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這筆買賣,不劃算嗎?

字數:8131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book chapter list
    
     “朕這個姑母,是不會死心的~”
    翌日上午,上林苑博望苑。
    身著常袍,頭頂劉氏冠,負手行走在博望苑內的田野之間,劉榮含笑道出如是一語,旋即便悠然發出一聲長歎。
    而在劉榮身側,隨駕出行的魏其侯竇嬰,此刻也是麵帶苦笑,搖頭不止。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整座長安城,似乎便一夜之間接受了這個客觀現實。
    ——館陶主劉嫖,非要做漢天子的丈母娘不可!
    當然,劉嫖再怎麽喪心病狂,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自己的親弟弟、女兒的親舅舅;
    自然而然,劉嫖便盯上了皇帝弟弟:孝景皇帝劉啟的兒子,也就是天子啟之後的下一代漢天子。
    甚至早在太宗孝文皇帝屍骨未寒、國喪未罷,先孝景皇帝才剛即位,屁股都還沒在禦榻上坐熱的時候,劉嫖便‘高瞻遠矚’的找到了彼時的栗姬,如今的栗太後。
    也就是從那一次時起,整座長安城,都默認了兩件事。
    其一:彼時的諸位公子,無論是誰住進太子宮,都必然躲不過‘迎娶堂邑侯之女’的命運。
    其二:除非接受劉嫖政治聯姻的邀請,否則,即便身為皇長子,劉榮也很難順利坐上儲君之位。
    甚至即便做了漢家的太子儲君,也絕不可能順風順水,熬到天子啟宮車晏駕的那一天。
    後來的一切,也算是側麵印證了這種看法。
    ——在母親栗姬嚴詞拒絕劉嫖後,劉榮僅僅隻是出麵維護了自己,與東宮竇老太後之間的關係。
    至於姑母劉嫖,劉榮別說是‘侄兒肯定娶阿嬌’之類的畫大餅——就連些許黃白之物、錢金之利,都沒讓劉嫖占到自己半點便宜。
    於是,劉嫖便開始上躥下跳,反複作妖,不知搞出了多少亂子。
    在平抑糧價一事上,暗下給劉榮使絆子啊~
    光明正大的和當時的綺蘭殿——即大王美人:王娡及皇十子劉彘母子眉來眼去,作勢要支持皇十子爭儲奪嫡啊~
    乃至於孝景皇帝後三年,劉榮太子監國,更是不知同這位姑母交了多少次手。
    可以說,如今的劉榮——如今這個手腕老練,少年老成的天子榮,三成是穿越者的遠見卓識、先見之明;
    三成是先孝景皇帝言傳身教,悉心培養;
    剩下四成,便基本都是館陶主劉嫖‘陪練’,給劉榮練出來的。
    朝堂的政策可能有哪方麵的漏洞、弊端,可能會被哪些人利用,會對宗廟、社稷造成怎樣的負麵影響?
    這諸多命題,都由過去幾年的劉嫖親自作出示範,給劉榮上了一堂又一堂寶貴的政治課。
    也確實如七年前,長安坊間所說的那樣:沒有娶阿嬌,劉榮還真就是即便做了太子儲君,也沒有順風順水熬到先孝景皇帝駕崩。
    或者應該說:僅僅隻是拒絕了這門親事,便為劉榮招來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阻礙,並讓劉榮失去了許多原本可以爭取,甚至可以直接擁有的政治資源。
    關於此事,劉榮也聽到過不少流言蜚語。
    有人說,劉榮秉承了漢家曆代先皇的光榮傳統,擁有著與普羅大眾不甚相同的性取向;
    也有人說,劉榮純純就是年少無知,看不透這個中厲害,年少輕狂犯了病,隻能咬碎牙齒和血吞,為自己年輕時的錯誤買單。
    甚至還有人因此,而將劉嫖的寶貝女兒:阿嬌翁主,傳承了身高丈二,虎背熊腰,赤麵獠牙的在世女魔頭……
    可但凡是有點腦子,並對劉榮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劉榮真正從父祖身上繼承下來的特質,是無的不放矢,無兔不撒鷹。
    ——能讓劉榮接受如此龐大的政治資源損失,以及如此重大的政治隱患、風險,也非要拒絕這門親事的,隻有兩種情況。
    其一:接受這門親事,對劉榮帶來的損失、隱患更大!
