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章 寂靜

字數:4700   加入書籤

A+A-


    探花,古樂民,山東登州府人。
    沿海地區出身的他因為在《論新朝開海之政》一題中的策論而被選中。
    “新朝開海,助濟倭患,市舶增入。
    朝廷開海無啟農出海,土曠事荒,報可濟餘業。
    海洋於大明為重,昔成祖皇帝六下西洋,萬國來朝,金銀入華,大明之境不知陸,猶在海上。
    海可以恢廓將來,加外邦與大明,令大明不止束縛於九州之內。”
    朱載坖對這份策論中的遠見很滿意。
    想要大明不重蹈覆轍,兩個問題是關鍵。
    一是北方草原問題,不能再高壓大明國防。
    二是海洋必須擴展大明的勢力。
    如此,大明才能重新興起,不再保守內斂,不再內耗衰敗。
    “朕對你們三人予以重望!”,朱載坖緩緩開口,“朕有一番雄心,想要恢複漢唐之雄風!”
    “你們身為本朝第一批棟梁之才,一定要牢記朕未來的心願!”
    “希望我們君臣四人可長久合力,共創大業!”
    “臣等必不負陛下信任!”
    ~~
    內閣值房內,高拱黑著臉,抖著腿。
    張居正煩躁的拿下烏紗帽,整理著煩人的長發。
    科舉結束了,皇帝選出了自已的愛將。
    但這裏麵問題很大。
    “狀元,榜眼,探花全是北方人!”,高拱有氣無力的開口,“陛下也真敢選啊!”
    張居正一愣,起身把大門和窗戶的關緊了。
    “你也是真敢說!”
    “有什麽不敢說的?”
    “陛下選才是刻意如此!陛下對南方學子,尤其是南直隸和江西學子霸榜科舉,已經不瞞很久了!”
    朱載坖在科舉考試前,對曆代科舉做過計算。
    其中,中了科舉的進士中,南方學子占55%,北方學子隻有33%。
    雖然明朝實行南北卷製度,就是為了更好的照顧其他地區的學子,但這製度似乎並未帶來多少改善。
    朝廷中樞官員中,南方官員也占據著半壁江山。
    南方本來就是朱元璋起家的地方,相對於其他地方更早安定下來。
    再加上經濟更發達,又是理學濃厚地區,就導致了以上的結果。
    但朱載坖不信這個邪。
    如果說明初是這樣,他還可以相信。
    可是這都建國多少年了?
    大明遷都北京以來都經曆九代皇帝執政了,這樣的不平衡局麵還未改善?
    這很難說服朱載坖。
    “可是…改善北方學子的情況可以慢慢著手,娓娓道來嘛!”,高拱道,“多建學府,多發書本,慢慢幾年他們的占比也會上來嘛!”
    張居正搖搖頭。
    高拱身為帝師,應該是最了解朱載坖心思的人。
    但是卻常常無法跟上皇帝的思緒。
    看看他登基以來都搞出了多少大事?
    他是娓娓道來的性子嗎?
    “大明之弊端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娓娓道來不行!需要下猛藥才可!”
    高拱看著張居正說話,無奈的歎了口氣。
    這句話是皇帝說的。
    “太嶽,我很奇怪!”
    “怎麽?”
    “以我對你的了解,你才是那個更激進,更強硬的人!怎麽如今反而是沉默穩健,我卻是這般急吼吼的模樣呢?”
    “哈哈哈哈!”,張居正歡笑幾聲,“我是沒到強硬的時候而已!”
    “總硬著也不合適!對吧?”
    高拱反應了過來,臉一紅,扭過頭去。
    “你小子也不正經!”
    張居正笑完,坐到椅子上開始檢查已經看完奏疏。
    這幾日的奏疏是越來越少了。
    這不,今日的奏疏少的,內閣幾個人半天時間就看完了。
    以至於其他閣臣下午沒事就早早回去了。
    高拱憋的難受,又起身打開門窗。
    “不對啊老高!”,張居正疑惑道。
    “怎麽了?”
    張居正放下奏疏,看著他。
    “這次科舉不隻是前三甲是北方人啊!”
    “何止啊!”,高拱加重了語氣說,“二甲77人,三分之二是北方人!”
    “這是大明開國以來都沒有的事情!”
    高拱激動的直敲桌子。
    “我不是說這個!”
    “那是什麽?這都不對勁嗎?”
    “我是說…”,張居正皺起了眉頭 “發榜這麽久了,朝裏朝外…怎麽這麽安靜呢?”
    “咦?”,高拱詫異,“安靜好啊!怎麽?你盼著又出事呢?”
    張居正不理會他,盯著桌上的奏疏,思考了起來。
    按理來說,南方學子常年霸占科舉三分之二的名額。
    這一次卻反過來了,南方學子落榜了那麽多人。
    他們竟然沒鬧事!
    以張居正對他們的了解,每一個南方學子背後可都是一個甚至幾個大家族在支持。
    就算學子們不鬧,那些江南大家族就這樣乖乖接受了這個結果?
    “不正常!很不正常!”
    “哎呦我的張神童啊!”高拱冷道,“怎麽你還不樂意了?”
    “新朝首次科舉出了事,最先問罪的就是我們兩個首輔和次輔!”
    “平安無事就算是老天保佑了,你怎麽還一副失望的語氣呢?”
    張居正也知道這個道理。
    但現在這種寂靜讓他很不習慣。
    “怎麽會這樣呢?”
    帶著自已的疑惑,張居正回家了。
    也行吧,平安無事就無事,自已也少一件煩惱事。
    至於那些人沒有動靜…大概是因為皇帝近來的龍威吧。
    畢竟剛走一個趙貞吉,底下的人也不想做出頭鳥。
    上幾個奏疏,裝的自已義正言辭就行了,更過分的他們也不敢做。
    就這樣,隆慶二年的科舉算是徹底完結了。
    京師郊外,趙貞吉坐在馬車上,準備返鄉。
    走了沒多久,車被一群人攔住了。
    “老爺,好像是一群年輕學子!”
    趙貞吉聽得不解,下了車。
    定睛一看,有都察院的禦史們,也有一些年輕的生麵孔。
    “你們這是幹什麽?還有後麵這些新生,這又是幹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