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以往在這,歸期無望,今得還鄉,或可常與家人聚,甚幸!

字數:3566   加入書籤

A+A-


    inf

 在一片震驚與困惑之中,監工們立即開始忙碌起來,按照詔令的指示,對工匠和民夫進行登記和分組。
    由於各郡都正在積極建設學堂,所以雖說是調配至各郡,但實際上大部分工匠都將回歸自己所在的郡縣參與建設工作。
    民夫同樣如此。
    此地數十萬人,除徒刑者,都將優先遣返回鄉。
    人群中,工匠和民夫們都是交頭接耳,神色焦慮。
    一個手持鑿子,身材魁梧的石匠大著膽子走到監工麵前,小心翼翼的問道“監工大人,這詔令到底是何意?我等接下來又要去往何處啊?”
    監工停下手中的筆,抬頭看了一眼圍攏過來的工匠和民夫,若有所思道“根據詔令,除了必須完成勞役的徒刑者,你們中許多人將有機會優先返回自己各自籍貫地,參與當地建設。”
    “至於具體做什麽,等你們回去之後自然有當地官員告知安排。”
    居然都是真的!
    他們沒有想錯!
    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分為兩撥,一部分用於修建阿房宮,另一部分則用於修建驪山陵墓。
    驪山陵墓已經修建了三十五年,他們原以為阿房宮也要修個數十年,卻沒想到,如今僅才一年,就停止了?
    雖然覺得不可置信,但監工的話直接就卸下了他們心中的千斤重擔,也讓那一直緊繃著的神經得以放鬆。
    民夫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人興奮地說“歸鄉有望,甚幸也!吾已一年未曾見到家親矣。”
    也有人有些擔憂,“未知還家後,生計何以為繼?”
    “能在自家鄉土勞作,勝卻遠役千裏,近家則心安也!”一位年長的工匠眼中閃爍著欣慰的光芒。
    “以往在這,歸期無望,今得還鄉,或可常與家人團聚,幫著家裏種種地,抱抱孩子,那日子才有盼頭。”
    “可不是嘛,離家近,能奉高堂,撫妻教子,這比什麽都重要!”
    聽著吵鬧的議論聲,監工不得不提高聲音,大聲喝道“都莫要多言!速速登記分組,此乃陛下之詔,不可違抗!”
    盡管工匠和民夫們內心依舊充滿了期待和喜悅,但也隻能暫且安靜下來,等待著後續安排。
    另一邊。
    隨著報紙的傳播,起初,街頭巷尾的議論風向主要還是圍繞著右相立科舉、推私學等事宜。
    但隨著周報內容的傳播,口口相傳中,百姓們也終於逐漸了解到了一些相關事宜。
    於是,風向陡然一變,百姓們或在田頭,或於街頭,交頭接耳,全都開始議論起了李相上言歲末廣施振恤之事。
    “聽說了嗎?朝廷要統一祭祀慶典,還要在歲末廣施賑恤,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啊!”一位老者拄著拐杖,笑嗬嗬露出了稀疏的牙齒,眼睛都快眯成了一條縫。
    “是啊,李相還提議明年送種子和幼苗,引導我們種植,這樣我們就能自給自足了!”
    “要是真能成,這個年可就好過嘍!”一個農夫充滿期待地說道。
    “朝廷要設臨時市集,招徠四方商賈,這下吾等商賈之業或可有望複興矣。”一個商販喜形於色的說道。
    “然則,世事難料,恐非盡如人意,但願不是空歡喜一場。”有人憂心忡忡。
    街陌之間,幾個婦女圍坐在一起,一邊做著手中的活計,也一邊議論著。
    “朝廷將賜炭與衣,這下寒冬不用畏寒了。”一位婦女一邊納著鞋底,一邊和旁邊的人搭話。
    “還有粗糧呢,聽說是武定侯種的玉米,肯定與西紅柿一樣美味!”另一個婦女咽了一口口水,言語間滿是憧憬。
    “不過,聽說朝廷要將紅色紙燈籠掛滿街巷,這紅紙燈籠究竟是為何物兒?咱從來沒聽說過。”一個婦女感慨道。
    “不知道啊,亦難想象其狀。”旁邊的一個婦女搖了搖頭,一臉好奇。
    “我倒是聽說,是朝廷近來剛發明出的那種紙,隻是,那紙一燒就著,怎麽能用來點燈?真想看看李相大人說的這紅紙燈籠到底是個什麽樣子啊!”
    ……
    “右相秉公行科舉,以才取士,真是為國為民之長遠大計。而今李相複倡歲末廣布賑恤,頒賑濟之資,其德更是不遑多讓!”
    “正是,李相心憂百姓,體恤民情,我大秦能有此良相,真乃社稷之福,蒼生之幸啊!”
    百姓們在繼誇讚右相之後,也開始紛紛讚揚起了李相。
    而此時,鹹陽宮一處幽靜之所,政事堂裏。
    李斯坐在主位上,正與下屬官員商議國事,並處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務。
    大堂內部,原本低矮的幾案早已換成了最新的座椅板凳,但唯一不變的,是那些整齊堆放著的厚厚簡牘,這些都是亟待審閱的重要文書。
    再看牆上,還懸掛著一幅巨大地圖卷軸,不僅清晰地標示出帝國的疆域範圍,更表明了其他六大洲。
    雖然說,始皇帝下令將世界地圖製作成卷軸,分發各大學堂,但作為朝廷重臣辦公之處,自然能截留幾個下來的。
    此時,李斯召集了禦史大夫、奉常、少府、治栗內史、太醫令、工官、田官、以及一些博士,麵色凝重的商議著歲末事宜。
    “諸位同僚,籌備至今已有二十日,且距離歲末也僅剩二十日,是時候將計劃付諸實踐了。”李斯的目光在眾官員中掃過,首先定格在了奉常謝文淵身上,詢問道“謝大人,不知祭祀慶典籌備的如何了?”
    謝文淵連忙整衣拱手,態度恭敬的說道“回李相,文書已發往四十八郡,下官也已指派得力之人,與各州郡祭祀之官密切接洽。”
    “迄今,所至之處,反響頗為積極。”
    “吾等秉持敬天法祖之心,於各地舊俗之上,對祭祀儀式進行了初步整理,務求一統規範,遍行海內,以彰朝廷之禮製也。”
    李斯微微點頭,說道“甚好,不過切不可掉以輕心。祭祀之事關乎禮樂教化,務必確保每一環節皆精益求精,以顯我朝莊重肅穆之風。”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