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

字數:10390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book chapter list
    
     當晚的慶功宴,天子啟表現得非常歡愉。
    與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兩大功臣:周亞夫、竇嬰二人推杯換盞,相談甚歡;
    之後又叫上了故丞相、現任太子太師申屠嘉,借著酒勁拉過劉榮的手,便將自己的太子儲君,毫不遲疑地交給了三人。
    ——放手教!
    ——不聽話就打!
    ——不必有所顧慮!
    對於老爺子喝嗨之後的‘狂語’,劉榮隻能苦笑扶額,又不得不配合著擒起恭順的微笑,向自己的太子三師行了超低配版拜師禮。
    與此同時,受邀參加這場慶功宴的朝臣百官、公侯貴戚們,也終於後知後覺的意識到:不知不覺間,天子啟就已經為劉榮,營造出了相當豪華的勢力。
    便說劉榮的太子三師;
    太師申屠嘉,開國元勳最後僅存的碩果,自有漢以來,第一位從丞相的位置上‘正常退休’,活著達成‘軟著陸’成就的上一任丞相!
    太保周亞夫,開國元勳之後,同時也是如今漢家最拿得出手的將領、毋庸置疑的軍方第一人,更即將成為漢家的下一任丞相!
    太傅竇嬰,當朝太後族侄,竇氏外戚最傑出的新生代俊傑,同時又是名揚天下的‘大儒’,更憑借平定吳楚之亂,多了個‘大將’的斜杠身份。
    或許會有人說了:吳楚之亂得以平定,明明是梁王劉武在睢陽主戰場正麵抵抗,太尉周亞夫奇襲敵後,一舉奠定了勝勢;
    反觀大將軍竇嬰,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到任何一場戰鬥當中,甚至連吳楚叛軍的影子都沒看到。
    這也算有功?
    頂多算無過吧~
    但實際上,與絕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所不同:此番,竇嬰因‘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功勳,而得封為侯,並非是沾了外戚身份的光,才被天子啟放水恩封。
    ——對於竇嬰的平亂之功,如今朝野內外,都是非常認可的!
    究其原因,並非是漢家的朝臣、貴戚沒有風骨,而是事實確實如此。
    在數十年前,太祖高皇帝劉邦曾問韓信:依照寡人的能力,可以率領多少兵馬?
    淮陰侯韓信答:二十萬!
    劉邦聞之不喜,再問:怎麽隻有二十萬?
    韓信說:大王(劉邦當時還是漢王)能帶領二十萬兵馬,已經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兵家大才了;
    自文王立周國祚以來,凡八百餘年,能率領二十萬人的將領,卻不超過十指之數。
    如今天下(楚漢爭霸兩間),便是能率領十萬人以上軍隊的將領,恐怕也沒有多少。
    ——我漢軍,除了臣和大王,有呂澤、周勃、樊噲、酈商、彭越等人;
    ——楚軍,也不過是項籍、龍且、英布等寥寥數人。
    至於能率領二十萬人的,如今天下,除了臣和陛下,恐怕也就隻有那項籍了……
    聽了韓信這話,劉邦心裏稍微好受了些,尤其是聽韓信說:項羽也隻能率領二十萬軍隊,劉邦更是全然沒了怒火。
    而後,便是劉邦多嘴問了一句:那你能帶多少兵馬?
    韓信答:多多益善!
    越多越好!
    再多兵,我都帶的過來……
    這,便是後世人耳熟能詳的典故: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了解過這個典故,再來看竇嬰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過程中的‘功勞’,恐怕就不會再有人覺得竇嬰,是靠劃水混了個徹侯之爵了。
    ——此番出征平亂,竇嬰麾下兵馬數量,是二十萬!
    ——恰恰是當年,韓信認定的太祖劉邦領軍的極限兵力!
