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決戰之前

字數:9343   加入書籤

A+A-




    inf

 元祐元年春三月甲申(27)。
    章惇在狄詠、田士儒等人的簇擁下,開始巡視宋軍營壘。
    章惇視察的第一站是傷兵營。
    在西平州的時候,章惇就視察過好幾次位於永平寨的傷兵營。
    哪裏是照顧宋軍重傷員的地方。
    廣源、七源、決裏隘、北件等地的宋軍重傷員,在前線經過包紮和止血後,最終都送到了永平寨。
    在永平寨,他們有軍醫照顧,女醫護幫忙換藥、喂飯、喂水、換洗衣物。
    寨中還雇了許多當地農民,打掃衛生、清理汙垢,熬煮湯藥、茶水。
    宋軍的重傷員,都得到了妥善照顧,而都恢複的不錯。
    永平寨根本不像是過去宋軍之中,那種純粹將傷兵丟到一個地方等死,免得他們在營中日夜哀嚎,影響士氣的地獄。
    在這前線,宋軍則將傷病營,設置在軍營附近。
    燕辰作為傷兵營的負責人,帶著章惇行走在冒著蒸汽的灶台之中。
    石炭在灶台下燃燒著,鍋中冒起白色的蒸汽。
    “經略,這裏是為傷員蒸煮包紮傷口所用之布條之地。”燕辰解釋著。
    章惇點點頭,在永平寨,他也看到過類似的地方。
    “燕公事,這樣蒸煮、烘幹布條,吾聞永平寨諸軍醫言,乃為殺毒,這些布條何來毒?”章惇問道。
    這是他一直以來的疑惑。
    在大宋舉凡大儒,都會涉獵一些醫術。
    其中好多人的醫術水平,甚至堪比當代名醫。
    章惇雖算不得什麽名醫,可他到底也是讀過醫書,知曉一些醫理的。
    燕辰笑道“經略有所不知,天下萬物,皆有陰陽,既有陰陽,自分正邪。”
    “萬物陰陽相生,正邪相依,故而萬物皆有毒!”
    “隻是平日裏,大部分人正氣充足,無懼外邪,然而,受傷之後,傷口裸露於外,直接與萬物接觸,這便給了邪氣可趁之機。”
    “所以,傷口清創、包紮、養護,便乃治傷第一要務!”
    “而火乃至陽至剛之物,天生克一切陰邪,故以大火蒸煮包紮所用之物,可滅邪、消毒,讓那邪氣無機可乘!”
    章惇聽著,感覺這些理論有些耳熟。
    似乎是縫合了好幾家儒學的理論,用醫理闡述而出的東西。
    於是,他看向燕辰,道“公事是如何知曉這些的?”
    燕辰昂起頭,回想著官家當初對他解釋說過的話,於是,正色道“此乃聖人之教也!”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
    章惇一聽就明白了。
    這是那位官家的理論!
    強調萬物皆可格,萬物皆有道,萬物皆有理。
    所以,這治傷之事,就是格出來的道理?
    章惇心緒一轉,立刻讚道“善!”
    “公事以聖人之教,推諸傷病,活人無數,可謂行在道中矣!”
    雖然,章惇不知道,這些事情,到底是燕辰和那些軍醫們,為了拍當今官家馬屁而特意將這些東西和格物之道牽扯上的,還是這些本來就是那些少年官家旨意下,格出來的東西。
    但,作為大臣,章惇知道,在這種事情上跟隨官家是沒錯的。
    自古皆如此。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當今官家喜歡格物,自然未來會有無數人投身於此,以求賞識、幸進。
    他章子厚也該投身於此。
    於是,章惇道“格物之道,無愧聖人大道!即使隻求其分毫,也可活人無算。”
    “吾當景從之!”
