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倭國雖然自然災害頻繁,但那個島上有礦啊!
字數:4066 加入書籤
最新網址:“倭國竟然擁有如此之高的銀礦儲備量,這實在令人驚訝不已。
然而楊載與吳文華回國後,為何對此隻字不提呢?
他們究竟隱瞞了什麽重要信息?”
正當眾人陷入沉思之際,一個身影悄然出現在他們眼前。
隻見朱元璋雙手捧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綠豆棋子麵,宛如天降神兵一般,突兀地站在了那裏。
他那威嚴的目光掃視著在場的每一個人,仿佛能洞悉一切秘密。
朱棡見狀眉頭微微一皺,趕忙回應道:“父皇息怒,此事兒臣定會妥善處理。
待我回去後立即與光祿寺商議,務必讓食譜與季節緊密結合起來。
如這綠豆棋子麵這般美味可口的主食,應當被編入夏季專屬的食譜之中,以供大家享用。”
聞言朱元璋的眼神漸漸變得深邃而銳利,似乎隱藏著無盡的智慧和思考。
一旁的朱標深知父親此刻心中所想,急忙開口提醒道:“三弟,如今朝廷上下各處皆急需資金支持,你就別再兜圈子了!
快些詳細講講倭國的銀礦狀況,畢竟如此巨額的財富,理應歸屬於我們大明所有。
再者大明錢莊亦迫切需要,一定數量的白銀作為準備金。
唯有先了解清楚實際情況,方能有針對性地製定後續規劃,確保萬無一失。”
朱棡見眾人皆沉默不語,便輕輕點了點頭。
緊接著他緩聲說道:“老爹,先前我曾將那幅世界地圖展示於您與大哥麵前。
想來對於這個廣袤世界的輪廓,您們心中多少已有了些粗略的概念吧?”
朱棡話音剛落,朱元璋便微微抬手隨意一招。
站在一旁的錦衣衛鎮撫使王大年,立刻心領神會地快步上前。
隻見他從懷中掏出一卷羊皮紙卷軸,小心翼翼地呈到朱元璋麵前,恭聲稟道:“陛下,這便是之前交由金陵印刷廠精心打造的《世界輿圖》。”
說起來華夏古國曆史悠久,其中最早的一幅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地圖,正是誕生於洪武二十二年的《大明混一圖》。
據傳聞所言,當年永樂皇帝朱棣派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首次踏上西洋之旅前,也曾有幸一睹此圖真容。
這幅《大明混一圖》堪稱絕世珍寶,其繪製之精細令人驚歎不已。
在圖中不僅清晰可見歐洲與非洲等地的輪廓,就連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好望角也赫然在列。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此圖的北部和西部並未明確劃定邊界線。
或許是意在暗示那些區域仍屬未知領域,有待後人去探索發現。
需要注意的是,《大明混一圖》實際上是以唐朝時期對西域的經營,以及對中亞、西亞等地區的爭奪為藍本。
在此基礎之上經過綜合考量後,繪製而成的一幅地圖。
自唐朝覆滅至大明洪武十年,悠悠四百七十一載光陰已然流逝。
若此時仍沿用唐朝的數據,來作為製定世界地圖的參照標準,那麽無疑會顯得與當今時代嚴重脫節。
好在有朱棡這位獨具慧眼之人的悉心指導,使得這幅全新的《世界輿圖》得以問世。
相較於唐朝的那幅世界地圖而言,此圖不僅將所涵蓋的地域,拓展至遙遠的西歐大陸。
與蒙古人西征時所使用的路線圖相較量,其繪製範圍更是一舉延伸到了,位於歐洲南部的北非大地。
說來也巧,朱棡之所以能夠掌握如此精湛的繪圖技藝,還得歸功於他初中時期遇到的那位地理老師。
想當年正是因為目睹了那位老師手持粉筆,瀟灑自如地在黑板上手繪出一幅幅精妙絕倫的世界地圖。
那種帥氣灑脫的模樣,深深烙印在了朱棡的心底。
於是乎他便下定決心,要不惜一切代價學會這門手藝。
盡管後來步入社會之後,這項技能並未給朱棡帶來太多實際用途。
然而恰恰正是憑借著它,朱棡為朱元璋開啟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戶,從而讓老朱擁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和認知。
時至今日朱棡看到朱元璋始終將這幅《世界輿圖》,視若珍寶般珍藏。
他心中已然明了,父親對於大明疆土之外的領域,已經萌生出些許念頭。
待到地圖徐徐展開之際,朱元璋麵露困惑之色。
他開口詢問道:“觀此倭國之地,貌似僅有區區四座島嶼而已,緣何竟能擁有如此豐饒之銀礦資源呢?”
朱棡嘴角微揚,輕笑一聲。
隨即他緩聲道來:“倭國所處位置恰好在那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之上,此地殼運動異常活躍。
這般頻繁的地質活動,無疑給貴金屬礦產資源的孕育,創造了極其有利之環境。
尤其是那銀礦之儲備量,於倭國而言更是極為充裕。”
望著眼前一臉迷茫、似懂非懂的朱元璋以及朱標二人,方才還滔滔不絕、口吐蓮花的朱棡忽地回過神來。
方覺適才自己所言之中,包含了過多專業性術語。
略作思索後,朱棡決定轉換視角,另尋他法以闡釋老朱所拋出的這一疑問。
“在那古老而深邃的《道德經》之中,蘊含著一句至理名言。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這句話仿佛是一種平衡法則,揭示了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
倭國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時常遭受地震、海嘯等可怕自然災害的侵襲。
這些天災無情地摧毀著他們的家園,並帶來無盡的痛苦與哀傷。
然而正如古人所言:禍兮福之所倚。
盡管倭國麵臨著諸多困境,但上天似乎也眷顧著這片土地,賜予了他們極為豐富的貴金屬礦產資源。
其中尤以石見銀山最為著名,這座神秘的礦山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倭國的大地上。
據史書記載,石見銀山擁有令人驚歎的白銀儲量。
隻需我們合理開發、精心采掘,每年便可收獲上百萬兩的白銀!
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足以讓任何人為之側目。”
那麽究竟是什麽,使得石見銀山能夠產出如此海量的白銀呢?
答案就在於一項源自朝鮮半島的神奇技藝,“灰吹法”精煉技術。
在嘉靖十二年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日本成功引入了這項先進的技術,並將其應用於石見銀山的開采之中。
所謂“灰吹法”,其實質乃是巧妙運用了銀和鉛兩種金屬熔點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