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上學堂

字數:4555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清河村村學也是在村尾,距離周秀才家的宅院不遠。
    就如隔了條胡同,人還不到學堂大門口就能聽到讀書聲。
    顧文軒倒無打誑語,村學於他而言,很熟悉。
    這邊門房也有人守著。
    此人正是之前周秀才家老仆的兒子。
    即是門房也是長隨。
    其母是學堂為外村學子準備午飯的廚娘。
    進院門。
    過拱門。
    東側一列廂房無隔斷,一通到底的一排排一列列桌椅,坐在其中搖頭晃腦讀書的小豆們就是蒙學班的小學生。
    對麵同樣長的西廂房進學班,以是否熟讀背誦“四書一經”為界分成了兩個小班,如今共有學生三十五人。
    待四書一經熟讀背誦之後,經考核,通過了就可直接從甲二班升入相對而言人數較少的甲一班學習。
    他退學那一年就在甲二班,聽說最少三五年才能進甲一班,還了得,嚇倒,這也是棄學的原因之一。
    甲一班就類似備戰縣試、府試以及院試的複習班,著重於習舉業,也就是學作時文,被稱之製藝。
    製藝是科舉中的大難題,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非中途棄舉,不然將會一直延續到中進士登科為止。
    其實科舉這條路,並不是每個人一條路走到黑,往往一個班上二三十人能有一半人堅持走下去已是了不得。
    基本上進學的路上,絕大部分學子都會卡在童生這道坎上,能中秀才的少之又少,舉人更是萬裏挑一。
    因而一個以接收本村學子為主的甲一班,今日居然還有通過府試想堅持住闖院試中秀才的七人,著實不易。
    再將周童生算上的話,共有十六人的甲一班就占了一半童生,何況剩下八人裏已有五人通過縣試,隻三人還沒下場。
    此三人中就有年初剛升入甲一班的大江,算是最為年幼,基礎卻相當紮實,由此可見周秀才還是很能力的。
    正房廳堂供奉的孔聖人。
    左邊是周秀才給同窗老友兼大舅子白舉人準備的書房,左邊是周秀才和他教出來的鄰村秀才的書房。
    像他教出來的李秀才,因接連守孝三年不能參加鄉試,不得離開縣學讀書,就經常來這邊住幾天。
    為誘惑白舉人能時而來學堂指點學生,周秀才就不止將帶這兩家臥室的書房布置得相當清雅,還移栽了竹子。
    問題是,清河村真不適合栽種竹子。
    第(1/3)頁
    第(2/3)頁
    竹子水土不合的毀了不少,幸存下來的竹子總算茁壯成長了,可夜晚被風一刮,聲音和影子都能把村子裏最調皮搗蛋的半大孩子嚇尿了。
    但,誰都不能說他當夫子的不用心。
    收著遠遠不到鎮上學塾一半的束脩,裏裏外外掏的還都是他自己本人腰包。
    天冷,不開窗,門口還掛了棉簾子。
    顧文軒並未多關注兩側廂房,但有參差不齊的朗讀聲可見還不到夫子上課時間。
    如他所料的一般,周秀才此時就在書房。
    除了周秀才,還有周秀才的獨子周童生,年過三十有三的周長安。
    見顧文軒進來躬身行禮,周童生心知父親還有話要問,含笑回了禮,拿了教案就退出書房。
    顧文軒很快就明白周秀才從之前考校他是否熟讀背誦四書一經,換成了有關四書的經義問題上了。
    要他解答抽問的經義?
    有難度。
    沒什麽好隱瞞的,一個個問題砸來,顧文軒如實回答,有印象不深的就按自己理解的給出答案。
    至於效果如何?
    肉眼可見他有些回答讓周秀才頻頻點頭,而有些則讓周秀才微微蹙眉的就沒辦法了,隻能繼續努力。
    “能聽出你這幾年確實下了苦功。”周秀才暗自偷樂,“但有些還一知半解,需要好好學習才是。”
    這點,顧文軒深有同感。
    說一知半解是客氣話,他投機的應試學習態度和大江那樣六七年係統學習下來的不一樣。
    要學的多著了。
    除了一知半解的經義,還要抓緊時間學習如何破題和製藝,更別說如何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
    好在記憶還行,學習資料多,又有夫子領路,再多加把勁,應該可以的。
    他也很幸運的,無須陪著小豆丁們重新啟蒙,更不用在甲二班待段時間,可以直接去甲一班聽課了。
    周秀才撫須稍一遲疑,算了,還是不提有不懂的地方為何不找他,難得定下心繼續進學,別嚇跑了,先上課為妙。
    等聽課了,明兒還敢不來學堂?
    無須他當夫子的盯住,三丫那孩子都容不得這混小子打退堂鼓!
    周餘江見周秀才身後進來的顧文軒,差點嚇死,正想問可是家裏出了什麽事?
    第(2/3)頁
    第(3/3)頁
    周秀才開口了。
    啥?
    三姐夫成同窗了?
    四行四列十六張桌椅,大江坐在前排左二,又是一小撮成年人之間的小少年,尤為顯眼。
    顧文軒不帶多仔細掃視一圈的就瞟到了小舅子一臉生動神情,使眼色示意等課後再說就去了後麵空位入座。
    正如周秀才所言,在座的十五個人就沒有他不認識的,但要說多熟悉,絕大部分也就點頭之交而已。
    倒不是極少與他們來往的關係,不是叔就是哥,除了外村幾人,低頭不見抬頭見,總有人情往來的時候。
    關鍵還是老爺子和顧大郎祖孫二人拉了太多仇恨值,姿態擺的好像整個村子就他顧大郎一個人是讀書郎。
    偏偏連個童生都不是,有些話還早早的放出去,惹人惱怒。
    別說他,連同出曾祖父的顧文鈺都被無辜殃及。
    上課。
    周秀才先是檢查昨日布置的課業,一一給予指正。
    再讓大家拿出《論語》,從中挑選幾句出來,深入淺出的講解一番。
    之後讓大家有不懂的提問,再做一一解答,且舉例引申出其它問題。
    中途休息了一刻鍾,上課圍繞著同窗之間的論辯,周秀才聽後作了斧正提點,繼續講課到下學。
    與顧文軒想象中的一樣,相對而言,甲一班課堂寬鬆自由多了,但進度慢了,不知是不是顧忌到新生。
    人多,顧文軒不好問大江,再有顧文鈺等著。
    好不容易回答了顧文鈺的十萬個為什麽,小河跑來喊姐夫了。
    小家夥一臉的大驚喜。(本章完)
    shu. zzdushu. ey sa
    qq787. qirenxing. 1616ys. kuuai.
    huigre. d9. ik258. ab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