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三章 交流想法

字數:3279   加入書籤

A+A-


    可竹絲在她手裏卻格外不聽話,要麽挑錯了經線,要麽壓錯了緯線,還不小心被竹絲邊緣劃破了手指,滲出一點血珠。
    “看著簡單,做起來也太難了!”林夢柔笑著搖搖頭,眼神裏卻滿是執著,“周師傅,您再教我一次,我一定學會。”
    周師傅耐心地手把手教她,糾正她的手勢和力道。
    在周師傅的指導下,林夢柔慢慢找到了感覺,雖然編出來的花紋還有些歪歪扭扭,但已經能看出雛形了。
    “太有成就感了!”她舉起自己編的小掛件,興奮地說,“這種親手創作的感覺,是電腦設計給不了的。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麽竹編產品能讓人覺得有溫度了。”
    第二天,他們去了沈師傅的緙絲坊。沈師傅特意準備了一台小型緙絲織機,現場演示了“通經斷緯”的核心技法。
    他手指拈起一根彩色絲線,穿過梭子,然後將梭子快速穿梭在經線之間。
    隨著梭子的移動,一幅蘭草紋的圖案逐漸在素色的麵料上顯現出來,線條流暢,色彩過渡自然,像極了水墨畫。
    “緙絲最講究‘通經斷緯’,經線是固定的,緯線根據圖案的顏色不斷更換,這樣才能織出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的圖案。”
    沈師傅一邊織,一邊講解,“比如這蘭草的葉子,要從深綠到淺綠漸變,就得換三種不同深淺的絲線,每換一種絲線,就要重新起頭、收尾,不能有一點破綻。”
    陳陽湊得很近,仔細觀察著沈師傅換線、穿梭的每一個細節,還用相機拍下了不同針法的特寫。
    “這種針法太精妙了!”他感慨道,“蘭草的葉脈用細絲線,邊緣用略粗一點的絲線,這樣就能呈現出立體感。我之前設計圖案,隻考慮了視覺效果,沒有考慮工藝的可行性,現在看來,好的設計必須和工藝緊密結合。”
    接下來的幾天,他們還拜訪了做榫卯結構的老木匠張師傅、做油紙傘的劉師傅、做藍印花布的吳匠人。
    每到一處,他們都認真聽手藝人講解技藝要點,仔細觀察製作過程,有的設計師還親手嚐試操作,感受傳統工藝的複雜與精妙。
    在拜訪做榫卯結構的張師傅時,張師傅用幾塊簡單的木材,現場演示了“燕尾榫”的拚接過程。
    他沒有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隻是將兩塊木材的榫頭對準、用力一敲,就牢牢地拚接在了一起,無論怎麽晃動都紋絲不動。
    “榫卯結構的精髓在於‘以木克木’,利用木材的紋理和力學原理,讓結構本身變得牢固耐用。”
    張師傅說,“好的榫卯結構,能曆經百年而不鬆動,這是現代工藝比不了的。”
    趙磊拿著尺子,仔細測量著榫頭和榫眼的尺寸,認真記錄在筆記本上。
    “這種結構太神奇了,如果能把榫卯結構運用到家具設計中,既環保又耐用,肯定能受到消費者喜歡。”
    “不過榫卯結構對尺寸的要求太精準了,差一絲一毫都拚不上,批量生產的時候,如何保證尺寸的一致性,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拜訪做油紙傘的劉師傅時,劉師傅的一句話讓大家深受啟發。“油紙傘不僅是遮雨的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符號。”
    劉師傅一邊給傘麵刷桐油,一邊說,“以前的傘麵會畫山水、花鳥,圖案複雜,製作周期長,價格也貴,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喜歡這麽複雜的圖案,也沒那麽多時間等待。”
    “咱們可以把傳統紋樣簡化,或者結合現代元素,比如卡通形象、簡約幾何圖案,讓油紙傘既好看又實用,還能成為年輕人喜歡的裝飾品。”
    周慧深有感觸地說:“劉師傅說得太對了!傳統工藝的傳承不是墨守成規,不是把老物件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而是要在保留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與時俱進,貼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審美喜好。”
    “咱們的‘蘇州記憶’係列,就是要做‘有溫度、有故事、有顏值、有用途’的產品,讓年輕人願意買、願意用、願意分享,才能真正讓傳統工藝活起來。”
    經過一周的深度探訪,聯合團隊對蘇州的傳統工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設計思路也逐漸清晰起來。
    他們回到“古藝新境”,正式進入產品研發階段。
    “古藝新境”特意開辟了一個專門的設計工作室,位於中院的西側,房間寬敞明亮,窗外就是庭院裏的玉蘭樹。
    工作室裏擺放著從各個手藝人那裏收集來的工具、材料和半成品。
    竹絲、絲線、木材、藍印花布麵料,牆上貼滿了傳統紋樣的打印稿、產品設計草圖和工藝流程圖,濃鬱的創作氛圍讓人一進來就忍不住投入其中。
    團隊的第一個研發目標,是打造“工藝融合”係列產品,將兩種或多種傳統工藝有機結合,創造出既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獨特產品。
    在第一次研發會議上,林夢柔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咱們可以把緙絲和竹編結合,設計一款收納籃。竹編做籃身,保證產品的實用性和透氣性,適合存放衣物、零食、化妝品等日常用品。”
    “緙絲做籃蓋和提手,增加產品的美觀度和文化內涵,讓收納籃不僅是工具,更是一件裝飾品。”
    這個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這個思路很好!”陳陽立刻響應,“竹編的質樸和緙絲的精致能形成很好的對比,而且兩種工藝都是蘇州的代表性非遺,結合在一起,能更好地體現‘蘇州記憶’的主題。”
    趙磊也點頭表示讚同:“從工藝落地的角度來看,竹編籃身的製作難度不大,周師傅和學員們已經能熟練掌握基礎編織技法,緙絲部分有沈師傅和佳瑩把關,技術上沒有問題。”
    “關鍵是要解決緙絲與竹編的銜接問題,還有成本控製,不能讓產品定價太高,失去了日常用品的屬性。”
    徐佳瑩補充道:“我覺得可以在籃蓋的邊緣做一圈竹製邊框,把緙絲麵料固定在邊框上,這樣既牢固又美觀,提手可以做成可拆卸的,方便清洗。另外,緙絲的紋樣可以設計得簡約一些,減少製作時間,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