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先小人後君子,才是帝王之道

字數:4183   加入書籤

A+A-


    最新網址:聞言。
    朱標張了張嘴,欲言又止,一時間反駁不了林澈的斷言,隻覺得心裏有些五味雜陳。
    林澈見狀,無可奈何的歎了口氣,倒也沒有再為難他,轉而道:“說白了,隻要利益足夠,就沒有真正的可靠。
    “也隻有自己做了太後,登上了權利的之巔,才能把風險降低到最低,將權利掌握在自己手裏。”
    “以上的情況也並非特例,反而你爹娘那種才是特例。
    “大漢的劉邦和呂後,就曾麵臨相同的問題,當這種猜忌達到一定程度時,自然就出現了,毒殺君主的事件。”
    “你可以回宮翻閱史書查一查,你是上有超過半數的帝王,都被人刻意謀害的。”
    “再往下,就引出了權威的重點。”
    朱標不自覺的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尤為認真。
    “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意思就是認為君主死亡,對自己有利的人多,那君主的處境就會變危險。”
    林澈輕描淡寫。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個利字,所以王良愛馬,勾踐愛民,是因為他們需要馬匹,需要百姓為他們戰鬥。”
    “就像,郎中善於吸吮病人的傷口,不惜用嘴吸掉病人的淤血一樣。”
    “這麽做不是為了感情,而是因為利益所在,故而車匠做好了車子,就希望別人能夠富貴,棺材匠做好了棺材,就希望別人早日傷亡。”
    “車匠希望別人富貴,是因為別人不富貴,車子就賣不出去。”
    “棺材匠希望別人傷亡,是因為別人不傷亡,棺材就沒有人買了。”
    “他們的本意,並非是喜愛和憎恨他人,而是因為利益這個東西,本來就建立在別人的利益之上。”
    “就像棺材匠的利益,建立在別人的死亡一樣。”
    “兜售藥品的人,從來不會希望天下無病,因為這樣他們就活不下去,自然也就不會兜售藥品。”
    “同樣,善於征伐的人,從來不會乞求天下太平,因為這樣他們就無利可圖,自然也就不會學習兵法。”
    林澈挑眸看向表情古怪的朱樉,驀然道:“在這其中,沒有什麽善惡之分,有的知識利益,利益,還是利益。”
    “嗯,秦王殿下今日突兀到此,想必也屬為了利益而來吧?”
    話落。
    鴉雀無聲。
    頓時,朱樉啞口無言,膽戰心驚,惴惴不安。
    完全不敢往下接話。
    待見了朱樉臉上表情的變化,林澈愈發肯定了之前的猜想,事出反常必有妖,果然除了大問題。
    自家學生這反常舉動,必須要將他化解,想必是有人在背後唆使的。
    自從大街上遭到刺殺,內憂一個接著一個,還他娘的處理不完了。
    從上到下,都不正常。
    造孽啊!
    而在這時候。
    朱標若有所思,這次沒有幫弟弟辯解,反而由衷的認可道:“林先生教訓的對,學生記住了,定不會讓您失望。”
    對於太子爺心態上麵的變化,林澈滿是欣慰的點了點頭,笑道:“那便好。”
    “小心駛得萬年船。”
    “先小人後君子,才是帝王之道。”
    “反之,偏聽偏信,任人唯親,終究會走向滅亡。”
    “再打一個比方,如果帝王到了垂暮之年,臣子就肯定會向皇後,太子的勢力靠攏。”
    “他們希望君主早日駕崩,同樣也不是因為憎恨君主,而是他們的利益,就建立在君主的死亡之上。”
    “這個時候,我們回過頭去看看,就會發現百姓和君主,對於忠奸的定義不相同。”
    林澈端起桌上的茶杯,淡淡的呷了一口茶,潤潤喉:“君主不在意臣子,是否具有仁義的特質,因為他比誰都知道,隻要自己對臣子有利,臣子就會變得仁義起來。”
    “那麽,明君又該怎麽做?”
    朱標聞言不敢怠慢,暗暗思忖了少頃,方才道:“其一,及時了解朝廷內外的信息,從而去考察臣子有沒有過失。”
    “其二,要學會從相同和不同的言論,從而發現朝天中,不同派係和黨羽。”
    “其三,不要相信臣子嘴裏的話,凡是要經過事情的驗證,拿結果來對照事情的言論,再拿法令去治理民眾。”
    “其四,誅殺一定得當,有罪的不與赦免,這樣一來,奸邪的行為也就無處容身了。”
    說罷。
    朱標麵朝林澈方向,畢恭畢敬施禮。
    “學生便是這樣理解的。”
    “倘若說的不對,還請林先生包涵。”
    聽聞此言。
    林澈露出孺子可教的笑容,揮手示意對方不必多禮。
    好學生和壞學生的區別還是太大了,倘若朱老二腦袋也有這般靈活,自己孩子與被氣的半死?
    主打一個莽字。
    給他遞一把砍刀,他敢把地球莽穿了。
    念及至此。
    林澈無奈的笑了。
    “說的很好,便是如此。”
    “沒白學,進步還是很大的。”
    “簡而言之,天下的徭役多,百姓的生活就困苦,百姓的生活困苦,就說明臣子賺取的徭役的差價。”
    “因為他的勢力得到了發展,臣子的勢力得到了發展,就會拉攏人才,繼續擴充自己的勢力。”
    “所以,免除徭役的人就越開越多,免除徭役的人增多了,權貴就開始變得富有。”
    頓了頓,林澈繼續道:
    “按照這個邏輯來看,是君主將百姓的財富,轉移給了權貴階層,相當於是自己給自己培養了個敵人。”
    “換而言之,如果徭役輕的話,百姓的生活就安定,百姓的生活安定,就不用生活向權利低頭。”
    “因此臣子的權力就會被削減,臣子的權力被削減,也就無法培養自己的勢力。”
    “臣子沒有自己的勢力,君主的權力就不會被瓜分。”
    “由此得出的結論,君主和百姓的利益相同,這也就是水能滅火的道理。”
    林澈莞爾:“水卻是能夠撲滅火焰,然而如果將稅放在鍋裏,用鐵鍋隔絕水火的接觸,這樣就算把水全部燒幹,也依然阻止不了火的勢頭。”
    “這是因為水…失去了滅火的條件!”
    “我這樣說,伱們懂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