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章 兒,鬥膽

字數:10795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book chapter list
    
     “——卿到底在想什麽?!!”
    回到後殿,天子啟便隻覺氣不打一處來,等待晁錯、劉榮二人的功夫,已是負手在禦榻前左右走了幾十個來回。
    待殿門外傳來腳步聲,天子啟便嗡而抬起頭,在晁錯剛抬腳邁入殿內的刹那,天子啟終是再也壓抑不住,將滿腔怒火盡數宣泄而出。
    “今日之事有多重要,難道還要朕再三提醒嗎?!”
    “這一天,卿等了多少年?!”
    “——朕又等了多少年!!!”
    砰!
    一時氣急,天子啟更是顧不得尊榮,抬腳便將一台宮燈踹翻在地。
    而後,又怒目圓瞪的抬起頭,望向晁錯的凶狠目光,更是恨不能直接將晁錯活活嚼碎。
    在一旁,繼續旁觀吃瓜的劉榮,倒還在掂量天子啟這滔天盛怒,究竟有幾分真、幾分假;
    但常在天子啟身邊伺候,尤其又許多次經曆這君臣二人商談、溝通的宮人們,此刻卻是無不戰戰兢兢地低下頭去,連眼皮都不敢輕易抬起。
    ——隻有這些人才知道:此時的天子啟,是當真怒到了極致。
    或許在不了解君臣二人的相處模式、不足夠了解天子啟的人——比如劉榮這樣的‘外人’看來,天子啟縱是惱怒,也沒忘稱晁錯一聲‘卿’,就算是動了真火,也總還殘存些理智;
    但隻有這些宮人們知道:平日裏,天子啟在非正式場合,一向是以‘老師’來作為對晁錯的稱呼。
    從老師,到一聲不鹹不淡,還帶著惱怒的:卿。
    孰親孰遠,一目了然……
    “說話!!!”
    “——當著百官不說,當著朕的麵也不說!!!”
    “難道是想等那劉濞老賊兵臨長安,把我二人都送去見先帝,用頭發蓋住臉、嘴裏含著米糠見了先帝再說嗎?!!!!”
    又是接連幾聲咆哮出口,天子啟麵上隻陡然湧上異樣的潮紅,胸膛更是如風箱般劇烈起伏,便是身形,也有了些不穩的征兆。
    見此變故,劉榮自是趕忙上前,小心攙扶著老爺子在禦榻上坐下身,又輕輕拍打著老爺子的後背,暗地裏,卻是飛速運轉起大腦。
    古怪!
    天子啟竟然沒在演戲,而是真的在發怒!
    難道天子啟,不知道恩師晁錯是個什麽德行?
    還是說平日裏,晁錯根本就不像今日,在朔望朝所表現出的那般瞻前顧後,這一前一後的巨大反差,才氣的天子啟如此雷霆震怒……
    頭腦飛速運轉著,劉榮手上也沒耽擱,又是拍背又是撫胸,總算是將皇帝老爹的情緒安撫下些許。
    稍冷靜了些——至少不再是開口就要抑製不住的惡龍咆哮,天子啟又深吸一口氣,將粗重的鼻息捋緩了些。
    隻是剛要開口,那才被強壓下的惱怒,便再度鑽進了話語中的字裏行間。
    “以劉濞作為開端,再稍帶上齊係、淮南係,以及趙、楚——這不是早就定下的方略嗎?”
    “這碗肉湯裏,隻有劉濞老賊,才是那塊難啃的硬骨頭,其餘諸王,都不過是湯湯水水而已——這不也是卿親口對朕說過的話嗎?”
    “湯湯水水可以喝掉,也可以灑掉,但吳王劉濞這根硬骨頭,卻必須要啃下來——這難道不是當年,卿說服朕支持《削藩策》的說辭嗎?”
    ···
    “朕籌謀布局這麽多年,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好不容易把這碗湯熬好,端到了卿麵前。”
    “怎卿手裏,卻僅拿了隻湯勺?!”
    “——誰人吃肉湯,是圖那清湯寡水!!”
    “早說隻喝湯,朕又何必信了卿那般說辭,費盡心思煮這一鍋肉!!!”
