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就先這樣吧

字數:8598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book chapter list
    
     堂下,諸王自顧自訴說著各自的委屈、不容易,各自溫婉表達起了自己的訴求。
    ——老二河間王劉德,想做趙王;
    老三臨江王劉淤,想移封到一個稍微‘像樣點’的封國。
    什麽叫‘像樣點’的封國?
    左右不外乎燕代趙、齊楚吳這樣的古國,而非漢家始封、始置的新諸侯國,如河間、臨江這種以郡名為國名的‘不像樣’的封國。
    這哥兒倆,劉榮或許還能勉強估計到;
    但有追求的,顯然不止這哥兒倆。
    ——老四魯王劉餘,倒是沒有移封的念頭;
    老五江都王劉非,劉榮已經早早安排好了。
    老六長沙王劉發,用一曲歌舞換來加封三郡的結果,也已是心滿意足。
    但劉發之後,便是一連串讓劉榮頭疼不已的離譜訴求……
    “老七常山,意欲移封南方,最好是淮南地……”
    “老八劉端,想吞並小十的膠東,合膠東、膠西為‘膠國’……”
    “老九中山,想在常山移封後,合兵常山、中山,以得一郡之土……”
    暗下掰著指頭羅列著諸王的訴求,劉榮的目光,卻不受控製的落在了那道矮小、瘦弱,臉上甚至還稚氣未脫的孩童身上。
    ——先帝皇十子,膠東王劉彘,想要離劉榮、離長安‘近’一些;
    聽上去沒什麽大毛病,但仔細一推敲,就不難發現劉彘這一訴求,說是‘包藏禍心’也不為過!
    劉彘現如今的封國:膠東,位於原完全體的齊國境內,地處膠東半島,也就是後世,位於山東東部的山東半島。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膠東國,確實是漢家最靠東的地區之一;
    考慮到關中位於如今漢室版圖西半側,說膠東‘離關中太遠’‘離長安太遠’,似乎也確實沒什麽問題。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今漢室,絕大多數宗親諸侯國,都是類似的狀況。
    你說你膠東國離關中遠,東西直線距離上千裏?
    燕國呢?
    代國呢?
    南方的江都、長沙呢?
    你膠東國到關中,起碼是一馬平川,一路向西即可;
    燕國到關中,可是要先南下到齊地,而後再走你那條一路向西的道兒,才能抵達關中!
    至於東南方向的江都,以及漢家版圖極南的長沙、極北的代國,更是要麽濕瘴悶熱,要麽漫天遍野苦寒。
    哪個不比你的膠東國更遠?
    說白了:關東各宗親諸侯,從北方的燕、代、趙,中原的齊、楚、梁,到南方的淮南、長沙、江都——離函穀關或遠或近,卻也終歸是多少有點距離。
    除去扼守關中東門戶的梁國,就沒有哪個諸侯國敢說‘我離關中近’‘我離長安不遠’。
    ——要知道即便是進了函穀、踩上了關中土地,也還要再走上千裏,才能抵達長安!
    所以,劉彘這看似惹人垂憐的一句‘我想離長安、離皇兄近一點’,實際上,卻是提出了一個堪稱癡心妄想的追求。
    梁地!
    隻有梁地,才能滿足這位膠東王殿下離關中更近、離長安更近的訴求。
    當然了,在梁孝王劉武已薨,梁國傳承到王世子、現梁王劉買的前提下,劉彘當然不可能取代劉買,成為漢家的梁王。
    如此說來,劉彘這極不起眼的表態……
    “膠東之意,莫不是推恩梁國,以裂孝王之土?”
    果不其然。
    最先反應過來劉彘包藏禍心的竇老太後,麵上溫煦笑意轉瞬即逝,不眨眼的功夫,老太太便黑了臉。
    作勢想要側頭觀察劉榮的麵色變化,才反應過來自己看不見,老太太又深吸一口氣,故作隨口一提般嘀咕了一句:“膠東王太後,隻怕是遠長安日久,便糊塗了;”
    “居然教膠東王說出如此包藏禍心的話來,不知道的,還以為我漢家的太皇太後,出身於長陵田氏呢……”
    長陵田氏,是戰國末年的故田齊王族殘餘,現膠東王太後:王娡的母族。
    老太後這番話,顯然是在提醒劉榮:別忘了那女人是個什麽貨色!
