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 出兵

字數:8261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賀蘭山西,長流水。
    這裏靠近騰格裏,卻因賀蘭山融化的雪水,成為一片水草豐美之地。
    戴蒙古紅帽的老羊倌裹緊皮襖,看著瘦成皮包骨的老狗在寒風中追趕羊群,嘴裏含糊不清地念叨著台吉瘋了。
    去年的冬季很冷,大漠上的沙風吹來,凍死了不少牲畜。
    偏偏就在幾日前,騎兵跑遍了整個草灘的每一處冬季牧地,傳達領主固魯台吉的命令,讓牧民將領主的羊群和馬群送到宰桑所在之地。
    這種命令無疑讓牧民覺得熟悉,就在幾年前,東邊打了敗仗的林丹大汗過境時,台吉也下達過這樣的命令。
    不同之處在於,那次的命令,是留下種羊種馬,餘下的送到駐地;而這次的命令,是全部羊群馬群,統統都送過去。
    一個不留。
    固魯台吉當然沒瘋。
    他隻是像逆水之人,試圖捉住每一根救命稻草。
    咕嚕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野雞,就像個餓肚子的小孩,但他其實有漠南非常顯赫的出身。
    他的太祖是達延汗。
    烈祖為達延汗第三子、曾奪取北元汗位的哈不害汗、俺答汗之父,巴爾斯博羅特,汗號意為皇叔汗。
    天祖為哈不害汗的長子,北元右翼三萬戶之首、濟農,袞必裏克。
    高祖父為袞必裏克的長子,濟農那顏大兒。
    曾祖父是那顏大兒的長子,不言把都兒黃台吉,因父親病故時駐牧於甘肅大小鬆山,且身在西征瓦剌的軍中。
    因此僅繼承其父都督同知一職,沒來得及至八白室舉行繼任濟農的儀式,就被衛拉特杜爾伯特部下屬的輝特部貴族額薛勒貝所殺。
    祖父則為不言拔都兒黃台吉的長子卜失兔,年僅十三歲,在切盡黃台吉的扶持下繼承爺爺的濟農之位,在位四十八年。
    父親是薛呤黃台吉,同樣為卜失兔濟農的長子,三十六歲繼承濟農位,在位六個月,同年去世。
    而固魯台吉,是薛呤黃台吉的長子。
    他的叔叔額璘臣欺其年輕,拉攏了切盡黃台吉的曾孫、右翼三萬戶執政大臣薩囊台吉,宣揚汗號,繼承了濟農之位。
    卻使少年喪父的固魯台吉僅領不到數千部民、上千牧騎,蟄居於賀蘭山西。
    他曾將西征的林丹汗視為明主,在其兵馬過境之時奉上羊馬,卻沒能得到任何回報。
    大汗確實發兵了,卻不是為他,更不是為捍衛北元傳統。
    大汗隻是一通亂揍,橫掃右翼三萬戶、打趴下叔叔額璘臣,把漠南攪得天翻地覆,卻沒有讓他繼承濟農的想法。
    林丹大汗就不想要濟農!
    而這一次,新任大汗的命令從邊牆以南傳信而來。
    實際上固魯台吉很清楚,這個叫劉承宗的大汗血統不對,也沒有受過像樣的傳統貴族教育。
    正如大汗寄來書信,字裏行間表露出的匱乏知識一樣,他身邊顯然沒有正統汗庭的貴族侍從,甚至都不知道他出身於漠南的顯赫家族,對待他就像對待一個窩在邊鄙之地的北元小貴族一般。
    但這實際上,恰恰是因為看出劉承宗不知道他是誰,以平常心對待,反而讓力微人寡的固魯台吉感受到難得的尊重,激發出巨大的好感。
    劉承宗在信上沒有頤指氣使的讓他歸附、上貢,隻是說他們之間沒有仇恨,知道你沒有多少軍隊,部眾也貧窮難過,若你有為我效力的想法,我們就以互市的形式,你來提供馬匹羊隻,我來提供燒酒夏裝。
    以三萬為率,若提供的馬匹羊隻更多,我會依貢獻授予你或你的兒子官職。
    若你願意,我保護你在賀蘭山西駐
    牧的權力,並準你的部眾將燒酒夏裝販賣漠南二十三萬戶部,不受任何人的侵擾。