    左右隻當章惇是喜歡格物致知的調子,紛紛逢迎、吹捧起來。
    但章惇卻已經知道,回頭是該讓章援、王棣兩人來傷兵營,和燕辰等人請教傷兵營裏的條例、法度,然後寫成奏疏,送去京城。
    而且全文應該緊扣格物致知這四個字。
    托古改製,以孔孟之名,行當代之政。
    王莽之後,士大夫都已經學會了。
    章惇繼續巡視。
    於是他發現,前線的傷兵營和永平寨的傷兵營,是兩個概念。
    永平寨在後方,是重傷員的養傷之地。
    所以注重照顧、養護。
    像是高級軍官以及土司,甚至有專人貼身照顧。
    而前線這裏的傷兵營,主要是做包紮、清創、救命的事情。
    一般輕傷員,在這裏處理一下傷口,就可以回到軍隊。
    而其他傷員則根據傷勢輕重不同,由軍醫們分類。
    一般或不太嚴重的傷兵,就地養傷。
    再重一些,需要養護的,則送北件。
    隻有最嚴重的傷兵或者有軍官、土司受傷,才會轉送永平寨。
    於是,在這個傷兵營裏,一切都是忙碌的。
    所有人都在緊張的工作。
    但這裏幹淨、整潔,所有汙穢和醫療廢物,都有專人隨時轉運。
    營中甚至還雇了許多侗丁,驅趕、捕殺蒼蠅。
    軍醫們從附近,收購了大量艾草、樹皮以及其他可以燃燒驅蚊的東西。
    每個營壘之間,都有著熏爐。
    將傷兵營視察完畢,章惇就感慨道“有燕公事和諸位軍醫官在,我軍無後顧之憂矣!”
    章惇帶過兵,所以他很清楚,隻要傷兵營繼續這樣運轉下去。
    所有將士就都會知道,自己受傷或者得病,會得到治療。
    宋軍士氣,必然高漲。
    這恐怕就是宋軍現在可以壓著交趾打,甚至可以將之圍困的原因吧?
    視察完傷兵營,章惇便去軍營之中。
    果然,無論是土司們的軍營,還是思州兵的營壘或者禦龍第一將的營寨。
    章惇所見,將士們的士氣都很高。
    軍營之中,從士兵到將官,都洋溢著喜色。
    他們的臉上,也沒有看到什麽憂慮。
    特別是禦龍第一將這支遠離故土,在南方炎熱之地作戰的軍隊,士氣非常高昂。
    這讓章惇很高興。
    因為他現在已經知道,交趾太尉李常傑所率領的數萬軍隊,如今已經被宋軍圍困在幾個山頭之間,約莫方圓七八裏的狹小地區。
    而且,他們的後路,已經被截斷。
    田士儒的思州兵,在當地土司配合下,繞過了李常傑的大營,從山路鑽出,切斷了太原和李常傑之間的聯係。
    除非現在交趾並起舉國之兵來救,不然,李常傑和他的大軍,已經是甕中之鱉了。
    可是,交趾現在有要救的意思嗎?
    交趾人現在已經沿著富良江,開始堅壁清野了。
    一些土司報告,他們的人,就算在富良江邊對著交趾水師挑釁,交趾人也不敢登陸。
    所以,李常傑注定沒有援軍。
    也不可能有人來救他。
    李常傑的敗亡,隻是時間問題了。
    現在,對章惇來說,問題就隻有一個了。
    殲滅李常傑的軍隊後,宋軍下一步行動目標是哪裏?
    太原嗎?
    還是渡江?
    若是渡江,汴京官家會不會有意見?
    章惇想著這些問題,帶著人騎著馬,繞著被圍困的交趾營壘,遠遠的看了一遍。
    交趾人的營壘,密密麻麻,矗立在那群山之間。
    也在山上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防禦。
    但是……
    哪怕隔著很遠的距離,章惇也發現了一些不太對勁的地方。
    那就是交趾人的營壘中,那些出現在他視線內的士兵、青壯,似乎都在忙著宰殺牲畜。
    這太不尋常了。
    這個現象不僅僅讓章惇疑惑,也讓狄詠皺起眉頭。
    “交趾人,這是要突圍嗎?”章惇問著。
    狄詠點點頭“大概吧!”
    這是能想到的事情。
    也是李常傑現在唯一的選擇。
    突圍!
    可是,他憑什麽敢的啊?
    章惇和狄詠對視一眼,都有些不可思議。
    突圍這種事情,對大宋來說,教訓深刻。
    自從元昊反叛後,從好水川到三川口,宋軍一次次被包圍,也一次次開始突圍。
    最後的結果都證明了一個事實——一支被圍困的軍隊,假若沒有援軍接應,強行突圍的話,十死無生!
    永樂城之戰,再次證明了這個結果。
    即使是一支百戰精銳,在沒有援軍接應的情況下,突圍必然全軍覆沒!
    原因?