    而在老太後身旁,劉榮卻是好整以暇的抬起手,以指腹摩擦著下唇,重新上下打量起禦階下方,已有些惴惴不安的十弟劉彘。
    第(1/3)頁
    第(2/3)頁
    很顯然,無論是原曆史時間線上,那則‘金屋藏嬌’的千古大餅,還是方才那句‘想離長安、離皇兄近一點’,都並非年僅七歲的劉彘所能說出來的。
    背後的膠東王太後王娡,以及現任膠東內史田蚡,才是真正的幕後主使。
    可即便是如此——即便這二人曾經,是自己爭儲奪嫡路上的唯一競爭對手,劉榮也還是不免為之驚歎。
    原因無他;
    王娡、田蚡二人的政治智慧,實在是讓作為曾經的競爭對手的劉榮,都忍不住拍案稱絕。
    推恩梁國!
    不得不說,這個想法很大膽!
    尤其是在竇老太後尚還健在,梁孝王劉武之死,至今都還是老太後心中,一根難以拔出的肉刺的當下,任何對梁國、對孝王一脈不利的提議,都必然會招致老太後的敵意,甚至是盛怒!
    什麽梁國的戰略意義、長安朝堂的需求及政治考慮,都可以拋到一邊不談;
    單就是‘肢解孝王遺土’的提議,就足以讓王娡、田蚡為首的膠東王一家,被老太後死死的盯上!
    那麽,問題來了。
    王娡、田蚡,作為曆史上合理扶持劉彘坐上儲君太子,乃至皇帝之位的主力,難道不知道這麽做,會引來老太後的記恨嗎?
    很顯然,他們知道。
    他們不單知道這麽做,會引來老太後的敵意,也同樣知道這個提議,如果真的換來‘膠東移封梁地’的結果,那他們這一大家子,就會成為宗親、朝堂、功侯貴戚等各個群體,都為之不齒的狗不理。
    你膠東王想移封梁地,就把人梁王給拆了?
    那等你啥時候又想移封,豈不每移封一次,便要拆一個古大國?
    搞強拆是吧?
    尤其是這一舉動,一旦成功為膠東王劉彘,謀求了一片位於梁地的封土——哪怕是一郡甚至半郡,也會為其他的宗親諸侯,乃至往後的皇室子弟,都做出一個極壞的榜樣。
    今兒個,你看上燕地了,燕地哐哧哐哧一頓拆;
    明兒個,他看上楚國了,楚國劈裏啪啦支離破碎。
    大家都這麽搞,那還有什麽好日子過?
    推恩好是好,但也得有個由頭、有個原因吧?
    就好比太宗皇帝推恩齊國、淮南國,將這兩個擁土數郡的大國,拆解成如今的齊係、淮南係,那都是有因才有果啊!
    齊係是出了個想做皇帝的齊王劉襄,以及想做從龍之臣的一大家子悼惠王之後;
    淮南係,是出了一個造反有癮,又實在胸大無腦的厲王劉長。
    人家被推恩,那是罪有應得!
    推恩拆解其國,那是懲罰!
    你可倒好——一句‘我想去哪裏哪裏做王’,就無緣無故把一個大國給推恩拆掉了?
    憑什麽?
    我憑什麽不罵你,不說你狡詐惡徒?
    萬一日後,我的封國也這麽被拆,我又怎能不記恨你這個始作俑者?
    這,便是如今漢室的現狀。
    ——為後世人拍案叫絕,甚至視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最佳方案的推恩策,在如今漢室,卻並非是一個可以隨意推行的國策;
    而是一個懲罰。
    在如今漢室絕大多數人的認知裏,隻有那些犯下滔天大罪,卻又罪不至除國的宗親諸侯,才能有幸體驗到長安天子為其私人訂製的推恩套餐。
    也隻有那些殺又殺不得、廢又廢不掉,留著又實在讓人寢食難安的不恭強藩,才值得被推恩肢解其國土。
    換而言之:在這個時代,推恩肢解諸侯國土,是需要原因的。
    並非是原曆史上,漢武帝劉徹大筆一揮,就讓每個諸侯國主動推恩諸子那麽簡單;
    而是要像太宗孝文皇帝那樣,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讓天下人——至少是朝堂內外絕大多數人都明白:推恩,是解決這一家諸侯王,消除這一家諸侯所帶來的隱患的唯一方法。
    比如當年的齊係;
    太宗孝文皇帝就曾對朝堂內外解釋:作為太祖高皇帝的皇四子,朕是短短狠不下心,去懲處大哥:齊悼惠王的兒子們的。
    但諸侯大臣裏應外合,共誅諸呂之後,齊王劉襄卻生出了不該有的念頭——想染指九五至尊之位,卻未能如願!
