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隆慶四年八月

字數:4786   加入書籤

A+A-


    “還是不行嗎?”
    京師郊外的熾狼營靶場,一陣白煙冒起。
    自從熾狼營在陝西大放異彩後,神機營不再是唯一的滿編火器部隊。
    當然,京師主力還是神機營。
    而熾狼營更像是精銳特種部隊,歸皇帝直接管理,平時成員都撒在各個軍營,戰時調集,回歸熾狼營。
    並且,錦衣衛北院九局,兵仗局,火器局,朱載堉和比利亞等大明火器的先驅們,也在這裏實驗各式新武器。
    皇帝也會時不時來視察。
    比如今日的實驗。
    “陛下,這虎蹲炮的炮管不能再小了,再小就架不住了!”
    比利亞蹲在虎蹲炮旁邊,摸著那比平常更薄的炮管道,“您的要求,臣以為難以實現!”
    “那叫薄!”,一旁的朱載堉糾正道。
    接著,他看向皇帝給的圖紙。
    “炮管要更細更長,也就意味著更輕便!”
    “陛下,這虎蹲炮本就是在山地,叢林中用的,還要更輕便何用?”
    耳邊多了幾絲白發的朱載坖笑了笑。
    “伯勤,你沒上過戰場,也不怪你不理解!”
    “世子殿下!”,皇帝身後,國字臉大長胡的鄧子龍說,“虎蹲炮雖然三個人就足以操作,但並非真正在山林裏方便!”
    “哦?為何?”
    “鄧謀曾在沿海抗倭,也用過這虎蹲炮!”
    “沿海地區,樹林裏是好用,但到了山地,虎蹲炮難以控製距離,精準度不高,還容易暴露位置!”
    嘉靖年間,鄧子龍一直在福建,江西,貴州,雲南等地方任職。
    “鄧謀多次剿滅山賊,蠻族野人,多為山地戰。”
    “虎蹲炮往往不堪大用!”
    朱載堉恍然大悟,連連點頭。
    “原來如此!”
    朱載坖一向對朱載堉的呆呆很包容,這次也不例外。
    把一個數學基礎不多,以藝術留名曆史的世子,硬是拉到火器行業來,朱載坖也不逼他什麽。
    盡管如此,他對大明火器的貢獻已經不小。
    比如,此刻正在西征的明軍所用的火包,就是朱載堉的傑作。
    火包就是微型炸藥包。
    多虧前朝火器專家曾銑發明的延時炸藥,朱載堉調整了火藥比例,縮小體型,製作了類似手榴彈的火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炸藥包是朱載坖給予提示,火器局製作而成的,但這個火包,完全是朱載堉獨立完成的。
    多虧這些新式火器和足夠的錢糧支持,西征到此為止是十分順利。
    青海湖到敦煌的土默特殘部,已經被剿滅。
    另一路大軍也從嘉峪關平推到了卜隆基河。
    不出半個月,兩路大軍就可以匯合,前往哈密。
    而隨著戰事從草原轉移到更複雜的山地,戈壁,明軍火器的更大需要也暴露了出來。
    那就是火炮。
    弗朗機炮攻城,守城還可,但要拉著幾千斤的大炮去戈壁灘,山地高原去打仗,確實很難。
    於是朱載坖把目光定在了虎蹲炮上。
    因為這個東西讓他想起了迫擊炮。
    從很多方麵來說,虎蹲炮和迫擊炮比較類似。
    但不是一種東西。
    朱載坖想要做的,就是把虎蹲炮變成簡易的迫擊炮。
    但在這個時代,得到射程不短,威力不小的迫擊炮,需要從兩個方麵入手。
    第一,帶有引信的手榴彈。
    二,更好的冶鐵技術。
    為什麽?
    因為簡單來說,迫擊炮的炮彈和手榴彈是有一些相似的。
    如果可以研製出帶有引信的手榴彈,可以把它做大,變成帶有引信的迫擊炮炮彈。
    第二個問題,是因為雖然虎蹲炮體積小,輕便,兩三個人就可以攜帶和操作,但是炮管太粗。
    炮管太粗就無法做出大的炮彈。
    但大明現在的冶鐵技術,眼前大約有八厘米厚的炮管,也就是最薄的了。
    虎蹲炮很好,但還不夠好。
    而且不能調整角度,後坐力大,威力小等一眾問題。
    這一次西征給朱載坖提了個醒,需要迫擊炮了。
    別的不說,大明日後從東南半島找出海口,東南亞那個地形,傳統火炮根本無法發揮。
    所以,迫擊炮是大明未來必須的火器。
    一如既往的,朱載坖設計了繪圖,功能,和大概的要求,讓朱載堉他們去做。
    這個虎蹲炮就是他們按照要求做出來的。
    遠遠達不到朱載坖的要求。
    曆史上,萬曆抗倭援朝之戰,虎蹲炮就已經表現出弊端。
    當時明軍已經攻克了平壤。
    一股倭寇小隊躲在山林中,一直無法剿滅。
    此前攻城中大放異彩的虎蹲炮,到了山地根本無法操作。
    “朕看…分兩步走吧!”
    “伯勤,你按照這個,再研究研究火包!”
    朱載坖遞給他剛剛畫的手榴彈草稿圖。
    “你可以參考燧發槍的燧石,火繩和擊錘等機關。”
    朱載堉接過來,看著草稿圖愁眉苦臉。
    “這可比火包難多了!”
    “簡單朕用找你嗎?”,朱載坖笑道,“努力努力,改良虎蹲炮就看你了!”
    “臣領命!”
    “第二步,從冶鐵技術入手,務必要製作出更細,更輕的炮管!”
    朱載坖想了想,這個時代有哪些曆史留名的冶鐵專家嗎?
    呃…
    好像沒有…
    “傳旨,遵化,佛山,遼東,著當地官府派遣煉鐵好手來京師。”
    既然沒有明星專家,那就走人多力量大路線。
    以上三個地方都是明代冶鐵中心。
    等冶鐵技術有了突破,朱載堉弄好了帶有引信的手榴彈…
    火器領先世界半個世紀的大明,就可以在全世界橫著走!
    馮保的身子,從禦馬監回來後就沒直過,臉上也多了幾分皺紋。
    “奴婢這就去傳旨!”
    陳洪死後,馮保官複原職,接管了司禮監。
    馮亮接管了錦衣衛中院。
    皇帝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中,已經裁撤了全國一半的太監。
    司禮監的的地位也一再下降,不再擁有影響地方的權力。
    過去,司禮監由太監掌握的那些職位,來影響地方。
    如今的司禮監隻是一個內庭機構,披紅權也被限製,隻能在皇帝身邊披紅,而不是帶回司禮監再處理。
    這是在為內閣逐漸轉變為類似軍機處的機關做鋪墊。
    因此需要廢除宦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