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如果……萬一呢。

字數:4750   加入書籤

A+A-




    “大明現在正處在新一輪溫寒變的過渡期……”
    “氣溫比之隋唐時期已經涼了許多……”
    “隨著時間流逝,最多不過百年,將會徹底進入寒冷期。”
    “漢朝時期的極端天氣就會頻頻出現……”
    “陛下可以找人翻找一下史書,定然可以從蛛絲馬跡裏,看出這種變化。”
    朱元璋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自然不會如此輕易,就相信陳景恪的話。
    可陳景恪一直以來的表現,也讓他不敢無視。
    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
    那大明的運氣也不好啊。
    陳景恪嚴肅的道:“但大明麵臨的局勢,比漢朝還要惡劣無數倍。”
    “我們的人口比漢朝時更多,負擔也就更大。”
    “漢朝時期因為王景的治理,黃河水患還沒有那麽嚴重。”
    “所以,臣以為有些事情,必須提前布局。”
    朱雄英也是一臉凝重,他已經徹底相信了陳景恪的話。
    或者說,他壓根就沒有懷疑過是假的。
    朱元璋久久不語,感情上他比較傾向於相信陳景恪的推理。
    可理智告訴他,證據還不夠。
    主要是周期太短了,很難說是周期變化,還是異常氣候。
    陳景恪也知道自己的證據不足,但沒辦法啊,他總不能說自己是穿越者吧?
    華夏曆史確實足夠長,可秦朝時期那幾場大變故,幾乎將先秦史書毀滅的七七八八。
    他隻能拿漢朝之後的史書記載當證據。
    咦,不對,好像還有個東西可以作為證據。
    他連忙補充道:“陛下,還有一件事情,可以用來佐證溫寒變,且可以查到先秦時期的相關記錄。”
    朱元璋問道:“哦,何事?”
    陳景恪說道:“犀牛和大象……這兩種動物,喜歡生活在溫度高的地區……”
    “陛下可以翻一下史書,漢朝時期中原地區,關於大象的記載就比較少。”
    “這是因為寒冷期,大象和犀牛南遷了。”
    “隋唐時期溫暖期到來,大象和犀牛再次北上。”
    “在關中乃至山東河南地區,都發現過野生的犀牛和大象。”
    “宋朝關於大象犀牛的記載更多,淮水流域生活著大批的野生象群和犀牛。”
    “現在,犀牛和大象的活動區域,已經南遷到了荊襄一帶。”
    “而且隨著氣候變冷,還會進一步南遷,最終退縮到雲南一帶。”
    “陛下可以查找先秦的史料,看看哪個時期關於大象犀牛的記載很多,大概率就是溫暖期。”
    “鮮有這兩種動物的記載,就說明是寒冷期……”
    “如果我沒猜錯,這種突然變少和突然增多,間隔的時間應該在三百到五百年之間。”
    雖然寒冷期到來,並不是所有大象和犀牛都能遷走。
    但殘留的那些,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殺光。
    所以,寒冷期中原王朝對這兩種生物的記載,相對比少上許多。
    朱元璋腦海裏頓時浮出一篇文章,《孟子·滕文公》:
    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這說明,當時中原地區生活有虎豹和犀牛大象的。
    而且定然是數量很多,百姓飽受其害。
    否則不會因為驅趕,就‘天下大悅’。
    如果陳景恪說的規律是真的,那通過大象和犀牛出現在史書裏的頻率,確實可以判斷溫寒變的真實性。
    不過他並沒有說信還是不信,而是問道:
    “還有嗎?”
    陳景恪搖搖頭:“暫時隻能想到這麽多,如果再發現別的證據,我會稟明陛下的。”
    朱元璋點點頭,忽然說道:“你還是沒有解釋,為何河套地區不能種樹。”
    “就算溫寒變是真的,和那裏種樹又有什麽關係?”
    陳景恪一想確實如此,他對小冰河氣候的介紹遠遠不足。
    於是就拿起筆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線,說道:
    “溫暖期,氣候會整體變暖,降水線也會往西北方向移動……”
    “大概就是在這裏……晉陝和河套的雨水會增多。”
    “寒冷期,氣候整體變冷,北方尤其明顯……”
    “而降水線也會向東南退縮,大概是在這裏……”
    他又畫了一條虛線:
    “臣並不知道具體的線在哪裏,這隻是大致畫的,給陛下做個參考。”
    朱元璋點點頭,沒有說什麽。
    陳景恪繼續說道:“寒冷期,降水線向東南移動,晉陝和河套地區降雨減少。”
    “天氣變冷本就不利於草木生長,加上雨水不足,就更難以存活了。”
    朱雄英撓了撓頭,疑惑的道:“漢朝是寒冷期,為何河套就水草豐美。”
    “唐朝是溫暖期,開始荒漠化了呢?”
    朱元璋心中讚許不已,果然不愧是咱的乖孫啊,就是聰明。
    陳景恪也有點意外,這小夥子腦子很靈活啊。
    “草木能保土保水……”
    朱元璋和朱雄英都麵露疑惑,保土他們知道,保水是什麽意思?
    陳景恪頓了一下,解釋道:“打個比方,天上下了十份雨。”
    “森林可以吸納七成的水,草原可以吸納五成……”
    “到了幹旱時期,草木就可以依靠,事先儲備的水份存活下來。”
    “漢朝時期,河套還是草原,晉陝還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所以,即便當時是寒冷期,這兩地依然能保持不變。”
    “而到了唐朝,因為無節製的砍伐、墾荒、放牧。”
    “晉陝和河套地區的草木大麵積消失,導致土地裸露……”
    “沒有了草木,天上下十份雨,有九份都流走了。”
    “而且這些流走的水,還裹挾大量的泥沙。”
    “剩下的一份水,太陽一曬也就沒了。”
    “唐宋時期,即便土地荒漠化,河套依然是重要的產馬地和農墾區。”
    “單純是因為降雨量足夠,再加上還能從黃河引水灌溉。”
    “可是到了寒冷期,降雨減少,土地荒漠化嚴重,又沒有儲水的能力……”
    “基本上很難種植草木了。”
    朱雄英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說白了,一切都是因為人在破壞。
    漢朝時期,河套地區人還比較少,草木沒有遭到破壞。
    隋唐時期大量遷徙百姓過去,草木就被破壞了。
    現在恰好趕上寒冷期,就很難種活草木了。
    陳景恪等了一會兒,見他們沒有再提出疑問,才繼續說道:
    “現在河套和晉陝地區,還有不少草場存在。”