    有林丹汗珠玉在前,突然麵對劉承宗這樣一個看上去能溝通,而且很容易溝通的大汗,固魯台吉的心情複雜。
    劉承宗的使者僅在包帳坐了一個時辰,固魯台吉就完成了思考,並派人將命令下達至麾下各處冬季牧地,並將回信交給使者。
    給固魯台吉的信,是劉承宗在平涼寫的。
    收到回信時,他人已經過了固原,兵馬也抵達二道邊牆一線。
    確實像固魯台吉想象的那樣,劉承宗對他了解不多。
    但這並非是他身邊沒精通漠南事務的蒙古人才。
    劉獅子身邊有,而且還很多。
    在他的虎賁營裏,有察哈爾汗庭的大宰桑烏斯胡、高勒圖徹辰、祈他特車爾貝、噶爾瑪、格隆和尚等人。
    第(1/3)頁
    第(2/3)頁
    這幾個如今都改名了,分別叫吳思虎、高樂途、齊塔特和格爾馬。
    而作為護衛侍從的羽林騎當中,也有巴牙思虎、額林沁歹青、多爾濟達爾罕等北元武士。
    隻不過這些人無一例外,所了解的漠南事務,都是察哈爾部的情況,對自成體係的右翼三萬戶本就不甚了解。
    更別說右翼之下鄂爾多斯部眾多家族之一,袞必裏克一係上百後裔之一的固魯台吉了。
    甚至就連劉承宗,其實也並不重視這個在賀蘭山後駐牧的小貴族,之所以給其寫信,也隻是一步閑棋罷了。
    那邊一共有仨貴族駐牧,固魯台吉的勢力稍大一點,另外兩個炒兔台吉和朵兒計是親兄弟,倆人加一塊才能跟固魯台吉抗衡。
    但三個貴族綁在一起,都沒有一個營的兵力。
    劉承宗懶得挨個勸降,又擔心對寧夏用兵時,他們仨再出來縱兵劫掠,所以才給固魯寫了封信。
    在他的情報裏,三萬頭羊,固魯台吉也就能出一半,這仨小首領加一塊,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估算,才能拿出來。
    而早春的酒和夏季衣物,在草原上是最緊俏的商品。
    因為草原上釀酒的原料是奶,而寒冷的冬季,馬、羊、牛都沒奶,隻有駱駝還能產奶。
    但養駱駝的人少。
    通常情況下,在鄂爾多斯以西的草原上,牲口比例是每有一頭駱駝,就有兩匹馬、四頭牛和四十五隻羊。
    以東則沒有駱駝或極少,馬的比例則能多出一匹。
    這一比例基本上是固定的。
    貴族更青睞於馬和羊,一來群牧方便,二來經濟價值高,能有效地為財產增值,也能很好地應對災害。
    畢竟一胎倆仨小羊羔子、兩年能生三胎,養著省事不說,養到一歲半就能下羔子,三年的時間就能讓財富翻三四倍,遇上雪災風災隻要沒死絕,很快就能東山再起。
    況且羊糞能燒、奶能喝、肉內髒和血都能吃,皮做衣裳毛擀氈子,適應除潮濕外的各種牧地環境。
    除了缺乏自保能力和蹄子傷草根不能在一片地方久待之外,是沒有太大缺點的經濟牲畜。
    恰好,這兩個小瑕疵對掌握牧地的貴族來說,不算什麽。
    牧民自己則會選擇養牛,雖然養著費勁不適合群牧,但產奶多,同時拉勒勒車和氈帳,甚至運貨、貿易,是牧民手上的主要勞動力。
    而駱駝,除了耐渴之外,幾乎沒有優點,除非地形上有沙漠幹旱地帶通行的特殊需要,否則貴族和牧民都不會把它作為主要牲畜。
    脾氣壞、身上臭、尿騷味大、難以訓練和群牧,這還隻是小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不經濟。
    羊養一歲半就能下羔子,駱駝得養到五歲,
    兩三年才生一胎,一胎就下一個小崽子。
    這玩意可不冬季有奶呢,它一胎得懷四百多天。
    這種遊牧經濟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冬春季節的酒,在草原上是隻有富裕貴族才能享受到的稀罕物。
    而夏季衣裳,更不必說,誰家好人夏天穿皮襖啊?
