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主義

字數:4809   加入書籤

A+A-


    薛長山開出的誘人條件,讓常順這些東石村村民聽得心潮澎湃。
    每月七錢銀子加上三頓幹飯,這樣的條件已經最夠他們把命都交給薛長山。
    這意味著如果他們可以吃飽喝足的同時,月月至少能拿回家七錢銀子。
    要知道,不久前他們就是因為拿不出七錢銀子,才走上了圍攻裏長家的不歸路。
    若是換成旁人來說這些事,東石村村民肯定不會相信。
    可他們相信薛長山。
    屠滅朱員外一家後,薛長山說分田地,就真的分給了他們田地。
    說不會出事,就真的沒有朝廷的人來找他們麻煩。
    對東石村而言,薛長山的承諾就是最值得信任的。
    看著一臉渴望的常順,薛長山笑著點點頭:“村裏人想參軍隨時歡迎,不過其中凶險你們也要想清楚。”
    “大人,我們明白。”常順拍著胸脯道:“敢來參軍的,肯定都是村裏有膽的漢子。”
    “好,你看著辦,覺得行的就都叫來。”
    薛長山心情大好,東石村村民的態度讓他大喜過望。
    原本還在想如何從村子裏征兵,沒想到竟然根本不需要自己多費口舌。
    常順去叫人時,白虎寨的山賊們也都有了明確的決定。
    投靠薛長山。
    其實他們並非怕危險,隻是單純的害怕薛長山言而無信。
    畢竟薛長山和他的手下各個戰力出眾,如果等到該發俸的時候不發,他們也沒處講理去。
    好在一些原本白虎寨裏的小頭目想明白了關鍵所在。
    他們本就是階下囚,薛長山願意給他們開條件已經仁至義盡,再拖拖拉拉等到人家亮出屠刀就什麽都晚了。
    想通此處,白虎寨眾山賊恍然大悟,紛紛表示會死心塌地追隨薛長山。
    看著眼前一張張還是稍顯猶疑的臉,薛長山相信他們很快就會改變。
    薛長山舍得拿出七錢銀子招攬山賊,自然不可能真的讓他們安安穩穩的在東石村裏過日子。
    米陽縣境內的山寨必須快速鏟除,免得其他山寨趁機做大。
    等到隊伍拉出去開始征戰,大把賞銀發下去,山賊們的鬥誌自然會被快速激發。
    “東石村村民也盡快操練起來,盡量讓他們參加後麵的剿匪戰鬥。”
    把眾人遣散後,薛長山對祖大壽說道。
    “要這麽快就派他們出戰嗎?”祖大壽眉頭微皺。
    “他們隻是一些莊稼漢,其實就連縣城裏的那些鄉勇都不如。”
    “從沒見過血的人忽然上戰場的話,很有可能一觸即潰。”
    祖大壽精於練兵,他並不是很讚同薛長山的想法。
    薛長山明白他的意思,卻還是堅持自己的安排。
    “沒見過血就快點讓他們見,我們需要盡快擁有一支精兵,而不是練出來一群中看不中用的擺設。”
    薛長山想了想,補充道:“如果是良家子參軍的話,給他們一次退伍的機會,但退了就永不再錄。”
    這是他能給的最大讓步,再寬容一些的話將不成規矩。
    薛長山也知道,練兵強度不夠的話,強行出戰會造成更多損失。
    但他更清楚,隻有真正的戰場爭鋒才能練出精兵。
    他手下的這些兄弟之所以麵對山賊時能打出摧枯拉朽的優勢,就是因為他們是真正的百戰精兵。
    死人是在所難免的,薛長山給他們留了後路,也舍得給銀子,就是為了盡快拉起一支隊伍來。
    麵對隨時可能到來的大爭之世,薛長山不敢有半點鬆懈。
    如果手底下隻有十幾個人或者幾十個人,一旦局勢大變,根本沒有辦法應對。
    而除了動蕩之外,接下來的發展也急需兵力支撐。
    想要打通走私商路,僅靠祖大壽憑借過去的交情是疏通關係是遠遠不夠的。
    若是不能展現出足夠的實力,所謂的生意極有可能會談成陷阱。
    越是賺錢的生意,越容易招來算計。
    如果實力不足以支撐暴利的生意,很快就會成為待宰的羔羊。
    薛長山不是不相信祖大壽,而是不相信那些當官的能經得起利益的考驗。
    但細鹽生意必須做,甚至代王府的軍械生意薛長山也想徹底插手。
    想賺錢不被搶,就想壯大自身的實力。
    而拚了命的賺錢,就是為了更好的養兵。
    很好的循環,良性循環。
    可一旦其中一環出了問題,就是全盤皆輸。
    薛長山深知慈不掌兵的道理,不溫不火的做事,最後隻會讓所有人都身陷險境。
    練兵之事安排下去後,薛長山又把陳三玄叫了進來。
    “感覺如何?”薛長山問道。
    陳三玄有些摸不到頭腦,疑惑道:“感覺什麽?”
    “想在這裏傳教的話,感覺難度如何?”薛長山解釋道。
    “不太容易。”陳三玄想了想,又改口道:“很難。”
    他剛剛投靠薛長山,正是該好好表現的時候,但村子裏的情況確實讓他感覺棘手。
    東石村的情況很特殊,就算拋開村子裏有一夥山賊這件事不談,這裏的狀況依舊非同尋常。
    這個村子裏竟然人人有地!
    僅憑這一點,東石村就已經勝過大乾朝九成以上的村子。
    有恒產者,很難因為旁人的三言兩語就被煽動。
    傳教是需要土壤的,民間宗教很難在富裕之地發展壯大。
    隻有在百姓生存艱難,甚至是民不聊生的地方,這些縹緲的存在才能更好的生根發芽。
    而東石村裏家家有良田,村子裏甚至還有沒分完的田地準備租給從山裏回來的逃戶。
    在這裏,基本不可能發展出一個教派來,哪怕這件事是薛長山親自下令要做的。
    稍稍猶豫了一會之後,陳三玄決定對薛長山說點掏心窩子的實話。
    “教主,其實想要在一個地方建立統治,和在這裏發展教派的道理是一樣的。”
    “想讓別人信服和聽話,要麽是給他們希望,要麽是給他們利益。”
    “給希望很簡單,怎麽誇張怎麽來。”
    “哪怕跟他們說信我們能得永生也沒事,反正得不到永生就是他們心不誠,不是我們的問題。”
    “但給利益的時候,卻不能讓給他們太多,甚至需要讓他們始終處在勉強維持的狀態。”
    “要讓他們吃上飯,但絕不能吃太飽,吃飽了就會開始鬧事。”
    “最重要的是必須讓他們有求於您,這樣才更好控製。”
    陳三玄一臉認真的說道,說完之後便緊張的等待薛長山的反應。
    這番話是他表現自己的一次機會,但也同樣是很冒險的舉動。
    畢竟他話裏話外的意思,都是薛長山給東石村村民和山賊的好處太多了。
    這並非好的統治手段,甚至在他看來完全就是昏招。
    當麵批評薛長山,也難怪陳三玄會如此緊張。
    薛長山卻並未動怒,也沒有為自己辯解,因為他知道陳三玄說的沒錯。
    但他終究不是想做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統治者,如果治下百姓連飯都吃不飽,那這統治不要也罷。
    薛長山輕咳一聲,說回主題:“三玄,你知道什麽叫愛國主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