    所以,劉榮遵循‘兩相全害,取其輕者’的自然法則,從兩個都很糟糕的選擇中,選了一個相對沒那麽糟糕、損失相對較少,也相對更容易接受的那一個。
    這一說法,得到了朝堂內外的廣泛認同。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劉榮之所以拒絕這門親事,是為了避免漢家自呂太後之後,再出現一個輩分高,權力大,且有能力對漢天子予取予求的女性。
    尤其考慮到劉嫖還不是外姓,而是劉氏宗親,這個隱患的重要程度,似乎確實比得罪劉嫖來的更大。
    再者,作為一個身處封建時代的女性政治人物,劉嫖的政治地位,幾乎是完全源自同東宮竇太後的血脈關係,以及在竇老太後心中的無上地位、與竇老太後的親密關係。
    換而言之:真正讓劉榮擔憂的,並非是劉嫖憑借皇後女兒,成為又一個禍害漢家的女強人;
    第(1/3)頁
    第(2/3)頁
    而是劉嫖與東宮竇老太後,以及整個竇氏外戚一族的牽絆,很可能使得本就龐大、強盛的竇氏外戚一族,因為劉嫖的存在,而與阿嬌皇後形成緊密的政治同盟關係。
    眾所周知,漢家的天子絕不會接受同一個家族,出現第二位太後。
    先孝景皇帝的原配,如今避居桂宮的故薄皇後,便是這一事實的有力佐證。
    自然,不允許‘一門二後’的漢天子,也絕不會允許一個已經擁有太後的外戚家族,同第二個可能成為太後的女人,如皇後、太子妃等走的太近。
    很顯然,阿嬌翁主與東宮竇老太後,無論是親緣還是情感,都走的太近了些;
    所以,為了壓製已經足夠強大——甚至過分強大的竇氏外戚一族,避免竇氏在竇太皇太後之後,再與一位準太後搭上關係,劉榮不願意娶阿嬌翁主為妻,也就是可以預見的事了。
    這一套說辭有理有據,邏輯嚴謹,幾乎成為了朝堂內外的共識。
    當然,也有極少部分人,偏向於第二種可能性。
    即:在劉榮看來,迎娶阿嬌翁主為自己帶來的利益,沒有拒絕阿嬌翁主帶來的利益大。
    所以,為了追求更大的政治利益,劉榮選擇拒絕這門親事。
    這,便是兩相全利,取其大者。
    相較於絕大多數人認同的‘兩害取其輕’,這個說法就顯得多少有些沒有說服力了。
    ——拒絕這門親事,能為劉榮帶來什麽利益?
    尤其這個利益,居然比同館陶公主政治聯姻,從而穩住東宮太後還要更大?
    怎麽可能嘛~
    對於一個年富力強,卻根基尚淺的青年天子,還有什麽事,是比穩住東宮太後更重要的?
    能有什麽事,是比和東宮打好關係,穩住自己皇位更重要、具備更高優先級的?
    到這裏,開始有人接近最後的真相了。
    ——肯定是陛下找到了另外一個人!
    娶了這個人,能為陛下帶來更大的好處,比娶阿嬌翁主帶來的好處更大!
    但也恰恰是這一看法,讓整個‘兩利取其大’的觀點失去了僅有的說服力。
    不可能!
    如今漢家,根本不存在這麽一個女人!
    當今天下,絕對沒有比阿嬌翁主,能為陛下帶來更大利益的皇後人選!
    尤其是在劉榮最終的後族,確定為早已落寞的平陽侯家族後,朝堂內外更是確信:拒絕阿嬌翁主,隻是劉榮選擇了一個損失更少、隱患更小的方案,而非利益更大的方案。
    隻是無人知曉:恰恰是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的可能性,卻偏偏是劉榮真正的考量重點。
    ——平陽侯家族,真的是比館陶公主更好、能為劉榮帶來更大利益,能為漢家宗廟、社稷,帶來更大利好的選擇!
    而且不是好上一點半點,而是甩了阿嬌背後的館陶主劉嫖,乃至東宮竇老太後,不知多少條街的重大利好……當然,即便已經下定決心,劉榮也還是不得不承認:要想讓姑母劉嫖死心,就得讓一顆人類心髒,在物理意義上停止跳動。
    要麽,是東宮老太後駕崩,讓劉嫖失去最大,同時也是唯一的靠山,從而失去上躥下跳的能力;
    要麽,是阿嬌意外夭折,讓劉嫖失去作案工具。
    再或者……
    “恐怕直到死去的那一天,太長公主都會因為沒能嫁女於陛下,而死不瞑目啊……”
    經過和劉嫖的進一步接觸,竇嬰已經基本斷定:劉嫖的賊心,隻會和劉嫖的肉體一起消亡。
    用後世人常用的一句話來說,便是:我劉嫖就算是死、從北闕跳下去,也絕不可能放棄讓我女兒阿嬌,成為漢家的椒房之主!
