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掃墓

字數:1773   加入書籤

A+A-


    第265章264掃墓
    星期天吃過早飯,唐植桐和張桂芳說自己陪王靜文外出一趟。
    這是小兩口昨晚商量好的,老人守舊,生怕張桂芳聽說兒子去拜祭嶽父心裏不舒服,索性不說。
    兒子大了,張桂芳也沒問題。
    唐植桐昨晚倒是建議帶上些祭品,但小王同學沒同意,說父親生前不信這一套,帶點茶葉就行。
    王靜文的父親下葬在那所眾所周知的公墓裏,距離花市大街單程大概有二十來公裏,來回就是四十公裏,唐植桐疼媳婦,沒讓小王同學騎自行車。
    唐植桐也不是要自己騎車載著小王同學前去,大熱天的騎自行車打個來回,純屬給自己找不自在。
    唐植桐是聽從王靜文的建議,打算坐公交車去。
    四九城內最大的一個公交車站點在前門,是多路公交的始發站或終點站。
    市局斜對過五十來米就是前門公交車站,唐植桐載著王靜文到市局,本著“該省省該花花,騎著自行車去酒吧”的精神,唐植桐憑工作證把自行車放在市局,省一分算一分。
    前門車站北側原本是有一座三孔的門樓,透過門樓能看到高大巍峨的紀念碑。
    就在今年年初的時候,為了迎接幾個月以後的十周年紀念,門樓及門樓周圍的圍牆都拆了,東西長街也展開了改建工作。
    這座門樓名叫中華門,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麽一道門存在過,曆史中這座門很有名,是通往紫禁城的必經之門,曾用名有大明門、大順門、大清門。
    每個不同的名字大概能代表一個不同的朝代。
    大明門是永樂年間的叫法,一直持續到公元1644年滿清進關,中間穿插著叫了二十五天“大順門”,闖王進京嘛,結果還沒來得及完成匾額製作,就灰溜溜的跑了。
    1644年農曆十月,那個據傳五台山出家的順治定都四九城,把大明門改為了大清門。
    這裏麵還有段故事,據說刻有“大明門”的是石匾,清朝統治者直接沒換,把石匾翻過來刻上了中滿雙文的“大清門”,掛上繼續用。
    “大清門”這一叫就是小三百年,直到民國成立後,在1912年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
    那時候物資匱乏,有人就想把大清門的石匾拆下,翻用背麵刻上“中華門”,但不曾想一拆下來傻眼了,順治老兒已經在兩百多年前用過這招了!
    民國沒辦法,隻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題寫了“中華門”三字掛在上麵,這一用就是小五十年。
    特別說明一下,拆一些舊建築是從民國開始的,初衷是為了改善交通、滿足作為首都的職能要求,什麽千步廊、東西三座門、東西長安門,相繼被拆除,隻是今年輪到了中華門。
    存好自行車,王靜文直接拉著唐植桐來到38路站牌底下排隊等車。
    唐植桐看著站牌,前門始發,經西單一路往西,途徑木樨地、公主墳、萬壽路、五棵鬆等十六個站點,終點站是玉泉路。
    “這也不是直達啊?沒有直達車?”唐植桐不了解公交線路,出口問道王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