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李默的困難
字數:3263 加入書籤
甚至有本《江南園藝大全》裏說“臘梅嫁接要在夏季”,可他問過巷口種花的王爺爺,卻說“臘梅得在冬末春初嫁接才活”。
至於匠人對話,他想寫老匠人教主角種臘梅的場景,可怎麽寫都覺得像“教科書”,沒有半點煙火氣,編輯說“讀起來像在背知識點,不像真人聊天”。
“我昨天去烏鎮非遺文化館想找老匠人訪談,結果館長說,會傳統臘梅嫁接技藝的匠人沒幾個了,要麽年紀太大不方便見人,要麽早就不做這行了。”
李默說著,聲音低了下去,“我覺得自己太沒用了,連這點素材都找不到,還怎麽寫好番外。”
蘇木聽完,心裏有了數。
烏鎮的傳統臘梅種植技藝確實快失傳了,他前幾年做江南文化調研時,曾見過兩位老匠人,一位姓趙,住在烏鎮西柵,今年快八十了。
另一位姓錢,在鎮上開了家小苗圃,專門培育老品種臘梅。
隻是這兩位老人都不愛熱鬧,一般不接受外人采訪,得找個熟人牽線才行。
“你別著急,老匠人的事我來想辦法。”蘇木拍了拍李默的肩膀,“今天先回去休息,明天早上八點來我家,咱們一起去西柵找趙爺爺,他是烏鎮最懂臘梅的人,說不定能給你不少啟發。”
“至於資料錯誤的問題,我這裏有本民國時期的《烏鎮臘梅種植技藝》,裏麵寫得很詳細,你可以先拿去看看,對比著修正之前的錯誤。”
李默眼睛一亮,連忙接過蘇木遞來的舊書,書頁泛黃,還帶著淡淡的油墨香,裏麵不僅有文字描述,還有手繪的嫁接步驟圖,連工具的樣子都畫得清清楚楚。
“謝謝蘇老師!”他緊緊抱著書,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我今晚就把書看完,明天一定準時來!”
第二天一早,雨停了,天空放晴,陽光透過雲層灑在烏鎮的巷子裏。
蘇木和李默提著兩盒崔姝做的桂花糕,往西柵走去。趙爺爺家住在一條僻靜的巷子裏,院子門口種著兩棵老臘梅,枝幹遒勁,雖然不是花期,卻透著一股蒼勁的氣息。
敲了敲門,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打開門,正是趙爺爺,看到蘇木,臉上露出了笑容:“蘇木啊,好久沒來了,快進來坐。”
“趙爺爺,這是我的朋友李默,他想寫關於烏鎮臘梅非遺技藝的小說,特意來向您請教。”
蘇木把桂花糕遞過去,“這是家裏做的,您嚐嚐。”
趙爺爺接過桂花糕,笑著把他們讓進院子:“寫小說好啊,咱們烏鎮的老手藝,是該多讓人知道知道。”
院子裏擺著不少花盆,裏麵種的都是不同品種的臘梅,趙爺爺指著一盆枝幹纖細的臘梅說:“這是素心梅,你看它的枝幹是青綠色的,花瓣內側是白的,那盆是磬口梅,枝幹偏紫,花瓣邊緣卷得像鍾口。”
他蹲下來,輕輕撥開臘梅的枝葉,“嫁接臘梅得選‘狗牙梅’做砧木,它生命力強,接穗要選一年生的健壯枝條,芽眼飽滿才行。”
李默連忙拿出筆記本,飛快地記著,還拿出手機拍照,連趙爺爺手指的動作都拍了下來。
“趙爺爺,那嫁接的時間呢?我之前在書上看到說夏季嫁接,可王爺爺說冬末春初才對。”
趙爺爺笑了:“那本書肯定是錯的!臘梅是冬春開花,夏季溫度太高,接穗容易枯死,得等臘月過後,梅花開完了,枝條還沒發芽的時候嫁接,這時候樹液流動慢,成活率才高。”
說著,趙爺爺從屋裏拿出一套老舊的嫁接工具,有嫁接刀、綁帶、蠟塊,都是他用了幾十年的老物件。
“你看這把刀,刀刃得磨得鋒利,削接穗的時候要快,切口要平滑,這樣才能和砧木貼合緊密。”
他一邊說,一邊在一根臘梅枝條上演示,“削好的接穗要留兩個芽眼,砧木切開後,把接穗插進去,用綁帶綁緊,再塗上層蠟,防止水分流失。”
李默看得入了迷,連呼吸都放輕了,生怕錯過哪個細節。
“趙爺爺,那嫁接後要怎麽養護啊?”
“得放在半陰的地方,不能曬太陽,澆水也不能太多,等過一個月,接穗發芽了,再慢慢移到有陽光的地方。”趙爺爺說著,想起了什麽。
“我年輕的時候,跟著我爹學嫁接,第一次接了十棵,隻活了兩棵,後來練得多了,才慢慢掌握竅門。做這行,得有耐心,急不得。”
李默把這些話都記在筆記本上,連“第一次嫁接隻活兩棵”的細節都沒落下。
“趙爺爺,您能跟我說說您年輕時種臘梅的事嗎?比如有沒有遇到過什麽困難,或者印象深刻的事。”
趙爺爺坐在竹椅上,喝著茶,慢慢說起了往事。
他二十歲那年,烏鎮下了場大雪,把村裏的臘梅樹都壓斷了,他爹帶著他一棵一棵搶救,用稻草把斷枝綁好,還在樹根周圍堆上幹草保暖,最後居然救活了大半。
還有一次,他為了找一棵老品種臘梅,跑了十幾個村子,最後在一個山村裏找到了,花了半年時間才把樹移栽回烏鎮。
這些帶著煙火氣的故事,讓李默眼睛越來越亮,他突然明白,自己之前寫的匠人對話之所以不真實,就是因為少了這些“接地氣”的細節,沒有融入老匠人的生活經曆。
“謝謝您趙爺爺,我知道該怎麽寫了!”他激動地站起來,深深鞠了一躬。
從趙爺爺家出來,蘇木又帶著李默去了錢爺爺的苗圃。
錢爺爺的苗圃在烏鎮東柵,裏麵種著上百棵臘梅,有素心梅、磬口梅、虎蹄梅,還有罕見的灑金梅。
錢爺爺正在給臘梅修剪枝條,看到蘇木他們,熱情地打招呼:“來得正好,我正給臘梅疏枝呢,你們來得早,還能看到臘梅結的果子。”
臘梅的果子呈橢圓形,青綠色,掛在枝頭,像小小的燈籠。
“很多人隻知道臘梅開花好看,不知道它還結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