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煙火氣

字數:3439   加入書籤

A+A-


    周日晚上,林曉禾把整理好的證據和創作手記發給秦玉明,秦玉明立刻安排編輯在《巷口茶館》的章節末尾加了“作者聲明”,附上證據圖冊的鏈接,還在網站首頁推了“為‘青禾’正名。
    烏鎮老茶館的真實日常”的專題!
    周一早上,蘇錦和沈亦舟的公眾號推送了專題文章,標題是《你質疑的“不真實”,都是烏鎮老茶館的真實日常》。
    裏麵詳細介紹了賒賬習俗的由來、蓋碗與玻璃杯的使用場景,還放了老賬本照片、楊大爺和老茶客的訪談視頻,最後附上了林曉禾的創作手記。
    文章剛推出去,就有讀者留言:“原來真的有賒賬習俗!看了賬本照片,突然覺得之前的質疑太草率了,向作者道歉!”
    “老茶客用蓋碗、遊客用玻璃杯,作者其實寫了,是我之前沒注意看,對不起!”
    “作者為了細節去茶館采風,還找老茶客訪談,這種態度值得肯定,以後會一直追更!”
    林曉禾看著這些留言,眼淚又掉了下來,這次卻是感動的。
    她打開和蘇木的聊天框,發了句:“蘇老師,謝謝你們,讀者終於理解了。”
    蘇木很快回複:“這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你用真實的細節打動了讀者,以後繼續寫下去,把更多烏鎮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下午,秦玉明給林曉禾打電話,語氣裏滿是興奮:“曉禾,好消息!《巷口茶館》的點擊量今天漲了三成,還有兩家出版社聯係我,想跟你談實體書出版,重點突出‘小說裏的真實江南’這個主題!”
    林曉禾握著手機,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她走到書桌前,翻開那本采風筆記,看著裏麵的文字和照片,突然明白。
    好的故事不需要刻意煽情,不需要迎合所有人,隻要守住“真實”,把生活裏的煙火氣寫出來,就一定能打動人心。
    她打開文檔,開始寫《巷口茶館》的下一章。
    這次,她沒有再猶豫,而是把周末收集到的細節都寫了進去。
    楊大爺早上擦老茶客常坐的位置,周老伯在茶裏加話梅,門口的石板凳上坐著聊天的街坊,還有賬本裏那筆“王阿婆賒4塊5茶錢”的記錄。
    她在章節末尾寫道:“我曾害怕這些細碎的真實不被理解,直到楊大爺拿出泛黃的賬本,老茶客們說起當年的事,才明白,江南故事的魂,從來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藏在蓋碗的茶香裏、賬本的字跡裏、老人們的回憶裏。這些帶著溫度的真實,會一直陪著我寫下去。”
    這一章發布後,評論區裏滿是好評,有讀者說“這才是我想看的江南茶館”。
    有讀者說“看完想去老楊茶館坐一坐,用蓋碗喝杯碧螺春”。
    還有讀者說“期待作者寫更多茶館裏的真實故事”。
    林曉禾看著這些評論,嘴角忍不住上揚。
    她以後的寫作之路可能還會遇到困難,但隻要想起烏鎮巷口的老茶館,想起楊大爺和老茶客們的笑容,想起蘇木、秦玉明他們的支持,就有了繼續寫下去的勇氣。
    十一月末的烏鎮裹著冷意,清晨的風卷著碎雨打在窗欞上,江源站在“老李家院”的門口,手裏攥著皺巴巴的拍攝計劃,臉色比頭頂的陰雲還沉。
    距離《老院舊事》漫改關鍵場景拍攝隻剩三天,原本定好的拍攝場地,主人李伯卻突然變卦。
    說“擔心劇組吵鬧影響老母親休息”,死活不讓工作人員進院,連之前簽好的場地使用協議都不認了。
    “江導,咱們再跟李伯說說?”副導演小張抱著一堆道具清單,語氣裏滿是焦急,“這院子的布局、老木門的樣式,跟劇本裏寫的‘主角家老院’一模一樣,換別的場地根本找不到這麽貼合的!”
    江源歎了口氣,他已經跟李伯磨了一上午,從承諾控製拍攝音量,到提出給老母親請護工,甚至願意加錢,可李伯油鹽不進,最後幹脆關了門,任憑怎麽敲門都不開。
    《老院舊事》漫改是木槿傳媒今年重點項目,劇本裏“主角與爺爺在老院臘梅樹下談心”“主角離家時在木門貼春聯”這兩個關鍵場景,都需要在有年代感的老院子裏拍攝。
    江源團隊兩個月前就看中了李伯家的院子,特意等院裏的臘梅長出花苞才定好拍攝時間。
    現在突然換場地,不僅之前的準備全白費,還可能錯過臘梅花期,影響畫麵效果。
    “小張,你聯係一下烏鎮文旅局,問問他們有沒有備案的老院子資源。”
    江源揉了揉眉心,“我再給蘇木打個電話,他在烏鎮人脈廣,說不定能有辦法。”
    掛了副導演的電話,江源指尖在手機屏幕上懸了半天,才撥通蘇木的號碼。
    之前李默的創作瓶頸、周慧的庫存危機,都是蘇木幫著解決的,這次實在沒辦法,隻能再麻煩他。
    蘇木接到電話時,正在院子裏給臘梅纏保溫草繩。
    聽江源說完情況,他停下手裏的活:“李伯的脾氣我知道,他最在意老母親,之前拒絕過不少遊客拍照,就是怕吵著老人。你別著急,我先去跟李伯聊聊,看看能不能勸勸他,同時我也問問街坊,有沒有閑置的老院子,雙管齊下。”
    掛了電話,蘇木直奔李伯家,敲了半天門,裏麵才傳來李伯悶悶的聲音:“我說了不借就是不借,你們走吧!”
    “李伯,我是蘇木,不是劇組的人。”蘇木放緩語氣,“我就想跟您聊聊,不耽誤您多少時間。”
    門裏沉默了一會兒,終於“吱呀”一聲開了條縫,李伯探出頭,臉上滿是疲憊。
    “蘇木啊,不是我不通情理,我媽今年八十七了,心髒不好,稍微有點動靜就睡不著,劇組那麽多人,肯定會吵到她。”
    蘇木跟著李伯走進院,看到屋裏的老母親正靠在藤椅上打盹,蓋著厚厚的棉被。
    “我明白您的顧慮,”蘇木遞過一杯溫茶,“江導他們也知道老人身體不好,說拍攝時會把設備音量調到最低,工作人員都穿軟底鞋,每天隻拍四個小時,避開老人午休和晚上休息的時間。”
    “而且他們還準備了護工,白天可以幫您照顧老人,拍攝結束後,還會把院子裏的破損處修補好,再給您裝個新的保溫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