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透過現象看本質

字數:5606   加入書籤

A+A-


    最新網址:“一派胡言。”
    “父皇,兒臣這就讓人將這小子拿下。”
    朱標臉色鐵青,起身就要出密室。
    “不急!”
    “朕倒想聽聽這狂生如何解析咱大明國策弊端的。”
    朱元璋抬手攔住朱標,並做出‘噓’的手勢,示意接著往下聽。
    隔壁,林澈與朱樉的對話繼續。
    朱樉苦思冥想一番,仍領悟不出林澈話中的意思。
    尷尬的倒了杯酒,端在手上,躬身道:
    “在下學淺,不能領悟先生的意思,還請明示。”
    在皇宮大學堂,宋濂等學士們教授皇子們時政時,雖然對國策也有涉獵。
    但都是對國策的歌功頌德。
    大儒們的解釋,大明國策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受惠,王朝鞏固。
    哪像林澈說的那麽邪乎。
    雖然,朱樉對林澈的學識,深為佩服。
    但林澈對於洪武朝三大國策的否定,朱樉打心底不認同。
    ‘忒’的一聲,林澈將嘴裏雞骨頭吐掉,擦了擦嘴上油膩,瞥了眼朱樉:
    “那咱就一條條分析給你聽,不然還以為我在你這混吃混喝。”
    “咱先說說休養生息。”
    “大明初創,百廢待興,急需休養生息,當今皇上雖製定了休養生息政策,可實際怎麽做的呢?”
    說到這裏。
    林澈用手指沾了些酒水,在桌上畫了個地圖。
    用筷子指著地圖,頗有點指點江山的意思:
    “大明北麵清剿北元殘餘,南麵攻打安南、交趾,西南與梁王作戰,東南對福建沿海張士誠舊部以及倭寇用兵…”
    “大明江山看似政通人和,實則周邊戰事不斷,內憂外患。”
    看了眼聚精會神的朱樉,林澈繼續道:“戰事一起必然勞民傷財。”
    “打仗打的是錢,是糧草。”
    “而這些糧草從哪裏來,還不是從農民嘴裏摳出來的。”
    “相比前朝,大明的稅賦雖降低不少,但田地大量掌握在地主和勳貴官紳手裏,老百姓的日子依然很苦啊。”
    “皇上所謂的休養生息,對於老百姓來說,隻不過讓他們稍稍喘口氣而已。”
    朱樉微微皺眉。
    作為皇子,大學堂上所學的知識,多是些經史子集,儒家經典。
    對於這些涉及底層農民的知識,皇子們根本就接觸不到。
    大學堂那些大儒們,也不注重這些知識的灌輸。
    不過對於林澈說的周邊戰事,他倒是有所了解。
    尤其是北元殘餘一直在北方侵擾不斷,時刻威脅著大明江山社稷。
    如果不消除這些隱患,大明將永無寧日。
    這次他與父皇慪氣,也是與討伐北元餘孽有關。
    朱樉深吸一口氣,組織了一下措辭:
    “皇上對北元,以及雲南梁王用兵,是因為這些北元餘孽,襲擾威脅我大明邊境安危。”
    “不出兵清剿,大明江山社稷、黎民百姓都不得安寧。”
    看了眼一臉不服的朱樉,林澈倒了一杯酒,輕描淡寫道:
    “你隻看到了表麵,卻沒有領會其中的實質。”
    “朝廷對北元和梁王用兵,固然為鞏固江山社稷,維護邊疆安危。”
    “話又回到了我剛才所說的,打仗的實質上打的是錢糧。”
    “用兵的錢和糧草從哪裏來?還不是農民。”
    林澈停頓了一下,吃了口菜,繼續道:
    “三國曹魏實行軍屯,士兵戰時作戰,平時士兵像老百姓一樣耕種。”
    “這樣既能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又能保證軍隊的糧草供應。”
    “軍屯製更是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將戰爭的危害降低到最低。”
    “曹魏北鄰匈奴鮮卑,西鄰羌氐吐穀渾,南與吳蜀爭奪中原,環境可謂極其惡劣。”
    “之所以最終為西晉奠定大一統,就在於曹魏真正做到了以軍養戰,而不是以民養戰。”
    見朱樉一臉似懂非懂,林澈稍作停頓繼續說道:
    “我朝雖頒布休養生息製度,卻沒有讓百姓感受到製度帶來的好處。”
    “老百姓還是需要交出大部分種植的糧食,剩下的緊緊夠糊口度日而已。”
    “一旦遇到災荒年,其結果與前元後期,又有何異?”
    這邊,朱樉沒反應過來,隔壁的朱元璋卻是虎軀一震。
    沒想到林澈這個狂生,居然將他心中規劃的策略一語戳破。
    不錯。
    大明朝建立時間不過數年,年年用兵。
    尤其是北元殘餘時刻威脅江山社稷,大明每年賦稅一大半都用在征戰上。
    大明的賦稅根基在農業,在農民。
    正如狂生所說,朝廷雖然製定了休養生息製度,在實施中老百姓並沒有得到多少實惠。
    朱元璋也注意到了這點,他翻閱曆史尋找解決辦法。
    最終決定效仿曹魏,實施軍屯。
    此事尚在規劃中,就連太子朱標都不知道。
    沒想到一介狂生,居然將大明這一弊端看的如此透徹。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壓抑住心中的悸動。
    目光緊緊盯著牆壁,等著林澈繼續講課。
    ……
    朱樉將林澈的話,在腦子裏過了一遍,若有所悟。
    林澈講的很透徹。
    大明年年用兵,需要耗費大量的錢糧,而錢糧來自哪裏,還不是來自老百姓。
    年年征戰,年年納糧。
    老百姓哪裏還有好日子過,休養生息更是無從談起。
    朱樉站起來給林澈和自己倒了一杯酒,這才說道:
    “先生,按您的意思,朝廷實行軍屯,就能解決農民負擔問題,老百姓就能休養生息?”
    然而,林澈卻搖了搖頭:
    “非也!你隻看到了問題的表麵,卻沒有領會實質。”
    朱樉一時有些懵圈。
    你講了半天軍屯,卻不是問題的實質啊?
    抓了抓腦袋,朱樉困惑問道:
    “先生…那所謂的問題實質又是什麽?”
    隔壁的老朱父子同樣好奇。
    林澈看著一臉懵逼的朱樉,淡淡道:
    “洪武朝的百姓困苦,除了年年用兵,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也可以說是致命的原因。”
    “洪武五年,朝廷頒布法令:食祿之家,與庶民貴賤有等,趨事執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也…自今百司見任官員之家,有田土者,輸租稅外,悉免其徭役。”
    “法令規定,凡朝廷當官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不僅當官的,就連士紳也享受這一特權。”
    “後來,連在學的學生、生員之家,除了本身外,戶內還免除兩人差役。”
    “這樣一來,現任官、士紳、生員逃避了稅賦,豁免了徭役。”
    “完糧當差的義務,便完全落在農民的身上。”
    “農民不但出自己的賦稅徭役,連官僚士紳的一份,也一並承擔下來了。”
    林澈輕輕抿了一口酒,語氣幽幽:
    “農民苦啊!”
    頓了頓,繼續說道:
    “官僚士紳享受著特權,農民的負擔卻越來越重。
    “他們不得不將自己的田地賤賣給這些人,自己再從他們手裏租田耕種。”
    “如此一來,土地兼並愈演愈烈。”
    “大量田地落在不用繳納賦稅的官僚士紳手裏,大量的農民由自耕農變成佃農。”
    “土地愈集中,農民手裏的田地就愈少,賦稅攤派就愈重,生活就愈困苦。”
    “所以,我說導致農民困苦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打仗,也不是實行軍屯就能解決的。”
    “而在於朝廷賦予官僚士紳特權,導致土地兼並嚴重,農民失去土地。”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天下的百姓是水,大明朝是舟,舟一旦失去水的承載,必定傾覆。”
    “大明朝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