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 安撫營

字數:4464   加入書籤

A+A-


    兩路大軍在敦煌匯合後,隻休整了四日,便又開拔了。
    在他們身後,甘肅鎮已經派出五千人進駐青海,控製大軍拿下來的地盤,以保證他們後方無憂。
    這給了戚繼光更多的操作空間。
    如果後方不穩,他必須速戰速決。
    但在譚綸的幫助下,後方已經在明軍控製之下,戚繼光就可以娓娓道來了。
    明軍總共三萬人,巴特爾帶來了兩千蒙古騎兵。
    這一點朱載坖很欣慰。
    因為朵顏三衛,在明初的巔峰時期,也不過萬餘兵馬。
    兩千人已經是很大的誠意了!
    青海那邊俘虜了四千土默特殘部,馬匹兩萬匹。
    本來三萬明軍有一萬都是騎兵,戰馬共三萬。
    朱載坖登基以來,一直在養馬上砸重金。
    加上蒙古各部的支持,四年時間,朱載坖已經養了十萬匹馬。
    相比於漢武帝舉全國之力,八年時間養了四十萬匹馬相比,十萬,已經是朱載坖的極限了。
    皇帝大手一揮,三萬匹都給了西征軍。
    戰爭告一段落,西征軍的馬匹反而增加了兩萬。
    戚繼光這次並沒有選擇閃電戰,而是步步為營。
    因為敦煌到哈密的路線,有戈壁,有沙漠,有山地,有峽穀。
    行軍緩慢,難以加速,隻能選擇穩紮穩打了。
    其實朱載坖也是這個意思。
    他之前連續拿下土默特殘部和哈密的意思,本就是不讓他們走到一起的意思。
    並不是要快速拿下哈密。
    哈密地理位置太重要,急不得。
    曆史上,大明和吐魯番之間,為了哈密從明初一直爭到了嘉靖年間,哈密城連續五次易主。
    有曆史教訓在前,明軍更不能操之過急。
    匆忙拿下哈密有什麽用?不徹底解決隱患,周而複始,沒完沒了。
    明朝和吐魯番對哈密的爭奪主要是由於哈密地區的戰略位置和資源價值。
    哈密位於西域東部,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控製了東西方的商路。
    明朝初期,哈密被納入中央政府的版圖,設置了哈密衛,作為防禦北方蒙古勢力和維護西域穩定的前沿陣地。
    吐魯番汗國則是東察合台汗國的一支,位於哈密的西部,具有較強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影響力。
    明朝中後期,吐魯番汗國逐漸強大,開始覬覦哈密,並在瓦剌勢力衰落後成為明朝在西域的主要對手。
    吐魯番汗國通過軍事征服和政治手段,多次占領哈密,試圖切斷明朝與西域的聯係,擴大自已的勢力範圍。
    明朝為了維護在西域的利益和領土完整,多次派遣軍隊反擊吐魯番的侵略,嚐試收複哈密。
    然而,由於地理位置偏遠、軍事補給困難以及政治、軍事上的種種挑戰,明朝在與吐魯番的爭奪中處於劣勢,最終在嘉靖朝放棄了哈密。
    此外,哈密地區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也是各方爭奪的重要原因。在幹旱的西域地區,水資源尤為寶貴,控製哈密意味著掌握了重要的水源和農業生產基地。
    因此,對哈密的爭奪不隻是拿下一座城那麽簡單。
    背後是大明和吐魯番的博弈。
    明軍有情報上的優勢,對哈密城的結構,薄弱處,周圍城堡村莊一清二楚。
    三萬多兵馬,號稱十萬,浩浩蕩蕩向哈密進發。
    在先鋒軍中,有兩個特殊的軍隊。
    一個是紫金衛。
    他們都是身份顯赫的宗室成員,雖然跟皇帝不是直係親戚,但依然是皇親貴胄。
    戚繼光也不是派他們去送死。
    原因是聽聞明軍趕來,沿途百姓惶恐逃亡。
    這些皇親貴胄的到來,可以安撫有投降之意的百姓。
    一個紫金衛戰士上前去,老子是太祖皇帝後裔,按輩分是當今皇帝的叔叔巴拉巴拉…
    一頓擺設身份,足以震懾,安撫那些人。
    第二個,便是安撫營。
    顧名思義,這不是作戰軍團,而是主要負責宣傳,安撫,拉攏當地百姓的。
    皇帝教了戚繼光三招。
    第一招曰打豪紳,分田地,開倉放糧。
    第二招曰報紙宣傳。
    第三招曰八大紀律。
    後世的某個人類曆史上最堅韌,最親民的軍隊,已經證明過這三招的威力了。
    特別是打豪紳,分田地。
    連戰後朝廷統計田地,丈量屯田的事都省了。
    直接讓軍隊解決土地矛盾。
    而安撫營,就是幹這些事的。
    戚繼光治軍本來就非常嚴格,以紀律嚴明聞名,無疑可以完美施行這三招。
    他們之中有朱家宗室,有國子監文人,有投降的敵軍將領。
    為什麽戚繼光那麽快就可以清掃盤踞青海的土默特殘部?
    主要原因就是安撫營的工作做的很好。
    在青海,甚至有當地居民得到了田地後,主動組織人手,進山抓賊的事情。
    而俘虜們,明軍也沒有為難。
    戚繼光對待俘虜還是比較仁慈的。
    他讓俘虜們自由選擇,跟著那些土默特貴族子弟回去也好,還是跟著明軍打仗也好,都隨他們。
    在有一部分人回草原之後,前麵說的幾千個俘虜,直接轉換成了戰鬥力。
    半個月後,路程走了一半。
    一路上,明軍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因為安撫營和紫金衛組織當地居民,在明軍趕到之前,和當地人溝通。
    其他人一看 ,索性也就不抵抗了。
    他們的抵抗意誌本來就不強,知道自已不僅不會被屠殺和奴役,反而會得到土地,甚至不少地方不等明軍趕到,把地主豪紳綁了,開城門迎接王師。
    這一天,在拿下了一處城堡之後,朱載坮被派去附近的村子安撫。
    “這村人少,不用世子殿下親自來的!”
    “隻有八百多人,都以耕地為生!”
    朱載坮身邊帶著二十個騎兵,帶著當地帶路黨,靠近村子。
    “戰事之中,再小的村子,哪怕隻有一個人,安撫營和紫金衛也一定會去!”
    “殿下仁德!”
    不聽帶路黨的馬屁,朱載坮觀察起這裏來。
    隻見村子在峽穀之間,兩邊高,中間陷了下去。
    滿目盡是懸崖峭壁。
    “這地方…真是易守難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