教育,在11歲時,跟隨本族叔父回到四川鬆潘高原今江油市,開始他在中國學習和創作。李白成年後,因為李白與李唐王朝貴族是同族,因此他輕鬆入朝為官,然後李白展開遊覽中國的大好河山,創作偉大傳世詩篇的浪漫曆程!
由此可見那個時代,在中亞等西方地區仍然盛行漢字和漢文化,否則,怎麽會產生李白這樣的精通中國文化的偉大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