    三兩句話的功夫,天子啟才剛平複下去的情緒,便不由再度洶湧而上,氣喘如牛之餘,甚至還吭吭幹咳了起來。
    天子啟這般惱怒,再三平複都壓不下火氣,晁錯卻仍是如方才朔望朝那般,猶豫不決的低頭站在原地。
    時不時抬起頭,顫著嘴唇想要開口,終又將趕到嘴邊的話咽回肚中,再度恢複到先前的模樣。
    敏銳察覺到這異常的狀況,劉榮隻心下一動,開始從天子啟方才,那番含怒而發的話語中,提取起關鍵信息。
    隻稍一思慮,便也基本篤定了自己的猜想:今日這一遭,並非是天子啟早有預謀,而是同樣大大出乎了天子啟的預料。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今日朔望朝,晁錯一反常態,又毫無征兆的臨陣退縮,讓事態都隱隱有些脫離天子啟的掌控。
    也正是因此,天子啟才會如此大動肝火,不顧晁錯和自己還有一層‘師生’的關係,肆意宣泄著起了胸中怒火。
    “嘶……”
    “什麽情況?”
    思慮再三,劉榮決定繼續觀察一下,弄清楚事態原委再做決定。
    而在禦榻之上,天子啟又是一陣喘粗氣,總算是將洶湧的怒火再度壓了下來。
    隻那滿是凶光的雙眸,不偏不倚的落在身前不遠處的恩師晁錯身上,明顯是非要晁錯給個交代不可。
    感受到天子啟這恨不能活吞了自己的凶狠目光,晁錯總是再怎麽不願,終也隻得硬著頭皮開口。
    隻是開口第一句話,便氣的天子啟怒極反笑,望向晁錯的目光中,更是帶上了滿滿冷意……
    “臣認為,袁盎所言,不無道理……”
    “與其通過削奪封土,來給劉濞提供舉兵作亂的借口,倒不如……”
    “額,倒不如先將劉濞,排除出《削藩策》所要針對的範圍,將關東諸侯藩王分化瓦解,再逐個擊破……”
    晁錯話音未落,天子啟便已是被氣笑,目光死死盯著晁錯,一邊笑,一邊又再度幹咳起來。
    又過了好一會兒,殿內的咳嗽聲逐漸消失,天子啟那極盡譏諷的話語聲,卻更讓氣氛沉悶的三分。
    “好啊~”
    第(1/3)頁
    第(2/3)頁
    “好……”
    “自先帝元年至今——明爭暗鬥二十多年,甚至都不願同赴一宴、共食一席,見麵就要擼起袖子、怒目而視的死對頭,唵?”
    “到了朕要削藩的關頭,這二人,竟反是冰釋前嫌,握手言和?!”
    “更兄弟鬩牆,同仇敵愾的對付起朕來了?!!”
    ···
    “嗬……”
    “好好好……”
    “好的很呐~!”
    “卿,很好……”
    麵上掛著笑意,緊咬著後槽牙,一字一句從牙縫中擠出這些話,天子啟那已然生出殺意的目光,將麵前的恩師晁錯徹底鎖定。
    而在天子啟身前不遠處,隨著天子啟口中每道出一個字,晁錯的頭,便每低下去一分;
    到最後,已是下巴戳著前胸,就差沒把整張臉都貼在胸前。
    至此,便是深知自己不好摻和,甚至不該開口的劉榮,也終於看不下去了。
    “不曾得立為儲,本不該在這樣的朝政大事上輕易開口。”
    “但晁內史此番作為,實在是讓我感到不解。”
    “便鬥膽,請晁內史為我解惑。”
    如是道出一語,劉榮也不忘側過頭,和皇帝老爹眼神交流一番。
    ——父皇別氣,兒臣先問問;
    問問晁錯這腦子裏,到底在想些什麽玩意兒……
    接收到劉榮以眼神發來的信息,天子啟隻竭力深吸一口氣,用盡全身的力氣,才將怒意暫時壓下稍許。
    卻也是冷哼一聲,就勢拂袖側過身去,已然是連看都不想看晁錯一眼,卻也算是默認了劉榮的請求。
    得到皇帝老爹的許可,劉榮也是深吸一口氣,才暗下斟酌著用詞,滿是疑惑地抬頭望向晁錯。
    “《削藩策》,是晁內史所獻——而且是早在先帝之時,便再三進獻的國朝大政。”
    “對於《削藩策》,先帝最開始的態度是留中不發,不予置評。”
    “後來,見晁內史再三進獻,先帝也曾隱晦的評價道:時機未到。”
    “——若不是父皇,以監國太子之身鼎力支持,晁內史這紙《削藩策》,恐怕早在先帝之時,便會被嚴詞駁斥。”
    “現如今,晁內史如償所願,父皇推行《削藩策》在即,晁內史,又為何臨陣退縮了呢?”
