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視察

字數:4742   加入書籤

A+A-




    元佑元年四月丁未。


    趙煦在蔡京的陪同下,乘坐著輿車,視察了已經被完全征收的靖安坊。


    靖安坊內的居民,此時都已經搬走了。


    當然,他們的補償款也拿到了。


    大抵來說,平均每戶拿到了一千貫左右的拆遷補償。


    這筆錢看似很多。


    在這個汴京城裏,實則什麽都不算!


    因為,汴京城的邸店裏隨便一個單間,一個月房租都在五貫以上。


    像這些百姓居住的院子,基本都是兩進的小院。


    這樣的院子,出租的話,一個月三十貫是穩穩的。


    而現在官府卻隻用了三四年的房租,就將這些人祖祖輩輩居住的房子給征收了。


    但,也沒有人有怨言,更不可能有什麽人敢當釘子戶。


    所有人都在拿到補償後,立刻搬離。


    趙煦對此很滿意。


    “朕的臣民,果然是忠厚純良之人啊!”他美滋滋的走在靖安坊的街巷裏。


    蔡京在旁邊彎著腰,陪著笑:“百姓們都言:官家仁聖,不損民財,實在是千古罕見呐!”


    趙煦嗬嗬的笑了笑。


    在禦龍直門的簇擁下,走到了這靖安坊的盡頭。


    他回過頭,看向整個坊區。


    整個靖安坊,占地麵積全部加起來,大約有個兩三百畝。


    若是按照大宋舊有的建築辦法,全部拆了,哪怕麵積使用率達到最高,撐死也就建三五百套小院子。


    算上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利潤空間已經極為狹小了。


    所以……這不行啊!


    趙煦扭頭,看向跟在他身邊的沈括,問道:“沈卿,各個窯場建設的如何了?”


    沈括低著頭,匯報道:“奏知官家,臣奉聖旨與專一製造軍器局有司,會同內侍省、將作監等有司,以曆代以來窯造之法,總結歸納、改良……”


    “然後,以諸法撲買於商賈,今已在汴京之外,建窯場十一處,有雇工兩千餘……”


    說著,沈括就用著一種崇敬的眼神,看著那個身高還沒有到他胸膛的小官家。


    對這位官家,沈括現在比誰都服氣。


    因為他真的懂技術!


    而且他真的願意尊重技術人才!


    專一製造軍器局這十來個月裏,就已經有二十多個工匠、小吏,因為在協助發明創造或者組織管理上有功,而被聖旨轉官。


    雖然都是些伎術官,磨勘走的也是東班諸司正副使的路子。


    但對專一製造軍器局的士氣提振是顯而易見的。


    趙煦點點頭,對沈括問道:“諸窯場都已經投產了吧?”


    沈括答道:“奏知陛下,十一處窯場,皆已投產,臣昨日才去看過……”


    “那水泥、石灰以及磚窯,建設的如何了?”趙煦又問道。


    沈括恭敬的答道:“奏知陛下,磚窯的進度最快,如今孫家、呂家等窯場之中的磚窯,都已經開始出磚……如今,已備磚數萬塊,臣已經檢驗過了,皆是上好的紅磚!”


    燒磚並不是什麽太難的技術。


    而專一製造軍器局,在官家指示下,研發出了石炭燒磚的磚窯。


    一次就可以出磚上萬塊,質量還不比過去差,價格更是隻有過去的磚的價格三分之一。


    於是,專一製造軍器局,按照過去磚價的一半,直接給相關磚窯下了大訂單。


    “石灰窯,則有三個已經投產,可月產十萬斤石灰……”沈括繼續匯報著:“水泥窯,則還在建設,因為耐火磚需要專門燒製,可能這個月月底就能出成果。”


    趙煦嗯了一聲:“這就好!”


    石灰窯和水泥窯,都是現成的技術。


    用的是哥窯和汝窯的高溫瓷器燒製技術,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進,並適用了目前專一製造軍器局正在研發的高爐煉鋼技術所需要的煙道和反射爐技術,並配備專用的耐火磚。


    這使得窯內溫度,可以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而將需要的東西,煆燒出來。


    石灰很簡單,用石灰岩煆燒就可以了,除了汙染大一些外,沒有什麽缺點。


    倒是水泥,費了不少功夫,花了許多時間,最後才慢慢的找到了法子和正確的配方——當然是現代所謂的土法水泥!


    如今,這些技術,在趙煦的指示下都已經通過類似都曲院撲買酒曲的辦法,授權給了有關商賈。


    通過這種辦法,趙煦一邊掌握著節奏,一邊小心翼翼的嗬護著萌芽的嫩葉,讓這些不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怪物,得以在安全的環境下發育、成長。


    沈括在旁邊看著,小心翼翼的問道:“官家,相關需求,真的要向商賈采買嗎?”


    趙煦嗯了一聲:“這是自然!”


    他看著沈括,也看向在他身邊的這些大臣。


    蔡京、蘇頌、範純仁、程頤、呂大防……


    然後,他就輕聲道:“朕一直覺得,天下事官府管的太多了!”


    所有人都低著頭,心中想法不一。


    但對趙煦的這個表態,他們都是歡喜的。


    官府插手的事情太多!


    這是大宋立國以來,天下人公認,人盡皆知,卻沒有幾個人敢說的事情。


    沒辦法!


    趙官家們,素來是不占便宜就等於吃虧。


    而當今官家仁聖,心憂萬民,惦記蒼生,即位以來已經多次表態,要放鬆監管,要放開限製,要重視民生,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


    這讓士大夫們歡喜鼓舞,直呼聖天子!


    “所以,朕一直在想著,對將作監、內侍省的一些不必要的有司,進行剝離!”


    “如東西窯場,過去雇工兩千餘,有十三監,太多了!”


    “朕今年以來,已經將之裁撤了一千餘,監官減少到了七人,卻並未影響宮中用度,也並未影響國家運作,反而增加了效率!”


    所有人齊齊躬身:“陛下聖明!”


    這是趙煦的政績!


    也是他現在能得到廣泛支持的原因所在。


    親身經曆了這些事情的沈括,更是拜道:“臣奉旨意,督辦相關事務,深為陛下之聖智而拜服!”


    今年以來,對專一製造軍器局而言,是一個魔幻之年。


    正月之後,一道旨意,就從宮中降到了他沈括這裏。


    按照旨意,沈括領導下,專一製造軍器局牽頭,會同將作監、內侍省。


    把那些宮裏麵,放在架子上吃灰的技術,拾掇拾掇,整理整理,選出其中可用、堪用的後,就放到專一製造軍器局來了。


    這些技術,千奇百怪,涉及各個方麵。


    有紡織的、有染色的,也有瓷器、窯場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