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深夜烤魚

字數:5938   加入書籤

A+A-




    海神廟在西塘關的最東麵,上去要登千步道,真有一千多格的台階,路窄且陡。
    小梅雖不知道江盈知去海神廟做什麽,想必心中有所求,堅持要陪她一道走上去。
    一千多格的台階走得兩人氣喘籲籲,才看見紅色廟頂。
    “小滿姐,你進去吧,我在外頭等你,”小梅喘得厲害,一屁股坐在門口的草堆上,她可不舍得花五文錢。
    江盈知看了眼這座海神廟,內心沒有任何能回去的感覺,她便跟小梅說:“我問完就回。”
    交了五文錢後,門口的廟童來引她入內,詢問,“求醫求子還是問事?”
    “這三者有哪裏不同?”江盈知好奇,又看了眼雕花的梁柱,四方天井內的燈燭架,紅燭青煙,有人在虔誠跪拜。
    廟童說:“求醫重者可行祈禳之術,言通祝於神明,病從而可愈也。”
    “求子便拜魚神,魚善產子。”
    “若要問事,一為測字求簽,二為杯珓卜,”廟童說完,引江盈知過青石台階下去,到香火廟台那,他笑,“進廟來,當給神明獻香火。”
    江盈知覺得神神叨叨的,隻要了中上的三支香,付了十文錢真叫人肉疼。
    上了香才能進海神廟內,江盈知見海神娘娘和幾百年後長得一樣,鬆了口氣,廟童咳了聲,急急道:“不要瞎瞧。”
    而後領她到廟祝那測字求簽,江盈知雙手捧著竹筒稍微傾斜搖晃,竹簽掉落,她拾起看了下,看不懂。
    遞給廟祝,廟祝看她一眼,聲色平平,“此為中簽,凡事盡在人為,多行好事方能成事。”
    他講了一堆,江盈知隻聽懂這一句,心中並未豁然開朗,隻說:“那杯珓卜。”
    這習俗應當從閩省傳來,卻又與之不同,這時候的珓非竹非木,而是青黑的大貽貝殼。
    廟童給她盛上來一對貝珓杯,讓她雙手捧珓,默默祈禱,再往地上擲。
    在這裏,兩片為仰則是陽卦,表示吉利若是俯,這叫陰卦,代表凶險一俯一仰為勝卦,如果連續三次都是勝卦,才是萬事大吉。
    而到了江盈知這裏,卻一點不同。
    第一次,她擲完,一個貽貝殼翻到了廟祝腳邊,是立著的。
    第二次,廟裏青石磚有縫,貝殼尖的那頭紮在裏麵,廟祝臉色都變了,喃喃道:“上回那老頭把這敲壞了,該補。”
    第三次最為離奇,她擲的力氣大,貝殼蹦進了地上的香火爐裏,恰恰好好夾在兩根蠟燭中間。
    廟內一片死寂,原本還有誦經的聲音,也戛然而止。
    廟童偏頭閉眼再微微搖頭,廟祝咳了聲,卻說:“神明雖未點頭,可也沒表明不應。”
    “你所求過大,要你自身多行善事,結善緣,再來尋卜,或到那時便可成了。”
    江盈知走出廟門時,抬頭看著青藍藍的天,耳邊回響著廟祝的話:
    “萬般事皆有緣法。”
    “既來之,則安之。”
    她暫時回不了家了。
    她的眼前有現代海浦鎮的高樓大廈,喧嚷熱鬧,浮華街景,也浮現出這時海浦鎮的古樸老舊,風俗習慣,反複交織變換。
    最終落定在這裏。
    江盈知算不上難過,隻是空落落的,像是牙齒被蛀空風灌進來的些許麻木感,有種果然如此的塵埃落定。
    “怎麽了,小滿姐,”小梅從地上爬起來,瞧她的神情,關切地問道。
    江盈知笑笑,她即使難受,也並不會衝別人甩臉子,隻是說:“我這會兒真回不去家了。”
    她坐在台階上,看著腳底一圈圈盤旋的石道,“我家在很遠的地方,我一直沒同你說,隻說在海上。”
    “不管換幾趟船,就算過了整片望洋,也找不到的。”
    “小梅,我要待在這裏了。”
    小梅聽明白了,知曉每個人都有不想說的東西,便去拉她的手,很誠摯地說:“小滿姐,你有家的呀,我巴不得你一直住著。”
    “你看,你還有家人,雖然以前是胡說的,可你留在這裏都會變成真的嘛,”她笨拙地想要安慰,“我和海娃給你當親人成不成?”
    江盈知該如何形容此刻的心情呢,那種感覺應當是梅雨天,到處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陰蒙蒙的天,又偏偏逢上她這種不喜雨的人。
    尤其還沒帶傘走在路上時,可有人從後麵跑過來給她撐傘,個子矮卻舉得那樣用力。
    她笑了,眼睛那樣亮,伸手拉小梅的手,“走吧,小梅。”
    她又說:“妹妹,回家去吧。”
    小梅捧著臉笑,一蹦一蹦地往前走,喊:“小滿姐”,又喊“阿姐”,然後說:“回家去嘍!”
    今天有著海浦鎮那麽多日子裏,上千萬年風雲變化中最好的天,好得無憂愁。