    ···
    “莫非晁內史不知:父皇推行《削藩策》,就是為了名正言順的收拾吳王劉濞——那至今已有近二十年,都不曾朝覲長安天子的亂臣賊子嗎?”
    “還是當年,晁內史隻是借《削藩策》揚名於朝野,如今得位九卿之列,便不願再為父皇衝鋒陷陣了?”
    這些話,劉榮不單是在替天子啟問,也同樣是在為自己問。
    ——太奇怪了。
    晁錯有今日這番舉動,實在是太奇怪了。
    方才朔望朝,見晁錯關鍵時刻掉鏈子,劉榮還當是晁錯向來如此,爛泥扶不上牆。
    畢竟過去這十來年當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劉榮都隻是太子宮裏的皇長孫——尤其還是庶長孫,活脫一個透明人;
    別說是了解晁錯的為人、脾性了,就連見到晁錯、和晁錯互相打個招呼的機會,都得指望逢年過節時的重大場合。
    先帝駕崩,天子啟儲君即立,劉榮才算是完成了從‘皇長孫’到皇長子的身份轉變。
    雖然身份提高了不少,但在朝政方麵的話語權,卻也還是和往日大差不差。
    無論是曾經那個皇庶長孫,還是如今這個皇庶長子——隻要一日未得立為儲,劉榮便一日無法插手朝政之事。
    直到方才,天子啟因晁錯臨陣退縮大發雷霆,甚至都已然生出殺意,劉榮這才意識到:自己先前對晁錯的判斷,似乎是產生了些許偏頗。
    似乎晁錯,並非是向來如此,也並不是‘本就扶不上牆’的爛泥;
    而僅僅隻是今日,晁錯不知出於什麽原因,才一反常態的在《削藩策》一事上,背刺了當今天子啟。
    縱是不熟於朝政,也與朝公百官無甚交集,劉榮至少也還知道:晁錯這個法家名士,修的是法家法、術、勢這三個分支中,更注重權謀的‘術’。
    所謂術,指的便是人主禦下、人臣奉君之術。
    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君主辨別忠、奸,恩威並施,駕馭臣下;臣子侍奉君主,為王前驅的技術。
    一個鑽研權謀、整日裏揣摩君主,並成功揣摩出《削藩策》這一重大成果的內史晁錯,怎會不知道自己今日所為,究竟意味著什麽?
    可即便是知道,晁錯最終,卻也還是這麽做了。
    ——明知道這麽做,會讓天子啟對自己大失所望,更甚是認為這是晁錯對天子,乃至漢家的的背叛,晁錯,也還是這麽做了。
    這才是真正奇怪的地方。
    當今天下,研究‘如何把天子侍奉好’這一課題,研究成果最好的內史晁錯,一反常態的背刺了天子啟。
    這,才是讓劉榮甘願冒險,也非要替皇帝老爹問上一問:晁內史,到底在想什麽?
    太奇怪了……
    實在是太奇怪了……
    “臣,萬死……”
    “竟惹得陛下如此震怒,臣,無顏以麵陛下……”
    漫長的沉默過後,晁錯終還是略過了劉榮,直接向天子啟拱手告罪。
    第(2/3)頁
    第(3/3)頁
    本就正氣頭上,不指望晁錯能說出個所以然,見晁錯又隱約一副‘等陛下冷靜下來再談’的架勢,天子啟隻煩躁的一擺手,便算是準了晁錯‘告退’的申請。
    待晁錯的身影消失在殿門外,又沉默許久,將怒火再壓下去些,天子啟才終是長呼出一口濁氣;
    感受著那撲打在口鼻間的炙熱,天子啟又本能的側過身,拿帕子在口鼻間一抹。
    再低頭看了看,確定手中的帕子仍潔白如霜,不見半點猩紅,這才重新坐正了身。
    “不對勁。”
    “晁錯今日,很不對勁!”
