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始皇帝的功與過,大一統的理念,刻於骨血之中。
字數:9501 加入書籤
最新網址:“老哥哥,要不咱回去以後問問妙雲?”
“等問完以後再給您回話?”
良久以後,徐達方才試探性的看向朱元璋說道:“畢竟咱家大姑娘,有時候是真不聽咱的話,所以咱也得問問。”
“好。”
朱元璋想都沒想,便是點了點頭。
徐達家的大閨女徐妙雲,號稱京師第一女諸生。
自然也明白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婚親,絕對不可能由她自己做主。
畢竟,別的我們就不說了,光是他爹徐達的身份之尊崇,就不允許她嫁於皇室以外的人。
當然,這雖然是政治聯姻,在這份政治之下,也包含著朱元璋對於自家兄弟的愛護之情。
想想,若是徐家想要在大明繁榮昌盛,聯姻是必不可缺的媒介。
且每一代都得聯姻,不僅可以維護正統,也可以維持自身家族的尊崇。
這怎麽看都不是一筆賠本的買賣。
至於為什麽就盯上了徐妙雲,還不是因為徐達現在就兩個閨女,剩下那個還是小孩子。
這怎麽嫁?
可是曆史上的徐達,一共有四個閨女,而除了最小的徐妙錦,其餘三位都是嫁入了皇室,還都是老朱的兒子。
而且還是除了嫡親之中,老朱最疼愛的兩個兒子。
一個是代王朱桂,其母就是郭惠妃,就是馬皇後的妹妹。
剩下的一個是安王朱楹,其生母不祥,畢竟朱元璋的女人太多了。
所以現在的徐達的確隻有兩個女兒,一個嫡長女徐妙雲,一個嫡次女。
因為剩下的還沒出生,包括徐妙錦,不過想來應該也不遠了。
就在這老兄弟幾個吹牛打屁之時,朱棡三兄弟也是走進了坤寧宮之中。
隨後,朱棡三兄弟先是向諸位叔伯行禮,這才紛紛落座。
至於最慘的老四朱棣,此刻正待在偏殿,眼中滿是憤慨之色。
這一頓板子,挨的人是莫名其妙,不就是不想娶徐妙雲?
他有什麽錯?
“我沒錯。”
朱棣還在那裏暗自嘀咕。
而老天爺給他朱棣牽的紅線,也在他鍥而不舍的精神下,即將斷裂。
但想想也對,畢竟是少年心性,還做不到日後的成熟穩重,特別是由太子朱標鎮壓,這哥們兒一點異心都沒有。
所以當然要為自己快樂的活著,隨心所欲,喜歡而安,就好。
“老三,正好你李伯伯也在這裏,咱正好要找你們商量一下。”
坤寧宮正殿之中,朱元璋又是看向朱棡和李善長,沉吟片刻道:“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後,你李伯伯提議,讓咱去泰山封禪。”
“咱沒同意。”
“但是昨日,胡惟庸來見過咱,跟咱稟報了咱大明的蒸蒸日上,國力突飛猛進。”
“並且對外戰役之中,咱大明也是無往不利,特別是老三,一己之力壓製草原,讓他們聞聲膽寒。”
“所以胡惟庸又舊事重提,想讓咱去泰山封禪,以告祭上蒼,天下之正統,驅逐韃虜,光複漢家江山,封禪於天下。”
“而且不僅僅是胡惟庸,就連禮部尚書也來找過咱。”
話罷,朱元璋又是輕輕歎了口氣道:“伱說咱究竟該去還是不該去?”
此言落下,李善長的臉上頓時閃過一抹尷尬之色。
但以當時的情況,漢人重歸正統,於泰山封禪,的確是政治需求。
畢竟你想想,自自宋朝以來,這中原隻有半壁天下,而北方一直苦於戰亂,難以有生息之日。
所以李善長才會提議,泰山封禪,以告祭天下百姓,今日之中原,仍然是我漢家之江山。
但是未曾考慮過,這泰山封禪的弊端。
可當時的朱元璋,幾乎是沒有任何緣由,隻說了一句天下未定,便是敷衍了事。
而如今天下已盡皆在明,就連對外戰役,都是打出了我大明的氣節。
那胡惟庸提議泰山封禪,倒也的確是在為國著想。
“爹,您想去麽?”
朱棡隻是轉過頭反問道。
“不想。”
朱元璋連猶豫都不曾猶豫,便是搖了搖頭。
“為什麽不想去?”