    很簡單——在下令突圍的那一刻,所有組織都已經失效。
    大部分人都將隻想著逃跑。
    於是,哪怕有少數敢戰、敢死之人,奮勇殺敵,最終的下場也隻能是——力戰而亡。
    永樂城之戰後的第二年,西賊就很好的證明了這個例子。
    大宋在靜邊寨設下十麵埋伏。
    西賊元帥、統兵官、都監仁多零丁,被團團包圍、切割。
    盡管仁多零丁麾下的騎兵,不可謂不精銳,他本部的親兵不可謂不勇敢。
    但戰鬥的結果卻是——仁多零丁這個指揮西賊打贏了靈州之戰,水淹劉昌祚,又帶兵攻陷了永樂城的西賊名將,被宋軍大將彭孫陣斬於靜邊寨下。
    此戰,西賊入寇之兵,除了數百人僥幸逃回去外,其他人盡被宋軍在靜邊寨下斬殺。
    無論是宋軍,還是西賊,都證明了一旦被包圍,突圍就是找死。
    交趾人憑什麽覺得,他們可以突圍?
    李常傑怎麽想的?
    “難道說……”狄詠想了起來“交賊,妄圖用戰象為先鋒突圍?”
    在旁邊的燕辰聽了就笑起來“若交賊果如此,末將必令其戰象敗亡!”
    在汴京的時候,官家就已經麵授機宜。
    燕辰和他的禦龍直,隻做兩件事情。
    或者,爆破堅城。
    或者,迎擊敵軍的戰象!
    “哦!”章惇看向燕辰“公事有對戰象的妙策?”
    燕辰笑起來“官家神聖,早授機宜於末將!”
    “賊象兵不來則已,來則必敗!”
    對此燕辰有著足夠的信心。
    因為他帶來的一百餘禦龍直,或許衝鋒陷陣,近身肉搏,遠不如禦龍第一將的精兵悍將。
    但,禦龍直有一個特點,是其他所有大宋軍隊,甚至整個天下的所有軍隊都望塵莫及的——身高、臂展!
    禦龍直的士兵,父子相替,子孫相襲。
    為了確保子子孫孫都能吃上趙官家的飯。
    所以,禦龍諸班直,從太祖那一代人開始,他們娶妻的標準就和所有人都不同。
    以身材健碩、體格高大者為妻。
    這樣一代代優生優育下來的結果是——禦龍諸班直在身高、臂展方麵,冠絕天下。
    大宋禁軍上四軍的士卒,身高五尺六寸(約合175)就算精兵,可以吃每個月三貫的月俸。
    但禦龍諸班直,身高六尺(約190)是普遍現象。
    六尺以上比比皆是。
    燕辰帶來的這百餘禦龍直,更是官家從禦龍諸直中精挑細選出來的魁梧巨人!
    他們身高,普遍在六尺一寸以上。
    臂展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六尺有餘!
    因為是禦龍直,所以待遇、夥食是最好的,體能自也不必說。
    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投擲出遠比正常人遠的多的鐵罐、陶罐。
    早在汴京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金明池內訓練著投擲三斤或者五斤左右的實心鐵罐。
    要求做到擲十五步以上,依然可以準確命中目標。
    這一點,同樣難不倒禦龍諸班直——因為他們吃這碗飯的要求之一,就是射術精湛。
    先帝在時,就經常會校閱禦龍諸班直的射術。
    有時候還會召集大臣,一起觀摩。
    在靶場上,禦龍諸班直表現出色,經常能做到十中**,博得滿堂喝彩。
    所以,隻要交趾人的戰象敢出現。
    禦龍直,就會用他們手中投擲出去的鐵罐,將那些戰象全部炸死!
    而這,確實是最適合禦龍諸直做的事情。
    不必親自上陣,與敵人白刃搏殺。
    更不必和敵人在爛泥地裏摔跤。
    他們隻需要戴好鳳翅盔,穿上山文甲,列隊於陣中。
    待敵人靠近,將手中的鐵罐奮力擲出。
    剩下的事情,就是其他人的事情了。
    高貴的禦龍直,不需要參與。
    他們也不合適參與。
    戰象這樣體型龐大,目標明確的敵人,就更是禦龍直門的最愛了。
    章惇和狄詠,看著燕援淡然的神色。
    兩人對視一眼。
    狄詠想起了,北件城城下的那一聲宛如雷霆的巨響,連大地都因此震動的奇觀。
    章惇則是想起了他不止一次見過禦龍直們訓練時投擲陶罐、鐵罐的場景。
    兩人都是若有所思。
    章惇更是在心中喃喃自語“難不成,燕辰手中,真有對付賊人戰象的利器?”
    “若是如此,此戰就又輕鬆了許多!”
    (本章完)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