    在兵仙韓信眼裏,霸王項羽、太祖劉邦,都最多隻能率領二十萬人的軍隊,再多,就要讓軍隊脫離掌控,無法如臂指使了;
    而此番平亂,竇嬰率領二十萬關中兵馬——雖然寸功未立,但在這個通訊手段極其匱乏、軍事調動指揮極其困難,兵馬調動極其考驗將官水平的時代,竇嬰能把二十萬人有條不紊的開出函穀,再重新拉回關中,就已經足以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了。
    說竇嬰和太祖、項羽比肩,或許稍微有些誇張;
    但要說竇嬰此番,證明了自己有能力指揮大軍團作戰,證明了自己可以‘獨當一麵’,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更何況此番平亂,竇嬰所部的戰略任務,本身就是確保滎陽-敖倉一線安穩,不讓叛軍將哪怕一兵一卒,送到洛陽以西的函穀關下。
    從結果來看,竇嬰無疑是圓滿完成了任務。
    完成了戰略任務,且部隊沒有遭受任何傷亡、損失——最關鍵的是:二十萬人的軍隊,來回幾千裏的征途,竇嬰所部就連非戰鬥減員,都是以個位數為單位的!
    這就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重新審視一下這位外戚出身,又在學術界享有極高地位的‘大儒’了。
    “一個開國元勳申屠嘉,一個故細柳都尉、太尉周亞夫;”
    “再加一個文武雙全,更出生外戚的竇嬰……”
    宴間,不知有多少人將各懷心緒的目光,灑向和天子啟把酒言歡的太子三師,即申屠嘉、周亞夫、竇嬰三人。
    眾人各懷心緒,得出的結論卻大同小異。
    ——其一:天子啟輕描淡寫間,便已經為太子劉榮,營造出了極為龐大的政治勢力!
    單隻是靠著申屠嘉、周亞夫、竇嬰三人,太子榮便已經和元勳公侯、軍方、外戚,以及學術界有了聯係。
    哪怕說不上是已經得到了這些群體、政治陣營的支持,也至少是已經建立起了溝通交流的渠道。
    有這三位在各自群體中,均為代表性人物、均享有極高話語權的‘三師’在背後撐腰,太子榮的儲位,已然不可輕易撼動!
    ···
    第(1/3)頁
    第(2/3)頁
    其二:漢家厲兵秣馬,提兵北上,找匈奴人算總賬的大決戰,恐怕已經進入倒計時。
    還是太子三師。
    看看劉榮的太子三師,都是什麽成分?
    申屠嘉——從死人堆裏爬出來,從底層一刀一刀砍出來的開國元勳!
    周亞夫——開國元勳周勃的‘衣缽傳人’,如今漢家軍方毋庸置疑的話事人!
    就連三人中最次的竇嬰,也才剛在吳楚七國之亂中,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太子三師,無一人不和軍方、和軍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天子啟想要表明的政治意圖,可謂昭然若揭。
    ——漢匈大決戰,必定會在太子劉榮這一朝爆發!
    在那之前,劉榮這三位人均肌肉猛男的太子三師,將在天子啟的監督下,以自己的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為的,是讓太子榮‘知兵’;
    為的,是讓將來的天子榮,不至於在漢匈決戰開打之後,因為軍事素養不過關,而拖了漢家的後腿(受到臣下的蒙騙)。
    ···
    其三:天子啟的身體狀況,恐怕並不樂觀。
    更準確地說,是很可能極不樂觀。
    得出這一結論的人不多,卻無一不是朝中舉足輕重的重臣。
    至於依據,自然還是劉榮的太子三師,陣容實在豪華到有點嚇人。
    ——上一任丞相申屠嘉,即將上任的丞相周亞夫,以及大概率會成為漢家下一任丞相的竇嬰!
    如此豪華的陣容,被天子啟一股腦全塞到了太子榮身邊,以作為‘三師’;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這是天子啟重視劉榮、對劉榮寄予厚望。
    但從悲觀的角度來說,如果不是時間緊迫,天子啟就算有心栽培、有心將劉榮打造成一個‘武皇帝’,也絕不會如此操之過急……
    “陛下對太子,這是下了猛藥啊……”
    “即是對太子下了猛藥,那便是陛下的身子,已是到了經受不住猛藥的地步了……”
    如是想著,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終是默契的低下頭去,再度陷入各自的思緒之中。
    次日清晨,天才剛蒙蒙亮,劉榮的太子宮外,便堆滿了朝中公卿百官、尚冠裏公侯貴戚的拜禮。
    早早得了劉榮交代,今日才剛到任的太子詹事:南皮侯竇彭祖代為出麵,替劉榮悉數收下了拜禮,再按照劉榮的指示,將所有禮物原封不動的送去了少府,歸入了內帑。
    ——心意,我收下;
    ——示好,我認下;
    ——但財物,還是以國家為先的好。
    從竇彭祖口中,得到劉榮這番不算隱晦的表態,公卿貴戚們也終是安下心,各自打道回府。
    同一時間,劉榮卻已經帶著自己的太子三師,出現在了自己在上林苑的太子私苑:博望苑中。
    ·
    ·
    ·
    “不知故安侯,可還記得我二人上一次別離?”
