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臘月十五

字數:3205   加入書籤

A+A-


    “李默的《烏鎮年俗記》不是快印出來了嗎?要是辦新書發布會,我想把這些漢服成品展示出來,搞個小型漢服秀,請幾個朋友當模特,穿上漢服走秀,再配上烏鎮的年俗音樂,既能宣傳李默的書,又能推廣我的漢服店,你們覺得怎麽樣?”
    蘇木想了想,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挺好的!新書發布會加漢服秀,形式新穎,還能吸引更多人來,街坊們肯定也願意來看熱鬧。”
    “到時候可以在楊大爺的茶館辦,茶館空間大,還能擺幾張桌子,讓大家坐著喝茶、看秀、看書。”楊大爺的茶館在烏鎮老街中心,平時街坊們都愛去那兒喝茶聊天,人流量大,確實是個辦活動的好地方。
    李默也點點頭,眼裏滿是期待:“我沒問題!這樣還能讓更多人了解我的書,了解烏鎮的年俗,要是能把漢服和年俗結合起來,肯定更有特色。”
    崔姝也說:“到時候我可以做些小吃,比如春卷、桂花糕,再煮些熱茶,讓來的人既能看秀、看書,又能吃好吃的,肯定熱鬧。”
    蘇錦興奮地說:“我可以幫忙宣傳!把漢服秀和新書發布會的消息發在我的公眾號上,再配上慧姐漢服小樣的照片和李默哥書的插圖,肯定能吸引很多粉絲關注,說不定還能吸引外地遊客來參加。”
    沈亦舟也說:“我可以幫忙拍照片、剪視頻,到時候把活動的過程拍下來,發在社交賬號上,幫他們多宣傳宣傳。”
    幾人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把新書發布會和漢服秀的細節定了下來。
    時間定在臘月十八下午,地點在楊大爺的茶館,周慧負責準備漢服秀,李默負責準備新書和宣傳物料,崔姝負責準備小吃和熱茶。
    蘇錦和沈亦舟負責宣傳和拍攝,蘇木和徐佳瑩則負責聯係楊大爺,幫忙布置場地。
    “太好了!咱們分工明確,肯定能把活動辦得很成功。”周慧高興地說,眼裏滿是信心。
    李默也點點頭:“謝謝大家幫忙,要是沒有你們,我肯定辦不成這個活動。”
    蘇木笑著說:“咱們都是朋友,互相幫忙是應該的,再說,這也是在宣傳咱們烏鎮的文化,是好事。”
    幾人又聊了一會兒,周慧和李默就陸續離開了。
    崔姝去廚房準備晚飯,蘇錦和沈亦舟則去院子裏整理搭棚子的材料,把鬆木、塑料頂、釘子、繩子分類放好,方便明天王師傅過來搭棚子。
    晚飯的時候,崔姝做了臘味合蒸、炒青菜、豆腐湯,還有剛買的醬鴨,幾人圍坐在餐桌旁,吃得格外香甜。
    “明天王師傅就來搭棚子了,搭好棚子,咱們就能在裏麵煮茶、烤紅薯了。”沈亦舟一邊吃一邊說,眼裏滿是期待。
    蘇錦點點頭:“是啊,到時候咱們再把剪紙和風車掛在棚子裏,肯定特別有年味。”
    不知不覺就到臘月十五了,晨霧還沒散盡,巷口老茶館飄來的茶香攪得溫柔起來。
    楊大爺的“老楊茶館”木門虛掩著,門板上去年的春聯邊角微微卷起,卻還透著暗紅的喜慶,像是在等新的熱鬧上門。
    門楣上掛著的舊燈籠,燈穗子褪成了淺褐色,風一吹就輕輕晃,像是在跟路過的麻雀打招呼。
    蘇木和徐佳瑩來得最早,手裏提著剛從鎮上“文墨軒”買的紅綢帶和新燈籠。
    徐佳瑩穿了件米白色的棉襖,領口綴著一圈淺灰的兔毛,袖口還繡著小小的臘梅圖案。
    是前幾天崔姝幫她縫的,走在青石板路上,棉鞋踩過融化的雪水,發出輕輕的“咯吱”聲,鞋底沾著的碎雪落在地上,很快就化成了小小的水窪。
    “楊大爺,我們來搭把手!”她推開木門,門軸發出“吱呀”一聲,像是老夥計的問候。
    就看見楊大爺正拿著長竹竿,試圖把屋簷下掛歪的舊燈籠扶正。
    竹竿在他手裏顯得有些沉,他踮著腳,額角已經沁出細汗,鬢邊的白發沾著霧氣,看著格外顯眼。
    “哎呀,你們可來了!”楊大爺放下竹竿,臉上露出笑意,皺紋裏都裹著暖意,手上的老繭蹭過衣襟,留下淡淡的木屑味。
    “我正愁這些燈籠掛不齊,眼睛越來越花了,舉著竹竿都看不清位置。裏麵的八仙桌我都用堿水擦幹淨了,木縫裏的茶漬都摳掉了,就等著你們把那些手稿、插圖貼起來,添點書香氣。”
    蘇木把燈籠放在牆角,挽起袖子就去搬梯子。
    梯子是楊大爺家傳下來的竹梯,竹節分明,摸起來還帶著點溫潤的包漿。
    “您歇著,掛燈籠、貼東西這些活交給我們。阿瑩,你把李默的手稿拿出來,咱們先規劃下貼在哪兒合適,別顯得亂。靠窗的位置光線好,適合貼那些帶插圖的,街坊們路過能一眼看見。”
    徐佳瑩應了聲,從布包裏拿出一疊厚厚的稿紙。
    都是李默特意打印的《烏鎮年俗記》節選,紙是從老街買的牛皮紙,摸起來厚實有質感,上麵印著黑色的楷體字,還有李默手繪的插圖。
    有描寫臘月初八煮臘八粥的段落,插圖裏的老太太正往粥裏加紅棗,有祭灶神的細節,灶台上擺著灶糖和清水,旁邊的小孩正踮著腳看,還有撣簷塵的場景,一家人拿著長竹竿,笑著清理屋簷下的灰塵。
    每一張都用紅繩捆著,邊緣裁得整整齊齊,沒有一點毛邊。
    她蹲在八仙桌旁,把稿紙一張張展開,陽光透過茶館的木窗格子灑在紙上,把黑色的字跡照得格外清晰,連插圖裏小孩棉襖上的補丁紋路都能看清。
    “你看,這張寫抹粥粘福的,貼在靠窗的位置正好,窗外就是巷口的臘梅樹,到時候陽光照著稿紙,臘梅的影子落在上麵,多有味道。”
    她指著一張稿紙,上麵畫著兩個小孩,正用勺子往門框上抹臘八粥。
    粥汁順著門框往下淌,還冒著淡淡的熱氣,旁邊的大人笑著遞勺子,畫麵鮮活得像是能聽見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