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朱棡策馬出山西,巡訪府官察政情

字數:4423   加入書籤

A+A-




    秋日的暖陽懶懶地灑在繁華的街市之上,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在這一片喧囂之中,一位富態的矮胖商人瞧見晉王朱棡現身。
    他趕忙滿臉堆笑地朝著朱棡拱手作揖,那動作幅度頗大。
    好似要把自己全身的恭敬勁兒,都使出來一般。
    矮胖商人邊作揖還邊說道:“殿下這法子妙啊,真真是說到咱這些做小本生意的草民心坎兒裏去了呀。
    殿下您是有所不知,以往草民交稅的時候,那可就跟在黑夜裏摸瞎走路沒啥兩樣。
    心裏頭是一點兒底都沒有,糊裏糊塗的。
    每次去交稅,都戰戰兢兢。
    就怕一個不小心多交了銀子,那可是白花花的銀子打了水漂,心疼呐!
    要麽少交了,又怕官府找麻煩。
    這一來二去的,夜裏那覺都睡不安穩呀。
    翻來覆去的,腦子裏全是那些賬目數字。
    越想越愁,可把人折磨壞了。”
    旁邊一位身形高挑的商人聽了這話,忙不迭地點頭附和。
    他的臉上滿是感慨之色,接過話茬說道:“是啊,殿下說得在理極了。
    咱做買賣的,圖的就是個安穩。
    能本本分分、明明白白做生意,那可比啥都強呐。
    殿下這般為咱們著想,設身處地地考慮咱們的難處。
    大家要是還不配合,那可真成不知好歹的糊塗蛋了。
    殿下您放心,往後咱一定按照這新規來,好好做生意。
    咱們齊心協力,爭取多給咱大明的商業添把火呀,也讓咱這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說著這高個商人臉上泛起一絲苦笑,微微歎了口氣,又接著說道:“就說我那綢緞鋪子吧,以往老是擔心稅的事情。
    每次進貨都得思前想後,不敢多進呐。
    心裏頭老琢磨著:萬一這稅交完了,賺不著錢還得賠本呢,那可就虧大了呀。
    這下好了,有了殿下您這新規,心裏有底了。
    草民可得放開手腳,多進些上好的綢緞。
    把生意好好做起來,說不定往後還能開幾家分店呢。”
    眾人聽了皆是一片讚同之聲,那聲音匯聚在一起直衝雲霄,仿佛在訴說著對這新政策的無限期待。
    朱棡看著眼前這場景,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雙手抱拳,高高舉起
    朝著眾人拱手還禮,隨後朱棡聲音洪亮且飽含熱忱地說道:“諸位如此深明大義,孤王甚是欣慰呐。
    這商稅之事,可不是小事呀!
    那可是關乎咱大明的命脈,關乎地方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呀,容不得半點馬虎。
    孤王相信,隻要咱們攜手共進,這大明的商業定能蒸蒸日上。
    到時候這大街小巷店鋪林立,貨物琳琅滿目。
    百姓們也能安居樂業,這天下也必將越發繁榮昌盛啊!”
    眾人正沉浸在這歡快的氛圍之中,朱棡心裏卻明白:商稅調整的事兒這才剛有了眉目,款項調配方麵又是個棘手的難題,得費不少心思了。
    這事兒幹係重大,關乎著地方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那可是容不得半點馬虎呀。
    朱棡微微皺了皺眉頭,目光望向遠方,心中暗自思忖,這下一步該如何妥善安排款項調配的事宜呢?
    片刻之後,下定決心的朱棡當機立斷,吩咐侍從王成益備好馬車。
    他便親自帶著一眾侍從,乘坐馬車沿著官道,前往各地官府去溝通協調此事。
    那車隊一路疾馳,馬蹄揚起陣陣塵土,在官道上留下一道長長的痕跡。
    每到一處官府,當地官員們皆是早早得到了消息,府衙門口那是早早便站滿了人。
    眾人皆身著官服,整齊列隊。
    那官服顏色各異,在陽光的映照下倒是顯得頗為莊重。
    官員們一個個挺直了腰背,翹首以盼著晉王殿下的到來。
    他們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錯過了迎接的時機。
    待看到朱棡的車隊遠遠行來,馬蹄聲噠噠作響,那些官員便趕忙上前迎接。
    一時間,馬蹄聲、寒暄聲交織在一起。
    仿佛奏響了一曲別樣的樂章,熱鬧非凡。
    朱棡被眾人簇擁著進了議事廳,眾人分賓主落座後,朱棡一臉誠懇地開口說道:“諸位官員,今日把大家聚到一塊,就是想說說這款項調配的事兒。”
    說著他微微皺眉,神情嚴肅。
    緊接著朱棡目光緩緩從眾人臉上一一掃過,“這事那可是關乎著地方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呀,重要性想必不用孤王多說,大家心裏都有數。
    咱們得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製定更具針對性的資金分配方案。
    這錢呐得花在刀刃上,確保資金能真正落到實處,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可不能瞎折騰,讓百姓受苦呀!
    咱們都是為了這一方百姓,為了咱大明能越來越好。
    這事兒還得仰仗諸位齊心協力,共同把它辦好咯。”
    到場的各地官員聽聞此言,紛紛站起身來。
    眾人整齊劃一地拱手說道:“殿下高瞻遠矚,我等定當積極配合殿下的工作,絕不含糊。
    殿下一心為民,此等胸懷,我等佩服不已。
    定當全力以赴,不負殿下所托。”
    就在這時,被朱棡專門找過來旁聽的廣州府番禺知縣道同,也同樣站起身來。
    他先是整理了一下官服,一臉正色地說道:“是啊!為了咱大明,為了百姓,大家可得齊心協力呀。
    下官在番禺任職這些時日,那可真是深知百姓生活不易呀。”
    說道此處,他微微歎了口氣,臉上滿是憂色。
    “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缺衣少食的情況可不少見呐。
    有時候去鄉間巡查,瞧見那孩童餓得麵黃肌瘦,心裏別提多難受了。
    這款項調配若是得當,那可是能為百姓做不少實事呢!
    下官定當竭盡所能,配合殿下把此事辦妥,絕不敢有半分懈怠呀。”
    旁邊一位年長些的淮安知府陳文肅,也跟著點頭稱是。
    “道大人所言極是呀,咱們為官一方,本就該為百姓謀福祉。
    這款項調配好了能修路搭橋,能興辦學堂,諸多好事都能辦起來呢。
    隻是這各地情況不同,還得細細籌劃才是。”
    就在這時,年輕的崇明知縣況鍾站出來,恭敬地朝著朱棡拱手說道:“殿下,下官以為,咱們可以先讓各地把實際需求報上來。
    再匯總權衡,如此或許能製定出更為合適的方案來。”
    朱棡看著幾位賢官這般齊心,心中頓時感慨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