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臨摹油畫

字數:4626   加入書籤

A+A-




    顧為經一到家,就回到書畫鋪裏的工作室。
    擇日不如撞日,
    既然挑選到了合適的作品,他今天就想臨摹一遍這張油畫。
    顧為經在畫室中快速找到畫布、畫筆、調色刀,調色板。
    他還特意從櫃子裏拿了一瓶化學合成的速幹媒介劑。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油畫的顏料是不能夠用水來稀釋的,必須用特質幹性油。幹性油在逐漸揮發的過程中,會在畫布表麵形成一層幹燥的油膜,起到了固定顏料的作用。
    不同配方的油類,接觸空氣後,幹燥的速度也完全不同。
    有快有慢,
    幹燥速度快的配方,行內稱為“瘦油”,幹燥速度慢,含油量大的配方,行內稱為“肥油”。
    畫任何油畫,學習者學到的第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肥蓋瘦原則。
    直白的說,就是越底層的顏料,配方應該幹的越快。
    越上層的顏料,配方應該幹的越慢。
    如果反過來,頂層顏料先與底層顏料幹燥收縮,這樣就會導致頂層顏料變硬,表麵會因此開裂甚至掉渣。
    畫一幅油畫快有快的畫法,慢有慢的畫法。
    一般來說,古典些的畫法往往采用幹畫法。
    顧為經那幅奔馳車模型的油畫,為了等每一層顏料完全幹透,前前後後光是上色就總共花了快一個月。
    不過印象派的作品通常顏料比較厚,筆觸的表現力強,可以濕的顏料一層層的覆蓋。
    再加上現代油畫廠商所開發出的化學速幹媒介劑,速度快的話一幅油畫一下午也就畫完了。
    顧為經將大小合適的畫布繃在畫框上固定。
    他選取的是一塊化學丙烯覆蓋的白色畫布。
    和顏料一樣,畫布表麵覆蓋的白色底料要是追求完美的話可以用立德粉、大白粉和自己來調。
    但這畢竟是第一次臨摹這張大師級的作品。
    顧為經知道自己應該不會畫的太好,也就沒有必要計較這些細製末節。
    就像考試先考到八十分以上,再去追求卷麵分和寫字好不好看才有意義。有費心重頭塗畫布的時間,不如多臨摹幾次畫進步更大。
    顧為經先用畫廊裏的無接觸式掃描儀將整幅畫掃描成了電子版,然後用投影儀將電子照片投影在了畫布上。
    這是另一個快速臨摹的小技巧。
    顧為經空間感天生就很強,這在臨摹藝術品的時候,其實很占便宜。如果對著原畫慢慢的用鉛筆從頭打稿,顧為經也能畫的很準,隻是太消耗時間了。
    反正他肯定會反反複複的臨摹這張《雷雨天的老教堂》很多次。
    第一次臨摹的重點就是揣磨這幅畫的作畫程序,了解這幅畫的色彩原理以及熟悉構圖。
    顧為經就用了投影儀投影原畫這樣討巧節省時間的辦法。
    他調整完投影儀,讓畫麵的大小和畫布正好重合。
    剛開始在畫布上用鉛筆打底稿,顧為經就發現了他過去的一個月素描提升所帶來的變化。
    流暢——
    這是顧為經最大的感受。
    投影儀的幫助下,畫家可以更快的建立油畫主題裏大的造型,但是小的造型還需要在深入的過程當中不斷調整。
    還是很考驗素描用筆能力。
    這可沒有門采爾技能的幫助,顧為經是純粹在用自己的能力畫畫。
    過去他也經常會在學校的美術老師指導下臨摹名畫,他的稿打的也很準,但是臨摹的過程中很是艱澀。
    嚴格意義上,他覺得更多的是在描,而不是在畫。
    而現在,職業一階的素描功底下,他終於有了種自己筆在跟著自己走,而不是自己在跟著筆走的感覺。
    顧為經追尋著自己的思路,慢慢盡可能清晰的用線條還原出畫麵的大致的空間關係。
    這種時候,對著原作現場寫生的優點就開始逐漸體現了。
    顧為經不斷的停下畫筆,和擺在前方原畫稿做對比。
    有些時候他隻是匆匆掃向原畫一眼,有些時候,顧為經長久的凝視著畫麵,甚至他偶爾幹脆會放下畫筆,在工作室中來回走動。
    他目光平視著畫框上的教堂,由遠走到近,再由近走到遠。
    和原畫本身產生足夠的交流感,就是畫師們在臨摹中最為渴望的狀態,也是臨摹電子畫冊完全做不到的事情。
    就像是聽一卷英語磁帶和與英語老師親自交流對話間的差別。
    據說幾年前,曾經有一位畫家在美術館臨摹阿道夫門采爾描寫資產階級工人生活的現實主義名作《鋼鐵工廠》時突然哭了。
    別人問他為什麽,
    畫家答道:“我感受到地獄一般的火花,濺射在了我的身上。”
    一幅油畫就像是一塊凝固著畫家精神的琥珀,它是活的,從不同角度看,皆是百般光影變化。
    像顧為經這種走來走去,反複的觀摩,也隻有把畫買回家才有這麽好的待遇。
    隨著顧為經下筆的速度越來越快,密密麻麻的繁複線條就出現在了畫布之上。
    大概過了半個小時,顧為經就放下了鉛筆。
    隻是鉛筆的素描稿,所以沒有必要把光影明暗表現的非常細致,有一個大體的造型就可以了。
    “嗯,不完美的地方還有不少,但大致的造形便是這樣。”
    他關掉了投影儀,將自己打好的底稿擺在原畫旁邊,研究了幾秒鍾,整體上還算過關。
    顧為經的底稿將畫麵分成了三個部分。
    雷雨中的天空是底色、教堂的建築結構是主體,教堂前方的兩尊聖母像是近景。
    素描的工作作完,然後就可以準備上底色了。
    顧為經開始調油畫顏料。
    很快,他就皺起了眉頭。
    “不太對勁。”
    明明還沒有開始塗色,這一步顧為經已經覺得有些無處下手。
    他看了一眼自己的油畫麵板——【油畫:半專業lv.3】。
    傳說,聖人講經可以讓凡人頓悟,淤泥生蓮。
    直視被係統評價為畫聖的作品,似乎也有近似的效果。
    顧為經鑒賞雷阿諾作品的魯莽舉動,雖然直接把他抬走去了醫院。
    可他清醒後發現,就那短短一眼,自己的油畫技法竟然憑空增加了不少點,來到了lv.3半專業的等級。
    可惜,就算是半專業等級,距離大師二階的水準還是相差了太多。
    哪怕原畫的作品就在眼前,顧為經拿著調色盤,也無法還原原本的色彩感覺。
    雖然之前修複壁畫的時,《摩詰手記》裏對於國畫的顏料理解,可以讓顧為經觸類旁通不少。
    可除了中國畫和油畫的顏色的不同,印象派油畫的調色本來就是油畫中最複雜的那一類。
    印象派畫家會選取合適的顏色作為基礎色的色調,他們調色時表達的更是一種感覺,本身就並不會在調色盤上完全地調準顏色,隨用隨變。
    這幅畫的底色是黑褐色,顧為經揣摩的在調色板上配置出幾種黑色和紫色。
    他都感覺不太對,相比於原畫那種陰暗但不陰森的巧妙色彩把握,顯得太過死板和僵硬。
    繼續日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