    許是稍冷靜了下來,頭腦也不再被先前那滔天怒火所充斥,天子啟悠悠一語,便點名了其中的關鍵。
    見此,劉榮也算是再次確定:平日裏,晁錯絕對不是今日這般模樣。
    念及此,又發現皇帝老爹的目光,已再次帶著詢問之意朝自己望來,劉榮思慮再三,終也是緩緩點下頭。
    “兒對晁錯這個人,並不很熟悉。”
    “若非父皇方才那般盛怒,兒都要以為平日裏,晁錯就已是那副不堪的模樣了。”
    “既然不是,那晁錯今日的異常,便很值得父皇去深究。”
    皇長子生存第一法則:絕不對君父有所隱瞞,主打一個真誠和坦然。
    果不其然,感受到劉榮語調中的坦誠,天子啟緊繃著的麵色也稍舒緩了些。
    便見劉榮稍吸一口氣,繼續道:“先帝時,晁錯屢獻《削藩策》,卻為先帝再三駁回,晁錯卻越挫越勇,非但沒有放棄,反而還將《削藩策》愈發完善。”
    “連先帝都沒能讓晁錯退縮,那就證明今日朔望朝,讓晁錯產生動搖的,並非是強權。”
    “——至少不會是‘可能會坐上皇位’的吳王劉濞。”
    “若非如此,晁錯也不會先拿出《削藩策》,之後又因為畏懼而避開吳王;”
    “而是早在先帝時,便不會提及以吳王劉濞,來作為長安削藩的開端——更甚是壓根就不會獻《削藩策》。”
    一番話道出口,惹得天子啟再一點頭,劉榮麵上疑惑之色卻是愈發深沉。
    劉榮想不明白。
    劉榮不知道這人世間,除了當今天子啟之外,還有什麽人、什麽事,能讓晁錯在《削藩策》上退縮。
    很顯然,天子啟此刻,也抱有同樣的疑惑。
    “從先帝時,晁錯初獻《削藩策》開始,朝堂內外,反對晁錯的聲音便從不曾斷絕。”
    “遠的不提——便是去年,丞相都還在因《削藩策》一事,而和朕頂牛較勁。”
    “要不是你小子橫插一腳,說不定朕此刻,尚還在為丞相頭疼呢……”
    ···
    “這麽多年都過來了,晁錯不至於因為某個人的勸說,而在《削藩策》上有所動搖。”
    聽聞此言,劉榮麵上緩緩點頭,暗下卻因天子啟的前半句話,而生出一種極為怪異的成就感。
    ——在原本的曆史上,沒有劉榮這個蝴蝶撲棱翅膀,天子啟和丞相申屠嘉在《削藩策》一事上,幾乎是到了針鋒相對的地步。
    現如今,長安朝堂是假裝‘帝相不和’,天子啟生怕演的不夠真,從而無法讓吳王劉濞上當;
    而在原本的曆史線,長安朝堂‘帝相不和’,卻是切切實實存在的真實狀況。
    彼時的天子啟一邊忙著粉飾太平,以免‘帝相不和’一事影響長安平叛大軍的軍心,一邊忙著掃除申屠嘉這個阻礙,可謂是忙的焦頭爛額。
    最終,天子啟用一手極為肮髒的‘私掘太廟牆垣’,配合著恩師晁錯,將丞相申屠嘉活活氣死在了任上。
    而吳王劉濞,也就此得到了‘長安天子德不配位’的理論依據,悍然起兵,發動了那場波及大半個漢室版圖的吳楚七國之亂……
    “這次有老丞相鎮壓朝野,一切,都會進行的更順利吧……”
    如是想著,劉榮也不由輕聲一歎,蒙在心頭的陰雲也散去不少。
    就這麽不由自主的回憶著,回憶著;
    從原本那個曆史時間線,晁錯得天子啟授意,私下挖開太廟外牆,又故意讓申屠嘉撞見;
    到申屠嘉自以為抓住了晁錯的把柄,馬不停蹄的入宮彈劾;
    再到天子啟止口否認,偏袒晁錯,認為申屠嘉‘年邁眼花’,激的申屠嘉信誓旦旦的猛拍胸脯,帶天子啟去了太廟。
    最終卻發現那麵才剛被挖開的外牆,已經不知何時被恢複如初。
    意識到這是天子啟為自己設的局,老丞相仰天長歎,一口老血噴出,旋即不久於人世……
    !!!
    刹時間,一道塵封的記憶如電光火石般閃過,讓劉榮陡然瞪大了雙眼!
    隻片刻之後,又強自按捺下激動,平複下心情,捋順鼻息;
    確定自己的語氣不會帶上情緒波動,這才帶著猶豫不決的語氣,試探著開口道:“既非為強權所迫,會不會……”
    “是身邊的至親?”
    話說出口,覺得這番話‘未卜先知’的嫌疑似乎大了些,劉榮不忘再補上一句:“莫不是吳王老賊去了潁川,拿了晁錯的親朋之類,以此相挾……”
    今天第一更。
    下一更大概20點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