    哀王鬱鬱而終,齊悼惠王諸子更是因為從龍不成,而對朕這個‘搶走哀王帝位’的太祖庶子懷恨在心。
    悼惠王一脈,不處理,必定會成為我漢家的心腹大患!
    但畢竟是太祖長子的血脈,也不好擅興殺伐,又或動輒除國;
    第(2/3)頁
    第(3/3)頁
    所以,既是為了安撫,並拆解眾誌成城的悼惠王諸子,也是為了將齊國拆解,以削弱其力,朕決定:推恩悼惠諸子,一分齊國為七,遍封悼惠諸子王齊地……
    有了這麽一套流程,大家就都會說:哎呀~推恩雖然不好,但陛下也是實在沒辦法了啊~
    悼惠諸子,殺又不好殺,囚也不好囚,放任不管,又恐成大患;
    推恩遍封於齊地,實在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最佳方案了……
    這都不算最絕的!
    後來,太宗皇帝在推恩淮南時的操作,才堪稱帝王政治課程的教科書級典範!
    一開始,是淮南王劉長在尚冠裏——在光天化日之下,一錘砸死了垂垂老矣的辟陽侯審食其!
    問其故,居然是劉長怪罪審食其當年,在呂太後殘害自己的生母時,一旁的審食其沒有幫自己的母親求情……
    這件事,太宗皇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審食其確實也算得上是諸呂餘孽,便沒有對劉長多加為難。
    隻是這件事,讓劉長頓覺參透了天地奧義,認為哥哥劉恒不過是徒有其表!
    連自己殺人,哥哥都是屁也不敢放一個,那還有什麽好怕的?
    就這樣,劉長一咬牙一跺腳,二兩馬尿下肚,就召集了四十輛運貨的牛車、拉起百八十號人的隊伍,便扯旗造了反。
    起事半個時辰之後,叛賊首領淮南王劉長,被當地,即穀口縣縣尉生擒。
    按理來說,如此荒唐的謀反,太宗孝文皇帝,確實是不好對劉長下死手的。
    若是足夠大方,也大可一笑而過,隻當劉長是酒後亂性。
    但太宗皇帝卻決定:流放劉長至蜀地。
    並且,在流放劉長的囚車上,還貼上了一張太宗皇帝親筆所書,並蓋有傳國玉璽的封條,其上寫有四個大字:損毀者誅!
    囚車六麵封閉,隻留有幾個聊勝於無的通氣孔,封條又把車門給封住,沿途官員能怎麽辦?
    隻能對那張封條畢恭畢敬,然後坐實劉長活活餓死在囚車之中。
    然後,太宗皇帝的騷操作開始了。
    ——第一步,以‘殘害宗親,殺朕手足’的罪名,將所有沒敢撕下那張封條的沿途官員悉數賜死!
    第二步,按照朝堂處置謀逆之臣的規矩,削奪了劉長子嗣的王位繼承權。
    第三步,被那首一尺布,尚可縫,兄弟二人不相容的童謠‘嚇’的魂不守舍,趕忙遍封劉長諸子王淮南。
    至此,一整套推恩流程走下來,愣是沒人哪怕一個人覺得太宗皇帝最初,是想要推恩淮南國的。
    大家都隻覺得一開始,太宗皇帝是想把劉長流放到巴蜀,來一個眼不見為淨;
    結果劉長‘意外’死亡,太宗皇帝哀痛不能自已,無法視政,這才導致淮南國被朝堂按照規矩廢黜。
    待發現不對勁,發現自己似乎有‘謀奪諸侯封土’的嫌疑,太宗皇帝又趕忙站出來補救,將劉長的淮南國全部還給了劉長的兒子們,以表明自己‘我對淮南國沒有興趣’。
    不動聲色間,淮南國推恩完成,大家夥卻還要記太宗皇帝一個好。
    隻能說,一個字,絕!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後來的漢武大帝大筆一揮:朕要推恩,才會引發關東宗親諸侯那麽大的反抗情緒。
    推恩?
    憑什麽!
    我又沒造反!
    無緣無故,憑啥用推恩這樣殘忍地方式,來懲罰我這個忠心耿耿的宗親諸侯、國之柱石?
    然後,這個人就‘有罪’了……
    怎麽說呢~
    太宗皇帝先後兩次——尤其是後麵那一次教科書級操作,無疑是為後世之君推恩諸侯,提出了極高的政治手腕要求。
    沒有足夠的政治手腕和智慧,你還真玩兒不轉這個操作!
    當然了,如果選擇和漢武大帝那樣,一力降十會,那也不是不行。
    隻是終歸名不正言不順,反抗情緒大,具體操作起來,就總是會困難重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