朱棡還是繼續問道。
“你熟讀史記,應該明白咱在想什麽。”
朱元璋白了一眼朱棡道。
“的確,如果沒有出那個哥們,泰山封禪,的確有利於大明。”
“但在那哥們以後,如果您去了泰山封禪,才是對於自己這一身功績的侮辱。”
“畢竟您打出來的旗幟,乃是驅逐韃虜,光複漢家江山。”
朱棡也是笑著點了點頭道。
此言一出,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是明白了緣由。
唯有常遇春與朱樉有些懵,究竟是哪個哥們?
但他們不知道也屬正常,雖然朱樉有努力在用功讀書,但學問之浩瀚,他才讀到哪裏?
而常遇春,鐵血漢子,大明猛將,雖然認字,但讀兵法還行,可是你讓他去讀書,這不就是難為我常胖子嘛。
“泰山封禪,一共有幾位皇帝?”
朱棡轉頭看向朱樉輕聲問道。
“不知道。”
朱樉微微一愣,便是搖了搖頭。
“一共六位皇帝,五個還算得上實至名歸,至於剩下的那一個,倒是將泰山封禪拉向了深淵。”
朱標有些沒好氣的抬起頭看向朱樉道。
“應該是四個半。”
朱棡思索了一下,便是道。
“嗯?”
話音落下,眾人的眼中都有些懵,怎麽就四個半?
“唐玄宗李隆基要是能少活二十年,他所鑄造的開元盛世,也的確配得上泰山封禪。”
“但這也不影響,因為他的泰山封禪,有著開元盛世作為基礎,雖然後期昏庸,但倒也說得過去。”
“所以這哥們算半個,倒也不算拉低了泰山封禪的含金量。”
看向一臉懵的眾人,朱棡又是開口笑道。
“倒也貼切,畢竟如果沒有宋真宗趙恒,咱也的確會去泰山封禪。”
朱元璋恍然大悟的點了點頭道。
唐玄宗李隆基的確是後期昏庸,但這哥們前期也是位勵精圖治的明君。
要不然豈能有開元之盛世,大唐之巔峰。
這麽說吧,這個時期在李隆基的治理下,經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軍事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
乃是封建王朝的頂峰之一,也是中原曆史上的巔峰時期。
然而,盡管開元盛世標誌著唐朝的鼎盛,但同時也是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隨著盛世的延續,土地兼並、**等問題逐漸顯現,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最終導致了唐朝由盛轉衰。
但這也不可否認,開元盛世鑄造了一個巔峰的時期,所以李隆基功是功,過是過。
畢竟沒有人知道後來的事情,那這一位的泰山封禪,以功績而論,倒是配得上。
“至於剩下的皇帝,第一個封禪的皇帝,始皇帝嬴政,結束了春秋數百年分裂的局麵。”
“建立了中原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其功績,統一六國,建立皇帝製度,統一度量衡,開設郡縣製,延用至今日。”
“雖然秦朝二世而亡,但始皇帝的功績不可磨滅,泰山封禪,還是由他而啟,自然無愧天下。”
朱棡又是看向在座的所有人,輕聲開口道。
“你倒還挺推崇始皇帝?”
朱元璋卻是眉頭一挑道。
“車同軌,書同文,開設郡縣製,加強中央集權,難道不值得推崇?”
朱棡也是抬起眼眸,看向朱元璋道。
“一個暴君,有什麽好推崇的?”
朱元璋不屑的撇了撇嘴道。
他從來都不否認嬴政的功績,但對於他的做法,不敢苟同。
但所有的史記,都將嬴政記載為一個暴君,而出生於微末的朱元璋,自然也不可能喜歡始皇帝。
這也就是為什麽,後來朱元璋建立帝王廟,沒有將始皇帝嬴政放進去的原因。
因為朱元璋從骨子裏就認為,嬴政就是一個暴君,他不配被人祭祀。
所以聽見自家兒子這麽推崇始皇帝,心裏自然略微有些不爽。
“暴君是暴君,昏君是昏君,豈能一概而論?”
“更何況,您為什麽不想想?”
“在那個並沒有大一統的春秋戰國,始皇帝統一了六國,開創了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
“而且那個時代之混亂,您身為皇帝,應該也能明白。”
“特別是始皇帝統一天下的最開始,六國百姓對於大一統的概念,更是幾乎為零。”
“因為大部分人都還念著自己的舊國。”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始皇帝能怎麽辦?”
“唯有嚴苛律法,將大一統的理念,深深刻進他們的骨子裏。”
“這才有了後來。”
“再者,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開始,所以我覺得始皇帝並沒有錯。”
“就像秦亡了,但秦一統天下的理想不該亡。”
“這才有了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開創了四百年的漢家江山。”
“而意圖重啟分封製的江東項籍,也就是西楚霸王項羽,才是在開曆史倒車。”
麵對朱元璋的不滿,朱棡直接回懟,絲毫不給自家老爹麵子。
這更是懟的老朱麵色脹紅,可卻連一句反駁的話都說不出來。
畢竟這是大義為先,而如果沒有始皇帝破釜沉舟,一心開創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
哪還有後來的大一統王朝?