    和三位老師行走在上林苑內的五尺道上,劉榮負手走在前,含笑望向身旁的太師申屠嘉。
    聽聞此言,申屠嘉也不由得低頭一笑,旋即又微微點下頭。
    “自是記得的。”
    “家上說:下一次再見到的時候,家上,便不再會是皇長子了……”
    聽聞此言——主要是聽申屠嘉,能臉不紅氣不喘、口齒清晰的邊走路,邊說出這麽兩句話,劉榮麵上笑容,也不由得更多添了幾分誠摯。
    ——自打從丞相府卸了任,操勞多年,始終在貫徹‘勤能補拙’四個字的申屠嘉,也總算是得到了難得寶貴的休息時間。
    為國家操勞多年,一朝卸任,申屠嘉原本還有些不習慣;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申屠嘉原本好似油盡燈枯的健康狀況,卻是肉眼可見的好轉起來。
    劉榮清楚的記得:上一次見到申屠嘉,還是在吳楚之亂爆發後不久。
    雖然隻是遠遠看了一眼,劉榮卻也清楚的看到:當時的申屠嘉,幾乎是每走上二三十步,就要停下來休息好一會兒;
    天子啟也曾不經意間和劉榮提及:申屠嘉當時甚至就連說話,都是每說兩三句,就要停下來調整一下呼吸,和天子啟奏對、交談,更是至多隻能堅持半個時辰。
    隻要過了半個時辰,申屠嘉就會疲憊不堪,連頭腦清楚、條理清晰都很難保證了。
    再看看現在?
    於上林苑獵場行宮外下了車,跟著劉榮走了這都有三二裏地了,申屠嘉依舊臉不紅氣不喘,還走得動路不說,甚至還能和劉榮說上兩句!
    對此,劉榮隻能說:為國家大事謀算,當真是這人世間,最損耗壽命的事了……
    “即是做了太子師,故安侯,便不可再如往日那般,為了公務而不顧身體了。”
    “——好生調理一下身子,順帶替我漢家的宗廟、社稷,看著點孤這個混賬太子便好。”
    “剩下的事,自有年富力強的太子傅頭疼。”
    說著,劉榮不忘帶著戲謔的笑容,望向另一側的表叔:新任太子太傅竇嬰。
    第(2/3)頁
    第(3/3)頁
    便見竇嬰聞言,也不由得翹起嘴角,言辭溫和道:“家上說的是。”
    “太子平日裏的課業,本就是由太子太傅為主,再輔以各博士、大家。”
    “故安侯為宗廟、社稷操勞多年,確實應該好生調養一下身子。”
    含笑看著劉榮、竇嬰表叔侄二人唱雙簧,申屠嘉終也隻是嗬笑著止住腳步,一邊輕輕捶打著腿側,嘴上一邊也不忘說道:“家上不必憂慮。”
    “臣這個太子師,究竟應該做成什麽樣子——陛下任命臣為太子師,是想要臣做些什麽,臣都了然於胸。”
    “日後,家上但有所需,臣這個太子師,便全然沒有置身事外的道理。”
    “——臣素不與人往來,元勳公侯們的事,臣恐怕很難幫到家上。”
    “但好歹也是做了這麽些年丞相,朝中的事,臣自認多少還能說得上幾句話;”
    “若是有家上看中的人,臣當也能替家上,把人接去太子宮?”