    夜裏兩個人坐在門邊吹風,說了好久,什麽都聊,久到海娃起來上便桶,仍聽到兩人在說話。
    他迷迷糊糊問,“阿姐,起來了,能吃飯了?”
    兩個人才停下來,等他走了又說起話來。
    其實那麽多天裏,江盈知雖跟小梅住在一起,看似離得那麽近,又挺要好,可兩人從未交心。
    小梅沒有跟她談家裏晚娘、已經故去的爹娘,種種瑣事。江盈知不會跟她提起現代,自己的家,來自哪裏,為何去海神廟,從遠處海上來,說話又跟海浦方言那樣近似…
    她們兩個像是站在一扇窗戶的前後,偏偏那扇窗戶封了一層紙,白宣紙,朦朦朧朧的,光能透進來,人卻不行。
    而現在大抵那張宣紙融掉了,江盈知終於能放下點心防,說說自己的事情。
    當小梅說:“阿姐,沒到這裏來前,你過什麽樣的日子?”
    “應當很好吧。”
    江盈知有些沉默,山風吹亂了她的頭發,她凝視著黑漆漆的夜色,而後扯出一個笑,“怎麽會。”
    她該如何向小梅講述,生下來不到一周,父母鬧離婚,兩歲被判給母親,母親不想養她,送到了海浦鎮靠打魚為生的外公外婆手上。
    兩歲後才有人叫她小囡,外婆有一次說起,那個時候她以為喂就是她的名字。
    三歲有了大名和小名,盈知是從盈虛知節氣,出沒定潮流裏來的。外公希望她如同月亮一般,又希望她知道滿足,外婆說盈是滿的意思,小得盈滿,即是圓滿。
    她的小名就成了小滿。
    江盈知就這樣在海浦鎮長大,四歲被外公帶著出海,外公釣魚,外婆抱著她。她躺在船上睡覺,七歲坐輪船一路南下,十歲體驗過浮潛、海上摩托,十四歲環海旅行。
    二到十四歲的年間,她過得很好,快樂到一點煩惱都沒有。
    可是十四後,外公海難去世,十六歲外婆被查出心髒問題,手術費高昂。她日夜不休打工,連最危險敲藤壺的工作,她也做過,落了兩次海差點沒救回來,才攢夠了錢。
    二十歲外婆腦出血去世,她一個人料理了外婆的身後事,並把骨灰撒進了海裏。隻可惜頭七沒過,她親媽帶著新女兒來跟她爭房子,沒爭過她。
    大起大落,江盈知一無所有。
    可她卻笑,笑得那樣真切,“後來我就當上一個館子的廚子,跟你說的那樣,我吃得好,住得好,我過得很好。”
    “到了這裏也能過得很好。”
    那些暗無天光的日子,她走出來了。
    小梅卻替江盈知透露的種種憤憤不平,不過各家有各家的煩心事。
    她歎口氣,也終於同江盈知說起自家的事來,她小聲說:“海娃不是我親弟弟。”
    這下換江盈知驚訝了,小梅眨眨眼,“我娘沒了後,我爹沒過一年就娶了我晚娘,海娃是她跟前頭那個的孩子呀。”
    “我爹也不疼我,對海娃都比對我好,”小梅挨著江盈知,話語並沒有不滿,苦笑,“不過我晚娘是個好人。”
    “我爹沒了後,她沒法出海,有人給她介紹了活計,請她去明府那當出窠娘(月嫂),她還想帶我和海娃去。”
    小梅當然沒去,她也沒帶海娃,隻是一個人去了,月月寄些銀子、零嘴回來,這幾月不知發生了何事,才沒寄東西來。
    人活在世上,各有各的不堪,兩個人倒是對著彼此袒露了,她們的關係也驟然拉近。
    江盈知突然說:“小梅,吃不吃烤魚?”
    “這會兒?”小梅驚疑,現在都已近後半夜了。
    “想吃,管它什麽時候呢,”江盈知說幹就幹,開始給剝皮魚去皮,劃刀,抹鹽,肚子裏塞薑片,用竹棍穿過魚嘴。
    在昏暗的燈油下,她把兩串魚穿好,那頭小梅嘴上驚奇,動作卻很快,利索地升起爐子。
    兩個人坐在矮凳上,對著騰騰的火光烤起了魚,火舌一舔一舔地卷過魚肉,烤的焦滋滋的。
    小梅哈哈笑,“我大伯娘要是曉得了,指定要說,你們兩個傻蛋,饞得沒邊了。”
    “那別被她知道,”江盈知也笑,聞著烤魚逐漸揮發出來的焦香,她不由感慨,“要是有壺小酒該多好。”
    不管是什麽酒,她都能喝上點,來點啤的也成啊。
    她咂砸嘴,等以後她有了辣椒,遲早做頓青花椒烤魚,先把魚炸到酥再烤,放點配料,再來碗青梅酒,滋味絕了。
    不過眼下隻能吃點清淡中帶點鮮的,她撕咬下一塊魚肉,小梅有些煞風景,“酒比糧食還貴呢。”
    “貴怕什麽,我們遲早什麽都會有的,”江盈知說。
    小梅嚼著嘴裏的烤魚,她說話聲顯得有點輕,“會有的。”
    在這個夜裏,江盈知突然感覺到安定,對於回去,她沒有那麽執著了。
    她看向火光中小梅稚嫩的臉,她想,是小梅,是妹妹,也會是家人啊。
    而且她仍能見到海洋,這就足夠了。
    這些也足夠她有勇氣告別海岸線,重新在望海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