周朝所設的分封製,仍然還在華夏遍布。
而這中原更是各國爭雄,永不凋零。
因為如果秦始皇選用分封製,再加上項羽的重啟分封製,那後麵的王朝,就算再想改革,也必須啟用分封製。
這便是曆史的必然性。
那這天下,哪還有今日?
所以秦始皇沒有錯,始皇帝不會錯。
“老三說的不錯,秦朝滅亡了,但秦一統天下的理想不該亡。”
“所以項羽失敗了,漢高祖劉邦定鼎天下。”
“而漢高祖所設立的分封製,也是在秦朝郡縣製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整和補充。”
“畢竟漢高祖劉邦並不像始皇帝嬴政,擁有一個龐大的嬴氏皇族作為支柱。”
“所以他需要自己的兒子們強大起來,就如您一般,壯大宗室底蘊,以圖王朝不朽。”
“可在理念上,漢高祖劉邦仍然是心向於大一統王朝。”
“這就是為什麽,漢高祖劉邦分封自己的子弟和親戚為王,即同姓王,以期通過血緣關係來強化中央集權。”
“而這些同姓王分布在漢朝邊疆和戰略要地,既作為屏藩抵禦外敵,又便於中央監控。”
“不過也有弊端,那就是同姓王權力過大,導致了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
“可這也是漢高祖劉邦的無奈,因為宗室太過於弱小,不足以鞏固漢家江山。”
朱標也是點頭開口道。
“沒錯,天下非劉氏者不可封王,這才使分封製,在短期內幫漢高祖鞏固了統治。”
“但長遠看,它與中央集權的需求產生了矛盾,促使後來的漢文帝、漢景帝乃至漢武帝不得不采取措施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限製王國權力。”
“要不然,大漢王朝,豈能有兩朝而興,分東漢、西漢。”
朱棡也是讚同的點了點頭。
但這父子三人恍若無人的交談,倒是使得在座朱元璋的所有老兄弟麵麵相覷。
不就是去不去泰山封禪,怎麽還能扯上分封製與大一統?
那你們這兄弟倆不是在打朱元璋的臉麽?
畢竟朱元璋的藩王製度,也是屬於分封製。
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穩固邊疆防禦,防止權臣篡位,以及希望皇權能世代永續。
但是你哥倆在你老爹麵前,暢談分封製的弊端,還有漢王朝的七國之亂,這不就是在抨擊朱元璋的藩王製?
“好好好。”
“不愧是咱的兒子。”
但不同於這幫老兄弟的思索,朱元璋的臉上卻是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更是讓他的這群老兄弟們,瞪了瞪眼睛,並且還伸出手擦了擦,又掏了掏耳朵,聽錯了吧?
這能是他們認識的朱元璋?
“曆史終究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其中的肮髒與黑暗,肯定會無所不用其極的美化。”
“因為要鞏固統治,所以咱覺得並沒有什麽錯。”
“而這天下的文人騷客,對於始皇帝的功績,一直是處於批判。”
“所以站在王朝的角度,站在政治的立場,哪怕是這個皇帝擁有再大的功績,隻要不被人所認同,那他就是錯的。”
“因為這個天下容不下他,可對於擁有這般豐功偉績的皇帝,死後的洪水滔天,與他何幹?”
“隻要是天下能欣欣向榮,隻要這大一統的傳承理念不斷,他終其一生的奮鬥,就已經傳承了下去。”
“就像眼前的大明,何嚐不是大一統的傳承,又何嚐不是那一位的傳承。”
“而秦,沒有做到萬世而終,僅二世而亡,但他刻在骨子裏的精神,會永遠傳遞下去。”
“那對於始皇帝的爭議,就會永遠不斷。”
朱元璋捏著自家兩個兒子的肩膀,吐露心聲的笑道。
朱元璋能得天下,豈能不明白,始皇帝的功過。
可坐上這個位子,當上這個皇帝,有些事情真的不能隨心所欲。
權衡利弊,才是常態。
不管是盛名永傳,還是罵名不朽,隻要是他們所希望的,那他們就會當機立斷。
所以對於始皇帝,不是皇帝們容不下他,是這青史悠悠,是這天下的文人墨客,容不下他!
可是這天下,仍是由始皇帝一手造就。
大一統的理念,郡縣製的開啟,都足以讓始皇帝存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