    多年不見,申屠嘉依舊是這般直率,劉榮也是不由得一陣莞爾。
    稍一斂麵上笑意,對申屠嘉默然拱手一拜,劉榮便自然地走上前,自手臂下側扶起申屠嘉,繼續朝著不遠處,那明顯才剛圍起不久的私苑:博望苑走去。
    ——縱是申屠嘉快人快語,方才那番話,申屠嘉也還是自謙了。
    說得上話?
    毫不誇張的說:但凡是和朝中百官,以及朝堂有司部門相關的事,申屠嘉幾乎都能替劉榮辦妥!
    之所以是‘幾乎’,而非‘肯定’,則是因為少府這個特殊的存在,並不包含在丞相的職權範圍之內。
    但劉榮怎麽說,也和少府令岑邁有點私交,在少府也算是混得開;
    再加上老爺子有意無意的縱容,劉榮最好溝通的,其實恰恰是外朝最不好接觸的少府。
    有了申屠嘉這番表態,劉榮日後,便不用擔心朝野內外,會出現某個自認為良好的蠢貨,學當年的廷尉張釋之,拿自己這個太子儲君刷聲望了。
    “太師需要調養,太保又已拜相,日後,便要辛勞表叔這個太子太傅了。”
    到了太師申屠嘉的表態,劉榮自然而然,便將注意力移到了表叔竇嬰身上。
    不出劉榮所料——早就有意提前下注、提前和劉榮親近的竇嬰,是劉榮這太子三師中,最不需要劉榮為之頭疼的一個。
    “家上言重。”
    “食君之祿,自當忠君之事;”
    “——吃了太子傅的祿米,臣自當傾力而為,以報陛下、太後。”
    “更何況在太子宮,臣也並非孑然一身。”
    “有南皮侯做太子詹事,總覽太子宮大小事務,臣要做的,不過是教家上以《詩》《書》大義而已……”
    竇嬰這番表態,可以說是比申屠嘉還直白。
    ——家上放心!
    ——臣,南皮侯,還有我倆背後的整個竇氏一族,都是家上最堅實的後盾!
    ——太後那邊,也有我們從中斡旋!
    要說竇嬰這個太子太傅,為劉榮帶來的最大助力,便也不外乎於此了。
    作為外戚,尤其還是竇氏一族鼎力培養的新生代代表性人物,竇嬰在竇氏一族,乃至當朝竇太後麵前,都具有舉足輕重的話語權!
    有竇嬰這個太子太傅存在,如今又多了個太子詹事竇彭祖,就算有一天,東宮竇太後因為什麽事而對劉榮生了不滿,也將不得不考慮一下兩個族侄,會不會被劉榮這個太子所牽連。
    簡單來說:太子太傅竇嬰,便是劉榮為太子妃阿嬌尋找到的替代品,來作為太子宮與東宮長樂之間的橋梁而存在。
    再加上一個太子詹事,也就是家令竇彭祖,劉榮基本已經是將竇氏一族的未來,強行和自己綁定在了一起。
    劉榮安,則竇氏興;
    劉榮危,則竇氏衰。
    有朝一日,萬一劉榮失了勢,就算有東宮太後在,竇嬰、竇彭祖二人,大概率不會給‘廢太子劉榮’陪葬,但‘廢太子黨羽’的政治標簽,卻是怎麽都撕不下的了。
    新生代最能拿的出手,或者說是唯二拿得出手的新鮮血液,卻帶著這麽個政治標簽,竇氏一族還想在未來、在取代劉榮成為太子的那位治下落得好處?
    嘿……
    長的不醜,想的倒挺美……
    “條侯的兵符,當是還與父皇了?”
    和竇嬰也溝通過了,劉榮終於駐足望向身後,一路上都悶悶不樂,甚至都不跟著劉榮三人一起走的周亞夫。
    被劉榮這麽一問,周亞夫本就不算愉快的麵色,也頓時再添了一份鬱悶。
    “陛下信重,臣自感激於心。”
    “但臣行於行伍多年,隻知兵事,卻不甚熟於政務。”
    “——卸任太尉,臣不覺得有什麽不對;”
    “即是卸了任,那兵符也確實該還給陛下。”
    “但臣,真的非常擔心自己,無法完成丞相的使命啊……”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