    且劉嫖大概率不會遵守真香定律,劉榮也不可能為這個惹人厭惡的姑母,找到那個能讓劉嫖直呼‘真香’的新方向。
    “但願長公主,不會因為欲求不滿,而做出什麽傻事吧……”
    竇嬰一聲輕歎,卻隻引得劉榮咧嘴一笑,滿是輕鬆愜意的搖了搖頭。
    “不會。”
    “皇祖母,不會放任館陶姑母亂來的。”
    “——先前,燕王表奏朕前,希望朕可以查評燕王諸子德行、品性,選出一個德行兼備者,為燕王世子。”
    第(2/3)頁
    第(3/3)頁
    “皇祖母便遣人來,說朕加了冠、親了政,恐忙於朝中政務,無暇顧及如此小事;”
    “朕便順水推舟,就勢請皇祖母不辭辛苦,為朕操心此事了……”
    此言一出,竇嬰隻瞬間抬起頭,滿是不可置信的望向劉榮!
    卻見劉榮又搖頭一笑,繼續說道:“前幾日,代王、梁王,又江都、河間等先帝諸子相繼請奏;”
    “有子嗣者,便都學著燕王,請朕查驗諸王子品行,無子嗣者,也都希望朕日後可以出巡關東,見見各家的王子。”
    “——那些奏疏,朕都一並給皇祖母送去,交由皇祖母定奪了。”
    “若一切順利,從今往後,我漢家的東宮太後,還將多出一個‘查驗諸侯公子品行,以立王儲’,乃至廢立王儲的權利。”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朕加冠親政,操勞國政,無暇他顧;”
    “隻能將這些‘粗枝末節’,交由東宮代勞……”
    言罷,劉榮便似笑非笑的側過頭,看向竇嬰的目光,更是滿滿的耐人尋味。
    便見竇嬰皺眉沉思許久,才終於在劉榮玩味的目光注視下,憂心忡忡道:“如此,日後之漢太後,便幾可謂對宗親諸侯予取予求。”
    “——為了王國宗祠的延續,宗親諸侯必定會爭相搖尾乞憐於東宮當麵;”
    “甚至發生‘宗親諸侯知太後而不知天子’,乃至在極端狀況下,以太後之名發兵關東,以不孝之名攻訐天子……”
    不等竇嬰話音落下,劉榮便是滿不在乎的擺了擺手,又笑著將手搭上竇嬰的肩膀;
    輕輕拍了拍,嘴上卻無比輕鬆道:“反正這諸侯宗藩,是早晚都要削的。”
    “——先帝一場吳楚之亂,也已經掃除了削藩的大部分障礙。”
    “剩下的,便是水磨工夫,一點一點把諸侯藩王削弱、肢解,並最終成為隻在名義上貴於徹侯,實則卻並無太大差別的勳貴。”
    ···
    “此番運作,太後固然是掌宗親諸侯之命脈,並借此掌控了宗親諸侯。”
    “但這又如何呢?”
    “日後我漢家,絕不可能出現吳王劉濞、梁孝王劉武那樣的強藩。”
    “——就連如今的河間、江都諸王,在後世之人看來,也將是無比龐大、強盛的大國!”
    “將必將被削弱、肢解,乃至最終滅亡的宗親諸侯交出去,換來東宮支持朕加冠親政,君臨天下;”
    “這,難道不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嗎?”
    一番話,讓竇嬰徹底陷入了沉思。
    劉榮這番話,竇嬰當然聽得明白。
    甚至不需要思考——劉榮這邊剛說出口,竇嬰那邊就已經想明白個中厲害了。
    隻是竇嬰在想:如此宏遠的視角,如此老練的手段;
    劉榮,當真隻是個才剛加冠,年不過二十出頭的青年天子嗎?
    要知道先孝景皇帝在這個年紀,可才剛過‘一怒之下棋盤開瓢’的年少輕狂階段,整天都陷於‘如何讓父皇少揍孤幾頓’的哲學思考之中啊……
    “走吧;”
    “好歹也是要做亞相禦史大夫,備做漢相的人了。”
    “隨朕好生看看我漢家,強大到了怎樣的程度。”
    “——免得日後,朕一怒而興師,要拿軍臣老兒的狗頭告慰太、高二廟,表叔卻不明朕意;”
    “反以止戰之說相進,徒惹君臣相疑,叔侄相遠……”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