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寧波府對於大明很重要,對於倭寇也很重要

字數:4059   加入書籤

A+A-




    最新網址:在那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之中,豐臣秀吉這位野心勃勃的人物,曾妄圖在短短兩年內剿滅大明。
    同時他還打算將都城遷至華夏大地,進而君臨天下。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豐臣秀吉所覬覦的目標竟是寧波府。
    這究竟是為何呢?
    其一,寧波乃是日本通往大明最為臨近的港口,其戰略地位舉足輕重。
    這種地理上的優勢,使得寧波成為了連接兩國的關鍵樞紐,也讓豐臣秀吉看到了實現其野心的可能途徑。
    然而僅僅是地理位置的接近,並不能完全解釋豐臣秀吉對寧波的垂涎欲滴。
    更為重要的是,倭寇能夠巧妙地借助有規律的季風之力,如虎添翼般大大縮短通航所需的時間。
    如此一來,他們便能夠更迅速、更便捷地抵達寧波,展開自己的侵略行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那場攪動風雲的事件中,煽動百姓鬧事最為猖獗的恰恰正是寧波府。
    其中的始作俑者李子文,其背後的家族更是在當地聲名顯赫,堪稱豪門巨賈。
    這些地方豪強勢力盤根錯節,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動蕩與不安。
    朱棡依稀記得在嘉靖年間,那位英勇無畏的抗倭名將,浙江巡撫朱紈。
    在他麵臨絕境、即將自盡之際,留下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
    “去外國盜易,去大明盜難。
    去瀕海之盜猶易,去衣冠之盜尤難。”
    此處所謂的“衣冠之盜”,指的無疑正是那些身居高位,卻心懷不軌、魚肉鄉裏的地方豪強。
    他們宛如隱藏在暗處的毒蛇,時刻威脅著大明的國家安寧與穩定。
    在此前那段時間裏,朱棡巧妙借助在浙東地區大力推行攤丁入畝,以及官紳一體納糧這兩項政策的契機。
    暗地裏向表哥李文忠,傳達了自己的意圖。
    於是李文忠心領神會,迅速采取行動。
    他網羅罪證將李家李然那一脈的族人,全部驅逐流放到遙遠而荒蕪的嶺南之地。
    與此同時朱棡還果斷下令,對寧波府轄下的五個縣及一個州內,所有的士紳豪強展開全麵打壓。
    他之所以如此行事,其目的非常明確。
    那便是要徹底斬斷,這些人未來與倭寇之間相互勾結的可能性。
    因為隻有這樣做,才能真正保障沿海地區百姓的安寧生活,避免他們遭受倭寇的侵擾之苦。
    不過若想從根源處,徹底消除這一潛在威脅。
    僅僅依靠目前所采取的措施,顯然遠遠不夠。
    此時一個關鍵問題浮出水麵:如何妥善處理解除海禁一事?
    畢竟隻有當海禁得以解除之後,才能夠讓海上貿易重新恢複繁榮,進而切斷倭寇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
    也正因如此,朱棡才會費盡心思、絞盡腦汁地想方設法去對付日本。
    他深知唯有如此,方可從本質上化解倭寇帶來的難題,並最終推動朱元璋下定決心解除海禁。
    想到此處,朱棡臉上流露出深深的感慨之色。
    他緩緩開口說道:“想當年朝廷頒布禁海之策時,未曾深思熟慮過此舉將會帶來何等嚴重後果。
    這一決策硬生生切斷了,自大唐盛世起便已經形成的整條海陸貿易產業鏈。
    那些與之息息相關的眾多從業者們,瞬間失去了賴以為生的根基。
    在這條龐大的產業鏈中,有著無數辛勤勞作之人。
    其中不僅有以捕魚為生的漁民,還有技藝精湛的手工藝人。
    既有建造船舶的工匠師傅,亦不乏從事正當商貿活動的商人們。
    然而如今,他們卻因這突如其來的禁令而陷入絕境,生活變得無所依傍。
    無奈之下這些人隻得紛紛投身,於走私團夥或海盜組織之中,以求謀得一線生機。
    盡管朝廷對於那些膽敢涉足海上走私之事的人,施以極為嚴厲的法律製裁。
    然而在那巨額利潤的誘惑麵前,一切似乎都顯得微不足道。
    於是海外走私貿易非但未能得到遏製,反而陷入一種令人憂心忡忡的惡性循環之中。
    越是加強海禁力度,外國貨物的價格就愈發高漲。
    隨著價格的攀升,違禁出海的船隻數量也與日俱增。
    如此一來,局勢愈發難以掌控,大明社會動蕩不安之勢漸顯端倪。”
    若是放在往昔歲月中,或許朱元璋心中仍會存有一絲遲疑與顧慮。
    可自聽聞朱棡提及,倭國竟蘊藏著極為豐厚的白銀資源之後,老朱的立場瞬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
    “昔日你向爹提起那海外就藩之事時,咱之所以一直未能應允。
    其關鍵緣由便在於,那令人頭疼不已的倭寇禍患。
    想當年故元的水師,在蒙古統一天下的激戰裏,立下了赫赫戰功。
    不但收繳了數量龐大的南宋戰船,更是俘獲眾多水師將士。
    然而即便是這般強大的水軍力量,在征伐倭國之際,竟然也接連遭受兩場慘痛失敗。
    正因有著這樣的前車之鑒擺在眼前,咱才不得不對那懷良親王斬殺大明使節之舉,忍辱負重、強壓怒火啊!
    如今老三你這番話猶如醍醐灌頂,令咱恍然大悟。
    想來爹先前的思量,確實存在些許疏漏之處。”
    朱棡自然心知肚明,朱元璋之所以會對倭國的真實戰力做出誤判,歸根結底還是深受元朝水師的經曆影響所致。
    根據眾多曆史典籍和相關資料的詳細記錄顯示:蒙古鐵騎能夠席卷歐亞大陸,並不僅僅隻是仰仗其如風馳電掣般的剽悍騎兵。
    事實上在征服四方、統禦天下的漫長征程之中,蒙古大軍已然從最初單一純粹的騎兵部隊,逐步發展演變出具備多種軍種相互協作配合能力的顯著特質。
    具體而言,就是將騎兵、步兵、水軍以及工程兵等各類不同兵種,有機結合在一起所構成的混合型集團軍。
    這些軍隊逐漸演變成元朝南征北戰、縱橫天下時,至關重要且無法替代的一種軍事編製架構形式。
    隨著對外擴張戰爭規模的不斷升級,以及戰場戰線的持續延伸拓展,元朝統治者還成功捕獲到大量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
    這些工匠們無一不是熟練掌握著,那個時代堪稱舉世無雙、首屈一指的頂級製造技術與工藝流程。
    要知道自從兩宋建立伊始,海上絲綢之路便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