    明蒙互市,鐵鍋和布匹都是不可或缺的貿易品。
    劉承宗這比較省事兒,他麾下負責此次貿易的大將是曹耀,地區是甘肅。
    曹耀想為此次北征提供軍需物資。
    因為甘肅現在挺肥,甘州所在的張掖綠洲本來就是好地方,現在涼州也是好地方。
    攻略甘肅那會,托洪承疇的福,涼州城外的武威綠洲,經過堅壁清野的燒荒和元帥軍的開墾,再加上本就高產的張掖綠洲,甘肅得到了完完全全的豐收。
    都督府的存糧在刨掉甘肅軍糧之外,還能結餘糧食二十萬石之巨。
    當然不論劉承宗還是曹耀,對甘肅這點兒結餘,都非常不滿。
    甘肅適合種田的土地,超過四百萬畝,而元帥軍甘肅都督府所能耕作的土地,隻有八十萬畝。
    以至於劉承宗想要遏製土壤退化、大力推廣的親田法,都有點施行困難。
    因為沒人。
    經曆戰爭創傷的甘肅,人口構成極為畸形,諸業百姓算到一塊,隻有兩萬一千餘戶,戶數甚至都沒曹耀手下的兵多。
    同時這二十萬石餘糧,也很難運到戰場上。
    一旦打起來,北路就不安了全,他得把東西先運到蘭州,再經後勤西路運至固原。
    第(2/3)頁
    第(3/3)頁
    即使是從涼州起運,也有長達一千裏的路途,要是從肅州算,那就兩千多裏了,運糧屬於開玩笑。
    但甘肅有釀酒業和大量夏季二手衣裳。
    肅州的宋賢是開當鋪的嘛,本就積壓了很多衣裳,若再收購布匹,就更多了。
    這些東西輕便好運價值高,從涼州的鎮番衛運往賀蘭山西,中間是三百裏的戈壁大漠與小綠洲草灘,用駝隊拉過去跟當地的換牛羊,更加劃算且方便。
    劉獅子的本意,是用酒、布匹和衣裳挑起固魯台吉的欲望,由他來說動另外兩個貴族,三家合力拿出羊隻馬匹,作為元帥軍進軍寧夏之後的後備物資。
    萬一不能速勝,在當地隻一隻羊,等與省了後方運十隻羊。
    可是劉承宗萬萬沒想到,自己低估了這個年代草原貴族的創業熱情。
    固魯台吉對他的提議感恩戴德,清點家當,說自己隻能湊出兩萬四千三百二十隻羊和一千零六十六匹馬。
    對於大汗所言封官一事,剩下那四千六百隻羊,實在能力有限,湊不出來了。
    如果大汗願意封我做官,我再派弟弟巴圖帶兩千三百步兵前往麾下效力。
    劉獅子看見信,整個人都是蒙的,他懷疑自己關於邊外蒙古諸部實力的情報有誤。
    不是說這家夥至多能出一萬五千隻羊嗎?得跟另外倆貴族合夥才能湊個三萬隻。
    怎麽這小子一個人就拿出兩萬四千隻羊,還有一千匹馬,關鍵還有零有整。
    變賣家產了是吧?
    劉承宗暫時沒給他回信,因為實在不希望再來兩千牧民吃他的軍糧了。
    駐營於二道邊牆之內,劉承宗並沒有一到位置就給洪承疇寄信,因為他出了固原之後,把本部人馬分了兩路。
    固原這邊人太多,不算後勤輜重的人手,就聚集了近五萬人馬,這樣的大部隊在出了二道邊牆之後,不利於迅速襲擊。
    不是他們的問題,主要還是寧夏的地理。
    固原和寧夏相連的二道邊牆之間,
    並非是一片平坦無險可守的荒漠野地。
    而是黃土高原上一連串接近荒漠化的沙溝壩子和土山,所謂的固原,隻是兩條交叉的十字線,南北的清水河穀、東西的二道邊牆。
    從清水河穀的半個城,出邊後外頭也沒啥好路,全是漫無邊際的小山。
    小山之間有條分岔路,一條向北、一條向東北。
    往北通到中衛的安寧堡和鳴沙洲堡,打下那倆堡子,軍隊渡過黃河,就能沿著黃河西岸、賀蘭山下一路向北向北,進攻沿途石空寺、棗園、廣武等十幾個堡壘,最終抵達寧夏鎮城。
    另一條兩山之間的道路通向東北的紅寺堡,道路要開闊一點,沿甜水走苦水,同樣要攻打許多堡壘,抵達的目的地是寧夏鎮城對麵,黃河東岸的靈州。
    而通過邊牆向東,還有另一個出邊的關口,叫下馬關,經韋州同樣通往紅寺堡,然後抵達靈州。
    隻不過半座城和下馬關必須分兵才能走,中間雖然有邊牆連結,但出邊後就隻能到紅寺堡匯合了。
    因為它們之間有座南北八十裏的羅山。
    劉承宗不可能一座堡壘一座堡壘的死磕,就算挨個望風而降,收降都會耽誤襲擊寧夏鎮城的時間。
    因此他的計劃,是以任權兒的第二旅為先鋒,攜禮衙尚書張獻忠為參謀,率軍自下馬關出邊,經紅寺堡直撲靈州,奪取黃河東岸。
    隨後王文秀的隴西旅為左翼,走北路直撲中衛安寧堡;東路環縣方向的丁國棟部為右翼,對付被任權兒調動的寧夏後衛。
    劉承宗則親率羽林、虎賁、宗人三營,自紅寺堡進駐靈州指揮戰役。
    當然在他身後,還有高應登的第一旅作為殿軍,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
    夜幕將近。
    劉承宗下令軍兵將寫給洪承疇的書信送出,站在二道邊牆的城關上,他將火把遞給侍從。
    五道烽燧被引燃,濃煙升上夜空。
    五門烽炮被放響,聲音震徹邊城。
    在傳信騎兵馬尾的揚塵裏,一隊隊騎騾牽馬的元帥軍騎兵在牆外列陣,一隊隊追隨煙塵,向北疾趨。
    免費閱讀.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